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科技

News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日期: 2022-08-23
浏览次数: 28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2022-08-23   青野云麓


 2022-08-23   10:03   华泰证券财富管理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泰睿思 ,作者黄乐平 谢春生等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我们认为,碳中和、半导体和软件国产化、元宇宙是当前中国科技行业三大重要发展路径:路径#1:科技碳中和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主题,智能电动车迎来黄金10年;路径#2:解决“卡脖子”问题是行业发展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路径#3:元宇宙是人类下一场数字化大迁徙,中国有望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华泰TMT团队266页科技深度研报巨献,《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摘要】

逆全球化背景下,关注碳中和、半导体国产化、元宇宙三大发展路径

受中美竞争、俄乌战争和全球能源危机影响,过去一年,全球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当前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认为,碳中和、半导体和软件国产化、元宇宙是当前中国科技行业三大重要发展路径。

1)以碳中和为终极目标的能源革命是弥合全球分歧的关键抓手,也是平衡经济发展和人类在地球长期生存下去的重要支点。

2)解决半导体、软件等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是行业发展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之一。

3)元宇宙是人类下一场数字化的大迁徙,是能够集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在内信息技术的核心应用。我们看好到2030年,汽车智能化、科技碳中和、半导体国产化、基础软件、AR/VR/脑机接口、软件引擎/应用、AI/高性能计算、Web3.0、云原生和商业航天等十大发展机会。

路径#1:科技碳中和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主题,智能电动车迎来黄金10年

科技行业2015年耗电量占全球11%,截至2022年7月末美股科技企业在美股总市值占比超过30%,既是碳减排的主要责任方,也是凭借技术加速碳中和的推动者。我们看好苹果率先在2030年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的带动作用,及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减排,和光伏风电发展对电子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智能电动车是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结合践行科技碳中和的最好实例。我们看好中美发挥其在软件上的优势取代日德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中心,中国造车新势力有望快速崛起。零部件方面,看好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动力总成领域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已经进入商业化运营的初期。

路径#2:解决“卡脖子”问题是行业发展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

受中美贸易摩擦、俄乌战争及新冠疫情持续等影响,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进程面临巨大挑战。实体世界方面,全球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硬件产业链从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韩等东亚地区,走向区域化分布的趋势日渐清晰。虚拟世界方面,电商、游戏、远程办公等疫情中快速增长的数字服务也成为各国企业争夺的焦点。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电动车、光伏产业链的国产出口需求,中美竞争压力下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和以信创为代表的政府企业采购需求是未来几年半导体和软件国产化的新动能。看好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设备、大算力芯片、光芯片、基础软件等方向上企业的发展机会。

路径#3:元宇宙是人类下一场数字化大迁徙,中国有望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我们认为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之后人类下一场数字化的大迁徙,是能够集合人工智能、半导体、区块链、5G通信、软件引擎、互联网等核心技术的核心应用。中国各地政府从谨慎监管到积极制定规则,再到建立产业集群鼓励发展,有望复制中国在面板、半导体、电动车、光伏等产业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在电子制造业、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软件引擎、高性能计算芯片等领域存在劣势。对内容和虚拟货币的强监管,可能会改变元宇宙应用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工业元宇宙、AR/VR内容、数字虚拟人、数字藏品、车载娱乐等有望率先落地。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正文


01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的机会与挑战

回顾过去四十年,全球化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美两国都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中国通过全球化获得了所需要的技术和商品出口市场,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在保留高科技、生物医药、金融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同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端产业的方式,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把通胀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展望未来四十年,我们认为社会将沿着人类永生、元宇宙和星际文明三个维度演进。

1)追求永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未来脑机接口、纳米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有望继续延长人类寿命;

2)元宇宙是互联网的下一站,也是人类数字化迁移的下一步;

3)移民火星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文明留下“备份”,随着航天技术突破,星际旅行与火星移民终将实现。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但是,随着中美经济体量差距的逐步缩小,中美在地缘政治,科技创新等领域冲突不断加剧。未来中美竞争和逆全球化可能成为一个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科技行业如何实现稳定增长是一个关键课题。


我们认为:


第一,以碳中和为终极目标的能源革命是平衡经济发展和人类在地球长期生存下去的重要支点。一方面,碳中和将重塑经济发展路径,减少排放就是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逆全球化风潮四起,但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面前各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气候问题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有益力量和关键抓手。


第二,解决半导体、软件等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是行业发展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


第三,元宇宙是人类下一场数字化大迁徙,中国有望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这篇报告,我们从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维度,分析中国科技企业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的机会与挑战。我们看好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加速的国产化机遇,这包括实体世界中,以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崛起为代表的科技碳中和、半导体国产化,以及数字世界的中国特色元宇宙、云计算和软件国产化。同时,逆全球化加剧背景下,从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中成长壮大的中国电子制造业、期望在全球用户时长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互联网出海,都遇到了一定阻碍。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实体世界:全球科技硬件产业链,经过过去三十年全球化大潮,逐渐形成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印度之间互相复杂连接的产业链。其中,美国在半导体、通信设备等领域保持竞争优势,中国大陆在光伏、动力电池、电子元件、电子设备和仪器领域已经崛起。


数字世界:全球互联网服务市场,经过多轮迭代,逐渐形成以中美为主导的、相对独立的市场格局。在云计算、软件领域,美国拥有绝对优势,但中国企业亦在蓬勃发展。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机会#1:科技碳中和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主题,智能电动车迎来黄金10年

我们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ABCD+5G)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术和以光伏、风能、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两大通用技术平台,到2030年会进入一个虚实共生的低碳社会。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跨界融合是未来科技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主线。


过去三十年,信息技术的通用技术平台经历主机、个人电脑、手机再到AI云计算的三次重大迭代。这几次变革中,通信技术从最初的专网,升级为有线互联网、4G和5G;计算架构从最初的集中式,到PC和手机的分布计算,在AI云计算时代又回归到集中式计算。展望未来,随着区块链/Web3等分布式技术的成熟,以及终端算力的不断提高,元宇宙又有望重新走向分布式架构。


另一方面,能源技术的变迁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一直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过去三百年,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经历了

1)从木材到煤炭(1770年代开始的蒸汽机革命),

2)从煤炭到石油(1870年代开始的内燃机革命),

3)天然气(1930年代开始在美国各地作为空间供热能源大规模普及),

4)核能的使用(1950年代~),

5)风能(1990年代开始)以及

6)光伏(2010年开始~)。

每次基础能源的变迁,往往会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类似工业革命、汽车革命、信息革命这样大的社会变革。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实践#1:智能电动车就是信息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融合发展的最好实例,我们认为中美智能电动车产业链未来有望对日德燃油车产业链形成替代。从今天到2030年,智能电动车替换燃油车,中美智能电动车产业链替代过去日德燃油车产业链成为重要产业趋势。汽车工业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从过去的机械工程向半导体和软件等信息技术变化。中国科技企业有望把在手机产业链上积累的软件和电子能力迁移到汽车行业,大幅提高全球的市占率。智能电动车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除了整车以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动力总成在内的国产零部件产业,以及智能出行产业链也有望受益。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实践#2:碳中和背景下,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将成为实现能源脱碳的主要力量之一,上游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迎来高速发展期。当前,用以光伏、风电、水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全球各国政府“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共识的大背景下,减排路线图日益清晰,为从清洁能源供给、传输到使用终端的一系列产业带来广阔机会。未来,伴随着政策推动和发电成本下降,光伏、风电装机量有望长期提升,高景气将利好上游电子元器件,我们认为功率半导体与被动元件国产厂商有望率先受益。


实践#3: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产业推进绿色能源转型,苹果产业链和运营商成为脱碳领头羊。根据BCG和彭博,包括互联网、半导体、软硬件、电信运营商在内的ICT行业,2015年耗电量占全球11%,截至2022年7月末美股科技企业在美股总市值占比超过30%,既是碳减排行动的主要责任方,也是拥有多种核心技术,能够加速碳中和发展的推动者。一方面,我们看到以果链为代表的电子制造行业在绿色转型方面已经取得超前成就,苹果2030脱碳将带动“零碳制造”成为核心竞争力,率先完成绿色转型的企业有望实现份额提升;另一方面,迫于基站和IDC能耗压力,运营商脱碳迫在眉睫,有望带动储能/能源互联网/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需求高增。


