二月江浙沪科创平台信息汇总:院校合作 上海加速建设
2018-3-6 青野云麓
科创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浙南科技城的基础构架和发展要素。2017年,浙南科技城始终紧扣科创为魂这一发展主题,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从完善机制、优化服务、强化帮扶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一年来,浙南科技城陆续出台《温州浙南科技城促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温州浙南科技城促进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和《温州浙南科技城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专班专人负责制度,强化全过程、精细化服务引导,提供各类经费支持1991.88万元,实现对各科研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推动各类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并产业化。

浙工业大温州科学技术研究院、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温大新材料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均为2016年入驻浙南科技城的院校科研平台,于2017年正式启动运营。通过近一年的快速发展,该三大院校科研平台现已新建成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院)2家,新引入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6人、市“580”精英人才3人,新增市级重大科技专项3项,新申报发明专利58项,完成了无纺布填充母料等11个产品的中试,在人才引进、团队组建、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温大激光与光电智造研究院
该研究院组建了俄罗斯—浙江省温州大学超快激光先进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中德激光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现已引进3名“省千”人才,申报45项专利,其中市重大专项1项,成果转化11项。
同时成功组建智慧激光、激光先进制造与检测技术、微纳米元器件及其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系统与工业自动化技术 、高端农业装备及机器人研发 、机电液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下一代车辆智能驾驶与传感技术等8支创新创业团队。

温大新材料和产业技术研究院
该研究院成功组建了海洋新材料技术、笔用新材料技术、环保新能源技术等3支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国千”人才3名、“省千”人才2名。
落地张久俊 、高从堦等2家院士工作站;建成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支博士后领军团队入驻 ;建立1个检测中心、5个校企业联合中心和3个实验室(中心);实现3个研发成果中试开发。
浙工业大温州科学技术研究院
该研究院建成新材料应用实验室及新材料中试实验室,组建了 2支创新创业团队,引入浙江省钱江学者盛嘉伟教授、山西省特聘教授刘予宇教授、加拿大院士张久俊教授、美国NIH资深化学家 Bill 教授等高层次人才。
同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8 项,4个浙江省省级工业新产品通过专家组技术鉴定,其中3个新产品获最高技术水平(技术处国际领先水平)评价。

三大院校科创平台 科研实验室、工作站一览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 浙江省临床功能材料与诊疗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院 浙江-俄罗斯(温州大学)超快激光制造联合实验室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 中德激光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院士工作站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温州莲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下属企业

建科创中心,上海按下加速键
出处:科技日报
“这不是有钱任性。我们现在能做出这些设施,本身就体现国家科技实力上了个台阶。”担任了十年上海市科委主任的寿子琪代表谈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底气十足。“过去我们花钱买别人的设施,现在我们做出来的设施外面买不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按下加速键。在寿子琪看来,科创中心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平台,不仅是上海的,也是全国和全世界的。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范式
寿子琪介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有一套金字塔结构的体系。顶端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往下是研发与转化的功能平台,然后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后落地在嘉定、闵行、杨浦等高科技产业集聚区。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有两年时间。它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举措,起重要支撑作用。“我们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可以支撑材料、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能源等很多领域。”寿子琪说,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定位强调前沿、高端,用更微观的尺度聚焦基础研究。

“里面有诺奖获得者牵头的李政道研究所,还有孕育了‘墨子号’、光子超导量子计算机的量子研究中心。”寿子琪对国家科学中心的理解是,要建造一批能够成为公共前沿研究平台的设施,要汇聚一批世界知名的机构单元和平台,通过领先的平台发起一系列科学计划。
寿子琪认为,科研有浓度效应,大家聚集、交流达到一定“浓度”后,更容易碰撞产生新东西,“这是现代科研的交叉、融合性,再也不是以前那样,一个课题组关起门来搞实验就可以的”。
现在,原来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些产业用地都转了用途,配合打造张江科技城——一座能吸引高端人才住下来搞科学创新的城。“这就需要有配套的生活、生态、文化环境,比如有办交流活动或者听音乐会的场所。”寿子琪举例。

聚焦国家未来科技战略
如果说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那张江实验室又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金字招牌。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代表介绍,张江实验室是依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成立的,布局为“1+2+1”——打造一个以光子科学领域为主的世界级基础大科学设施群,凝练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两大攻关研究方向,然后形成两者的交叉方向——类脑智能。王建宇认为,新时代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应是聚焦国家未来的科技战略问题。“这也是张江实验室的目标。”
建张江实验室实际上是中科院上海所有院所的优质资产重组。比如已经出产了大量科研成果的上海光源大科学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目前,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张江大科学设施群规模日显,它们是支撑上海科创中心的“国之重器”。

“马上还要建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整体投资接近100亿元,是国内迄今投资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说到这,王建宇提出一个困惑:投资预算里完全没有人的成本,国家财政就是这么规定的。“当然,这个项目上海市会想办法解决。但其实这是共性问题,总这么一事一议,终究不是个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