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全球十大顶级芯片设计巨头•美国英特尔
2022-05-27 青野云麓
英特尔是半导体行业和计算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先厂商,创始于1968年。如今,英特尔正转型为一家以数据为中心的公司。英特尔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人工智能、5G、智能边缘等转折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突破,驱动智能互联世界。
2021年12月,英特尔声明:禁用新疆产品。就涉疆事件,英特尔中国回应“‘对中国深怀敬意’,对信件引发顾虑‘深表遗憾’”。2022年1月,英特尔CEO希望将芯片制造迁回本土。2022年2月,英特尔设立10亿美元基金建立代工创新生态系统。2022年2月,在 2022 年投资者大会上,英特尔公布了产品和制程工艺技术路线图及重要节点。

英特尔发展简史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在硅谷创办了英特尔公司。
1969年,凭借首批106名员工,英特尔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米德菲尔德路365号开始运营。
1971年,英特尔开发出第一个商用处理器Intel 4004,片内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晶体管之间的距离是10微米,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频率为108KHZ,前端总线为0.74MHz (4bit)。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1978年,英特尔生产出了著名的16位8086处理器,是所有IBM PC处理器的源头。
1981年,IBM生产的第一台电脑使用英特尔的8086芯片,因此,英特尔一举成名。
1982年,英特尔推出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处理器80286,用在IBM PC/AT上。
1985年,康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IBM PC兼容机,兼容机厂商们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但是为了和IBM PC兼容,处理器都是使用英特尔公司的。
1985年,英特尔继摩托罗拉之后,第二个研制出32位的微处理器80386。英特尔靠80386完成了对IBM PC兼容机市场的一统江湖的地位。同年,英特尔进入中国。
1987年,安迪格鲁夫正式担任CEO,英特尔开始了快速发展的10年,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1989年,英特尔推出了从80386到奔腾处理器的过渡产品80486,其实就是80386加一个浮点处理器80387缓存。依靠80486,英特尔一举超过所有日本半导体公司,坐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
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果断停掉传统的内存业务,从此专心做处理器。
1993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Pentium,从此英特尔不再以数字命名处理器了。但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仍然习惯称呼英特尔处理器为X86系列(比如Pentium就被称为586)。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采用了0.60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支持计算机更轻松的集成“现实世界”数据,如语音、声音、手写体和图片等。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并把十年未变的工作电压降至3.3V。
奔腾处理器的诞生,让英特尔公司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其运行速度达到工作站处理器的水平。随后十年里,英特尔推出了很多代的奔腾处理器。
1999年的时候英特尔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亿美元,最高峰为5090亿美元,
2000年,英特尔的手机处理器XScale问世。
2001年,英特尔的64位服务器处理器Itanium问世,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彻底超越RISC处理器的代表太阳公司。
2005年,苹果开始使用英特尔处理器,摩托罗拉彻底退出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
2006年,英特尔和AMD主要产品都采用65纳米的半导体技术,但是英特尔在最新45纳米技术上明显领先于AMD,并且已经开始研发集成度更高的32纳米的芯片。从那时起直到今天,英特尔对AMD一直保持绝对优势。
2006年,双核处理器问世。
2008年11月17日,英特尔发布四核core i7处理器。
2009年,四核处理器问世。英特尔继续在服务器处理器市场占优势。
2012年,英特尔宣布重返移动终端市场,但是效果不佳。
2014年2月19日,英特尔推出处理器至强E7 v2系列采用了多达15个处理器核心,成为英特尔核心数最多的处理器。
2014年3月5日,Intel收购智能手表Basis Health Tracker Watch的制造商Basis Science,这一收购交易显然是英特尔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努力的一部分。英特尔把Basis品牌整合进其NDG(新设备集团),目标是大踏步进军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时打压高通。
2015年1月8日,英特尔发布世界上最小Windows电脑Compute Stick,大小仅如一枚U盘,可连接任何电视机或显示器以组成一台完整PC。
2015年6月,英特尔收购了头显设备厂商Recon。
2015年12月斥资167亿美元收购了Altera公司,这是英特尔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意味着英特尔要考虑CPU之外的新技术应用,在PC市场不断萎缩且移动市场迟迟难以打开的背景下,英特尔希望实现CPU和FPGA硬件规格深层次结合,布局物联网市场。