机会#2:半导体和软件国产化是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

在科创板制度红利、华为事件引发的国产化需求、以及全球缺芯的推动下,过去三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取得长足发展。从器件类型来看,中国企业在封测、模拟、MCU、功率、手机射频、半导体设备上开始具备一定竞争力。但在高性能计算、手机基带、存储器等领域还较为薄弱。从终端市场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在家电、手机等消费类芯片及通信设备芯片,由于能较好地兼顾性能、功耗、成本等因素,被市场广泛认可。但在汽车、云计算、工业等领域仍较为落后。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半导体行业有两大趋势和四个重要投资方向。


趋势1:半导体制造环节的区域化

1980年代,在日美竞争的大背景下,台积电首创半导体制造和设计分离的“Fabless+Foundry”商业模式。台积电通过大胆的研发和高强度的资本开支投入,在推动半导体技术发展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中国台湾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这使得芯片设计客户可把精力集中于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芯片产品,加快产品迭代速度,迅速扩大各自市场的份额。但半导体产业链分工带来各国自给率的不足。根据IDC和IC Insights的数据,2020年,美国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的27.8%,但产能份额只有7.0%,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的28.2%,但产能份额只有12.0%。近年来,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供应链安全问题得到各国高度重视。我们看到,美国出台芯片法案鼓励本地化生产、中国持续鼓励国产化。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基于供应链安全考量下的区域化生产是全球半导体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即使会降低效率、推高成本,但是会降低整体供应风险。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趋势2:系统厂商驱动的国产化新阶段

在科创板红利、国产化、缺芯的推动下,过去三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取得长足发展。根据Wind,2021年A股半导体公司总收入已占到全球半导体上市公司的10.36%。科创板开板至8月17日,A股半导体公司总数量增加2.1倍到105家,总市值上升2.25倍到2.7万亿元,成为全球重要资产类别。我们认为国产化进入由系统厂商驱动的新阶段,特别是来自新能源汽车、工业(包括光伏、风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国产化动能充足。根据我们的统计,2021年中国系统厂商半导体采购需求为1,189亿美元,约为中国IC设计销售额的2.1倍,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设备、AI/大算力芯片、光芯片是重要的国产化方向。四大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产业链相关国内公司有望实现快速成长。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方向1:半导体设备:半导体制造区域化,国产化需求空间广阔

受地缘政治影响,我们认为全球半导体的生产中心未来会从中国台湾走向全球分散。发展制造/设备/材料等核心环节,避免“卡脖子”是未来重要发展路线。SEMI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资本开支将同比增长24%至1,904亿美元,带动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026亿美元增长14.7%至1,175亿美元。当前全球设备市场主要由AMAT、ASML、Lam等垄断,2021年中国设备厂商仅占全球总销售额的2.45%,我们看到中国公司在清洗、PVD、炉管、刻蚀、CVD、CMP等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但在光刻机等关键设备上国产化率较低。美国出口管制压力下,我们认为未来国产化需求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


方向2:第三代半导体:电动车、光伏、5G、快充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以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高温、高压、高频等应用场景下优势显著,与新能源汽车、光伏、5G、消费快充等高成长性下游领域深度绑定,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据Yole数据,2020年全球SiC市场规模为11.84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有望增长至59.79亿美元,对应CAGR为38.2%;GaN市场规模为9.38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有望增长至35亿美元,对应CAGR为24.5%。当前第三代半导体市场主要由Wolfspeed、ST、英飞凌、安森美等海外公司主导,国内厂商虽然已基本覆盖全产业链,但相关收入规模较小。我们认为国内公司未来在衬底、外延、器件/模块领域均有望实现突破,把握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的先行者地位,实现份额快速提升。


方向3:计算芯片:信创/数据中心/汽车/安防场景落地

根据WSTS统计,全球2021年计算芯片市场规模约1548亿美元,占半导体市场28%。英伟达、AMD和英特尔三家占据垄断地位。我们认为国内将在四大领域加速国产替代:

1)信创:信创PC及服务器CPU/GPU国产化趋势明确;

2)数据中心:依托互联网云计算企业投资加码,AI加速芯片行业快速发展;

