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时代•中国空间站•“多人多天”的神州六号
2021-07-19 青野云麓
神舟六号,简称“神六”,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人类世界上第243次太空飞行,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于2005年10月17日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任务。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二步任务实现顺利开局,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运行历程
生产阶段
2004年6月24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大型薄壁金属壳体加工完成,整舱开始总装。
2004年8月4日,神舟六号推进舱开始总装。
2004年12月3日,神舟六号从上海空运抵达北京。
2004年12月8日,神舟六号完成了三舱对接。
2004年12月18日,神舟六号整船交付通电测试。
测试阶段
2005年4月15日,神舟六号开始进行整船特性级和验收级振动、噪声实验。
2005年4月28日,神舟六号开始进行实验模拟正常的多天飞行、轨道留轨飞行程序和故障程序。
2005年6月5日,神舟六号软件落焊并进行测试测试。
2005年7月12日,神舟六号完成飞船总装,从北京空运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5年9月2日,神舟六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厂房进行单元测试。
2005年10月7日,神舟六号及运载火箭组装完毕。
发射及飞行阶段
2005年10月12号早上9时发射。
2005年10月17日凌晨2时40分神舟六号飞船返回指令解锁,进入返回阶段。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着陆。

飞行任务
飞行计划
1、神舟六号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
2、飞船运行期间,两名航天员进入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实验。
3、飞船实现两人多天的飞行。
4、神舟六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任务目的
继续攻克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实现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继续考核和完善工程七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全面深入考核工程各系统的工作性能,进一步巩固工程第一步任务特别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果,为今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探索。
任务特点
1、多人值乘。神舟六号为由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组成的乘组。
2、多天飞行。神舟六号要在轨运行多天,飞行圈数、距离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
3、人工实验。神舟六号舱内实验是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4、多舱工作。神舟六号首次实现航天员前往轨道舱工作。

飞船组成
轨道舱
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为圆柱状,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逃逸塔
神舟六号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逃逸救生塔将紧急启动,使“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返回舱
神舟六号返回舱又称座舱,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
神舟六号推进舱又称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测控通信
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网由北京、东风、西安三个指控中心,东风、渭南、青岛、喀什等国内测控站,纳米比亚、马林迪、卡拉奇等3个国外测控站,以及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组成的陆海基全球S波段统一测控通信网(可进行国际联网),对火箭、飞船完成测控通信任务。
着陆场地
主着陆场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阿木古朗草原四子王旗,承担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搜救和回收任务,副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南地区 [9] 。
陆上设立4个应急救生点分别位于酒泉、银川、榆林、邯郸;海上设立3个应急救生区,A区位于黄海和东海海面,B区位于一岛链和二岛链之间的太平洋洋面,C区位于关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

飞行乘组
2005年10月12日,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飞行乘组公布,共计2人,分别为费俊龙和聂海胜。
费俊龙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长春航校,大学文化。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歼教五等机型,安全飞行179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2018年1月,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2日随神舟六号飞船和聂海胜一起执行为期五天的中国航天第二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
2021年4月24日,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上。费俊龙任2021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聂海胜
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湖北枣阳,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4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2021年6月,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运载物品
神舟六号飞船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包括有:
1、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
2、极地考察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上海世界博览会会旗和“国防教育”、“见证中华腾飞”等旗帜;
3、《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
4、《跃马图》、《神州颂》、《和平颂》等书画名家的作品;
5、“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作文和“儿童太空画”等少年儿童作品。
6、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等。

太空实验
1、开关舱门实验。神舟六号飞行过程中,航天员进行了开关舱门实验,将两舱之间的舱门关闭,六七分钟后重新打开。舱门在太空中关闭密封和快速检漏得到验证。
2、穿脱压力服实验。神舟六号在飞行过程中,航天员费俊龙在返回舱内在规定时间进行了穿脱压力服实验。
3、穿舱实验。神舟六号在飞行过程中,航天员进行了三次穿舱实验,从座椅上起身,拉着扶手、助力绳,头先脚后飘入轨道舱,随后以原来姿势飘回返回舱。
4、抽取冷凝水实验。神舟六号飞行过程中,进行了抽取冷凝水实验。轨道舱内的航天员在地面人员监控下4分钟内连续按动抽取冷凝水开关约百次

任务意义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了载人航天核心技术,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唐贤明 评)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二步任务已经实现顺利开局;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中国新闻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