2016年11月30日,据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正在组建一个专门的事业部来从事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研发,它的名字就叫做Automated Driving Group(自动驾驶事业部,简称ADG)。
2017年3月,英特尔收购Mobileye, “算法+芯片'整合成AI制胜关键。
2017年6月7日,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英特尔公司排名第47位。
2018年4月,英特尔宣布2019年大规模交付10nm芯片。
2018年7月13日,英特尔宣布收购芯片制造商eASIC,加速FPGA,降低对CPU的依赖。
2019年,司睿博成为英特尔第七任首席执行官。
2019年,英特尔位列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榜第11名。
2020年,英特尔宣布面向新十年的RISE战略和2030目标。
2021年,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成为英特尔第八任首席执行官。
2021年3月,英特尔宣布IDM 2.0战略。
2021年,宣布成立全球视频事业部。中国是这个事业部的总部。
2021年11月22日,英特尔正式签署 CLA(Contributor License Agreement 贡献者许可协议),加入欧拉开源社区。
2021年12月30日,SK海力士宣布,已于圆满完成了收购英特尔NAND闪存及SSD业务案的第一阶段。
2022年1月21日,美国公司英特尔宣布将在本土俄亥俄州投资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亿元)新建两座晶圆厂。
2022年1月27日,欧洲第二高等法院“欧盟总法院”驳回了12年前欧盟对英特尔处以的10.6亿欧元(约合12亿美元)的反垄断罚款。
2022年2月8日消息, 全球开放硬件标准组织 RISC-V International 宣布,英特尔公司已加入 RISC-V International 高级会员级别。
2022年2月,英特尔(INTC.US)表示,已将台式电脑独立显卡的发布时间推迟至第二季度,而笔记本电脑独立显卡则将按原计划在第一季度发布。
2022年2月,英特尔 Arrow Lake-P 系列移动处理器爆料:核显规格暴增至 320EU。
2022年4月,英特尔公司正计划从根本上改变计算机芯片的制造流程,以实现其净零排放的目标。

英特尔商业模式
目前全球芯片代工市场,台积电地位无人撼动。最近有媒体爆出,台积电正酝酿今年第三季度调涨8英寸成熟制程代工报价,这将是继去年9月台积电代工全面涨价之后的再次调价,去年涨价最高幅度达20%。与此同时,台积电也将在4月给员工例行调薪,加薪8%。尽管频频涨价,用户依然追着台积电下单、加单。台积电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令正大踏步推进代工的英特尔,分外眼馋。
帕特•基辛格去年年初就任英特尔CEO时,最大的举动是改变了英特尔商业模式,加入全球芯片代工战局。过去一年,英特尔虽在代工厂的布局上有一些投资,但真正的大手笔却是在今年的2月和3月。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英特尔宣布投资190亿美元在德国马格德堡建立芯片工厂;花54亿美元买下代工企业高塔;联合高通、微软、台积电等组建了Chiplet标准联盟;加入RISC-V国际基金会;设立10亿美元基金建立代工创新生态系统;开放X86内核授权;组建汽车代工服务团队,等等。
英特尔的一系列操作意图非常清晰:大规模投资买厂、建厂,意在扩大代工产能、扩大代工产品线;组建新标准联盟,开放内核授权,加入“对手”联盟,设立代工基金,意在改写代工市场现成规则,重建代工新秩序、建立新牌局。
从英特尔的角度看,开辟新思路,建立新维度,就可以不在原来的老路上“死磕”“内卷”,英特尔代工有机会在这轮新洗牌中,赢得先机,抢回包括苹果在内的更多头部客户,获得更多新的客户。在这个联盟的首批成员中,已经呈现出这样的曙光,因为既然包括了台积电、三星等代工企业,也包括微软、谷歌、Meta等潜在客户,这些巨头未来都有大量的定制芯片需求。