3)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对芯片算力需求不断提升,国产智能汽车具备供应链安全备份以及降本需求;

4)安防:受清单限制国产化需求迫切,海思缺位下大批国产芯片厂商切入。


方向4:光芯片:光电子产业明珠,国产替代星辰大海

光电子器件是半导体行业的重要细分赛道,涵盖工业用高功率激光芯片、通信用高速率激光芯片、手机人脸识别用VCSEL等成熟应用,以及车用激光雷达和硅光芯片等未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的新领域。根据Gartner,2021年全球光芯片市场规模达102亿美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50亿美元,对应CAGR为10.3%。全球目前II-VI、Lumentum等占据领先地位,我们看到国内企业已在高功率激光芯片、高速率激光芯片等领域加速推进国产替代;长期我们看好光探测SPAD/SiPM芯片、硅光芯片等实现国产化从1到N的突破。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云计算和软件国产化是中国企业在数字世界能够实现稳健增长的重要领域。


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云计算行业需求有望保持韧性。一方面,我们观察到国资云、算力网络等新基建政策已成为云计算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预计2023年国内IaaS市场将同比增长38.6%至441亿元。另一方面,随着国内IaaS层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云计算行业也已逐步由“企业全面上云”阶段迈入“云上价值挖掘”阶段,行业下半场竞争也将从IaaS向PaaS层转移,而云原生作为PaaS层的最新技术演进方向,将会重塑产业价值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观察到,在海外市场,云原生孕育出了Snowflake等代表性上市公司,国内市场中,许多创新型云厂商也已通过在细分领域内的长期深耕建立了“专+精”的技术优势,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对标海外的发展路径,我们认为未来容器云/云原生存储/数据库等细分领域有望涌现出一批技术实力强、盈利能力优异的优秀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软件作为数据管理与使用的直接载体,其安全可控同样举足轻重,软件国产化需要被给予更多的关注。软件国产化节奏正处于从“可用”向“好用”的进化阶段,终极形态或为包含软硬多个层次的生态系统,应用领域也从信创始于党政及特殊领域,逐步向其他行业拓展。


1)目前国产操作系统相比国外仍然存在差距,国产操作系统追赶的关键在于操作系统、用户、配套软硬件开发商共同推进,推动国产化生态体系建设。

2)分布式数据库或将成为数据库市场新增量,国产厂商在细分领域内各具优势,国产化替代可期。

3)2011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工业软件市场需求潜力庞大,外部刺激下内生需求有望释放,看好国产厂商中有行业整合能力和产业链辐射能力的龙头公司。


机会#3:元宇宙是人类下一场数字化大迁徙,中国有望走出自己发展之路

我们认为元宇宙是能集合人工智能、半导体、区块链、5G通信、软件引擎、互联网等核心技术的核心应用,是人类数字化的下一场大迁徙,也是互联网的下一站。


全球看,过去一年元宇宙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是最具关注度和争议度的话题之一。2021年3月Roblox纽交所上市,当日股价涨超50%,11月Facebook改名Meta宣布全面进军元宇宙,英伟达宣布产品路线升级为“GPU+CPI+DPU”三芯战略,同时发布Omniverse,宇宙话题红极一时。但随着宏观经济下行,Meta等逐渐收缩投入,二级市场对VR出货量高速增长以及元宇宙应用迅速扩张的期待短期落空,2022上半年海内外相关标的股价回撤明显。我们看到过去一年在达沃斯等各类论坛与交流中,元宇宙已经变成全球讨论最热烈、也最具争议的话题。


而中国各地政府从谨慎监管到积极制定规则,再到建立产业集群鼓励发展。我们认为有望复制中国在面板、半导体、电动车、光伏等产业的成功经验。通过行业比较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在电子制造业、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具有显著比较优势,但在软件引擎、高性能计算芯片等领域存在劣势。对内容和虚拟货币的强监管,可能会影响元宇宙应用在中国的发展轨迹。硬件端,我们看好中国电子制造业和通信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看好AR/VR内容、数字虚拟人、数字藏品、车载娱乐等。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全球来看,元宇宙基本框架逐渐清晰, 分为底层架构和内层核心两层。我们认为元宇宙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互操作系统、内容生产系统、价值结算系统作为底层建设构筑的数字生活空间,其核心是通过应用和身份连结现实居民,并由社会激励和治理规则维系人际关系和系统运转,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数字化大迁徙。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元宇宙的底层架构建设中,中国企业在电子制造业、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具有显著比较优势,但在软件引擎、高性能计算芯片等领域存在劣势。我们看好中国电子制造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