技术研发
据半导体研究机构IC Insight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半导体公司的研发支出将在2021年同比增长13%至714亿美元创下新纪录之后,预计2022年将保持同比9%的增长,达到805亿美元的新高。IC Insights预计,2022年至2026年间,全球半导体公司的研发总支出将以5.5%的年复增长率 (CAGR) 增长至1086亿美元。
IC Insights认为,当世界在 2020 年以来受到 Covid-19 病毒打击时,谨慎的半导体供应商限制了研发支出的增长,尽管芯片行业的收入在该年增长了惊人的 11%。2021 年半导体研发支出占全球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从 2020 年的 14.5% 和 2019 年的 15.1% 下滑至 13.1%。而当时研发支出下降 1%时,芯片市场总收入将减少12%。
英特尔在2021年的研发支出继续领先于所有其他半导体供应商,约占全行业总额的19%。英特尔在 2021 年将研发支出增加了12%,达到 152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是其努力重新引领推出新一代 IC 处理技术并将自己定位为先进晶圆代工服务的主要供应商的努力的一部分。2020年,英特尔的研发支出在 2019 年下降 1% 后仅增长了 1%。

英特尔研发中心
英特尔积极地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中心,例如以色列、法国等,其中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紫竹园区,辐射北京、西安、深圳等地,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开源软件、系统软件、视频技术、硬件设计等领域具有世界一流的工程研发能力,是英特尔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研发基地之一。英特尔在中国37年,上海紫竹亚太研发中心成立17年,2000多名员工,培养了2名资深首席工程师和7名英特尔首席工程师,荣获21项IAA(英特尔成就奖);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位于北京,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自主系统和智能互联基础设施三大领域的研究,是英特尔全球主要的创新中枢之一,不仅着眼于未来革命性的科技研究,还承载着将研究成果转化至全球及中国本土创新产品的使命,在“前瞻性研究领域”与“市场化产品成果转化”之间进行“钟摆”式的发展。