1)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带宽等,以及 AR、VR 和脑机接口等,建设目标是人机交互体验推近至真人水平。过去一年,VR方面硬件持续升级,pancake+OLEDoS方案+多摄像头传感器成为标配高端方案,AR方面光波导、Micro-LED、LCoS等技术持续升级,向轻量级、全彩AR方案大规模应用迈进一步。同时,华为等在通信基础设施领域也积累深厚。我们看到中国基于传统消费电子制造业、通信基础设施产业优势,在ARVR上游零部件供应链、整机代工等领域已经占据领先地位,我们看好中国电子制造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优势将在元宇宙发展中延续。


2)内容生产系统:包括图形引擎、游戏引擎、虚幻引擎、UGC(将用户从体验者转变为内容的生产者),以及 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等。我们看到PGC模式下的元宇宙世界沉浸感较强,目前大部分流行影视、游戏均由专业团队制作,PGC产能有限,过去一年以Roblox、TikTok为代表的UGC平台快速发展。同时随着科技大厂入局,如腾讯投资Roblox,华为打造河图引擎等,相关方面的布局持续完善。我们认为虽然中国产业目前在软件引擎领域存在劣势,但看好科技巨头入局与全球龙头本土化下中国产业后续发展。


3)互操作系统:互操作系统的目标是让元宇宙的参与者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自由切换,价值在两个世界之间自由流转,比如分布式身份(DID)、数字分身和可编程价值等。2022年6月,构建了OpenXR标准的Khronos Group宣布成立Metaverse Standards Forum元宇宙标准论坛,截至2022年7月18日,该标准论坛已经拥有超过650个成员,后续将会召开行业标准统一相关会议。我们看到全球而言,虽然发展方向已经比较清晰,但元宇宙互操作系统在协议设计和标准化建立、以及元宇宙信息基础设施性能支撑方面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目前全球来看都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4)价值结算系统:包括产权和交易规则,在元宇宙中,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将在价值层面融为一体,包括数字货币、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非同质化代币等一系列应用。从海外看,过去一年

1)多链并存生态初步形成,Web 3.0 底层设施已较为完善,

2)2021 年是 NFT、GameFi 快速增长元年,未来各类 X-to-Earn 模式创新将浪潮迭起,引领 Web 3.0 应用发展,

3)加密资产退潮暴露系统性风险,未来全球对加密资产的监管或将强化。而国内的Web3.0建设则是在强监管的模式下稳步推进,联盟链和数字藏品竞相发展,但在现有的严监管政策下,基于虚拟货币的交易等相关应用或难以推广。我们认为未来在互操作系统与价值结算系统中,国内、海外基于区块链应用的一系列应用或在强监管下按照不同路径发展。


元宇宙的内层核心包括:身份,元宇宙的每位居民需要有自己明确的 ID,身份背后是元宇宙的各类参与者,包括内容创作者、用户和技术开发者等,而身份网络中蕴含的社会关系,在元宇宙中具有重要地位;应用,即元宇宙的入口和体验场景,在元宇宙发展前期,应用将主要包括游戏、社交、电商和艺术品,以及办公、城市和工业等;激励,元宇宙必须提供一套完备的激励规则,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在元宇宙中生产、劳动、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治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治理问题在元宇宙中也同样会出现。因此,元宇宙也需要依靠法律体系等强制性力量以及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等自制自律机制来约束居民和组织的行为。社区自组织力量将在元宇宙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看好B端G端C端应用蓬勃发展,带动身份、激励、治理等其他内层核心持续推进。我们看到过去一年,除了Meta、英伟达、Unity等标签明显的元宇宙玩家外,内容平台、区块链,甚至消费、金融等不同行业玩家纷纷进军元宇宙,玩具龙头乐高正大力发展元宇宙课堂,运动厂商龙头耐克公司开设元宇宙店铺,使用NFT技术出售虚拟球鞋,以Wendy’s和摩根大通为代表的餐饮、金融等行业厂商也在开设元宇宙虚拟店铺。国内看,百度背靠AI能力,推出虚拟空间希壤和虚拟人平台曦灵,阿里巴巴也围绕虚拟数字人、数字藏品,加码元宇宙营销。我们认为B端G端C端包括工业元宇宙、城市元宇宙、办公元宇宙等各类场景将蓬勃发展,并看好数字虚拟人、车载娱乐等应用率先落地。


中国各地政府从谨慎监管到积极制定规则,再到建立产业集群鼓励发展,有望复制中国在面板、半导体、电动车、光伏等产业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地方政府通过引导基金,产业园,示范项目等形式构建产业集群是扶植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打造了北京亦庄智能驾驶产业、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上海半导体产业、合肥电动汽车产业等成功案例。政府对元宇宙从2021上半年的谨慎监管,到2021下半年的积极制定规则,再到2022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发展,态度逐渐清晰。我们认为与欧美政府相比,中国政府能调动更多资源且执行力更强,主动入局之后有望对企业形成有效引导规范,元宇宙相关硬件、软件生态产业都有望持续发展。


挑战#1:强监管环境下,互联网企业探索出海新模式

全球互联网服务市场,经过多轮迭代,逐渐形成以中美为主导的、相对独立的市场格局。中国企业深耕国内市场,美国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基本盘则在欧美日韩等相对发达地区,而两国企业均对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展开了积极的布局。其中,美国互联网企业主要通过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在当地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互联网企业在部分国家直接提供服务阻碍重重,因此在出海方式选择上,直接提供服务和投资当地企业并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各国数据监管政策差异,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直接提供服务之路常有坎坷,但仍然通过本地化产品异军突起,在短视频、手游应用上尤为明显。抖音海外版TikTok、快手海外版Kwai在多国互联网应用时长排名中占据前列。PUBG Mobile、原神等游戏亦在海外获得了丰厚收入。


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投资并不鲜见,例如东南亚电商龙头Shopee和Lazada、东南亚出行及外卖餐饮龙头Grab和Gojek、全球领先游戏开发商Supercell、动视暴雪和Riot等等均有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投资。投资之外,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打法支持、经验复制与本地化适应,也可见于其投资的本地企业。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近年,世界各国正愈发重视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数据安全这一议题,并通过设立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方式,对数据的跨境自由流动多加约束。这间接地给数字世界树立起了国别市场之间的壁垒,特别对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造成较大困难。


挑战#2:外迁压力推动电子制造业企业加速国际化进程

自1970年代起,在低成本驱动下,全球电子制造业以欧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的路线不断迁移。中国大陆电子制造业充分受益于全球化之下的国际分工,凭借人口红利与成本优势在零部件制造和组装环节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电子产业链的世界工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其它国家短期难以复制的大量技术人才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但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特别是2018年美国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增收关税等影响下,电子制造业出现向东南亚、印度等区域外迁的趋势。全球电子制造业供应链可能出现G2格局。各家企业需要提供两条供应链分别服务美国和中国市场。


过去几年,立讯、舜宇等中国电子制造业企业积极应对行业变化,加大在印度、越南等地的投资,以满足客户对供应链要求的变化。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国际化。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面向2030的十大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到2030年,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虚实共生、低碳绿色和自主创新的社会。在这样的新型社会中,我们看好在汽车智能化、科技碳中和、半导体国产化、基础软件、AR/VR/脑机接口、软件引擎/应用、AI/高性能计算、Web3.0、云原生和商业航天十大投资方向会涌现出丰富的投资机会。


华泰|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


风险提示

政策及监管变化风险。国内碳中和政策环境目前处于早期阶段,各行业脱碳行动方针正陆续出台,存在一定政策及监管不确定性。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激化或将在短期内影响国内科技行业公司。

新技术渗透进度不及预期。我们基于区块链等各领域技术持续渗透的假设进行分析。如果新技术渗透进度不及预期,各细分市场规模可能低于估算水平,导致相同竞争格局下,公司业绩低于预期水平。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