扎根中国
英特尔1985年进入中国 ,员工超10,300人,在中国有22个办公地点。中国是英特尔全球战略之重,拥有除美国总部外最全面的业务部署,覆盖前沿研究、产品技术开发、精尖制造、产业生态合作、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社会责任等。
英特尔扎根中国35年,与中国产业伙伴的合作久经考验、风雨同舟。作为在中国扎根最久的跨国公司之一,英特尔在中国的战略从未变过,始终如一,就是“做正确的事”,就是与中国同行远行。
产业创新,与中国同行远行
英特尔一路走来,是探索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价值不断深化。
第一阶段,扶持中国PC产业的形成和崛起,培养了本地ODM产业链。
第二阶段,应用先进技术,全方位推动中国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应用落地。比如,投资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支持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搜索引擎的发展。
现在,中国企业具备了引领全球的实力,英特尔致力于做可信赖的性能领导者,释放数据无限潜能,在中国客户的成功中发挥更大作用。
英特尔35年与中国共同发展,产业协作和产业贡献得到认可,这也是英特尔成为可信和长远伙伴的根基。英特尔构建了全面的产业协同创新、拉动发展的模式,为产业链的建设输出全面的生态价值。
在推动创新方面,主要包括前瞻洞察、研究开发、行业标准、知识产权、参考设计、方案蓝图、人才教育、技术贡献等。
在拉动发展方面,主要包括供应链带动、产业对接、产学研合作、风险投资、孵化加速、品牌效应、示范效应等。
英特尔基于履责、包容、可持续、赋能的“RISE”战略和2030目标,在中国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环境可持续作为长期承诺,制定了企业整体环境目标,持续投资节能减排;将员工视为宝贵财富和创新资源,建设多元化和包容性文化;鼓励并支持员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释放社会价值。
人才培养,与中国同行远行
过去、现在和未来,英特尔一直致力于建立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
培养创新人才。英特尔连续24年被教育部认可为最佳合作伙伴,通过与教育界合作,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把基础工作做好,前后共培训270万名教师,支持100多万青少年参加各种竞赛、提升科学素养。
培养产业人才。英特尔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通过大学合作和各类大赛,为ICT产业培养人才后备军。比如:英特尔中国与100余所大学合作,每年均有10余万大学生受益;2018年,共有12,0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英特尔举办的各类创新大赛。
培养前沿人才。英特尔瞄准AI等前沿人才缺口做出努力,培养能引领创新的人才。比如:英特尔AI百佳创新激励计划将分期选拔100+优秀AI创新团队,为其提供技术辅导、开发费用补贴、市场推广、生态对接等全方位支持;英特尔携手合作伙伴,三年将培训一万名FPGA开发人员。
精尖制造,与中国同行远行
英特尔在中国的制造布局,与国家发展议程深度契合:一路支持了浦东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英特尔的龙头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纷纷落地,形成当地的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抗“疫”过程中,英特尔工厂保持正常运转,对稳定相关产业链起到积极作用。
英特尔大连工厂和成都工厂,在技术领先性和英特尔全球制造网络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从制造体系的重要一环,达到精尖制造的顶级水平。
英特尔最顶尖的“高端测试技术”水平。英特尔成都工厂于2003年宣布建立,并在2005年建成投产,是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和英特尔全球三大晶圆预处理工厂之一。2014年12月,英特尔宣布在未来15年内投资16亿美元,对成都工厂的晶圆预处理、封装及测试业务进行全面升级,并首次把高端测试技术引入中国,成为美国境外重要的高端测试技术工厂之一。
英特尔存储制造的最高水平。英特尔2007年宣布投资25亿美元建设大连工厂,2010年正式投产,是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家晶圆制造厂。2015年10月,英特尔宣布投资55亿美元,将大连工厂转产为“非易失性存储器”制造。目前,英特尔的96层3D NAND存储芯片制造技术正在大连工厂应用,并将在2020年向合作伙伴提供采用144层堆叠的3D NAND产品。

财报信息
2022年1月26日,英特尔公布了2021年Q4和全年财务业绩。财报显示英特尔第四季度收入为195亿美元,同比增长4%;全年收入为747亿美元,同比增长2%,2021年Q4及全年营收均创下记录。
客户端计算事业部(CCG) 仍是英特尔收入的最大来源,2021年Q4交付了 100亿美元的季度业绩,全年业绩405亿美元,同比增长1%。数据中心事业部(DCG) 的第四季度收入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年收入达258亿美元。其中企业和政府的服务器恢复强劲,销售额同比增长53%。
2021年Q4物联网事业部(IoTG)是增长最快的业务,同比增长了36%,这反映了市场逐渐摆脱新冠疫情影响正在恢复的强烈需求。IoTG全年收入40亿美元,同比增长33%。
同时在2021年Q4推出用于自动驾驶EyeQ Ultra专用SoC的Mobileye Q4收入达到3.56亿美元,同比增长7%,全年收入14亿美元,同比增长43%,是全年增长最多的业务。2021年12月,英特尔表示将会在2022年年中之前将Mobileye上市。

英特尔以“整合论”谋篇布局,加码数据中心
2022-05-26 来源:综合英特尔产业创新峰会、天极网IT新闻
一场美式脱口秀般的发布会,恍惚间让人以为来到了Jimmy Fallon晚间节目现场,只不过主持人是英特尔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而访谈对象变成了英特尔的高管和合作伙伴,这里是英特尔On产业创新峰会(Intel Vision)。
所谈话题自然关于商业未来与技术创新,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上任一年有余,相对于芯片产业的研发周期,一款复杂芯片需要2-3年左右规划和设计,真正意义上基辛格时代的芯片还没有到来,但这不是本次大会重点。
行业内外更关注帕特•基辛格会如何整合资源。英特尔手中的牌足够丰富,偌大的计算时代,竞争的关键不在于拿到一张好牌,而是打好手中的每一张牌。
本次大会上,英特尔公布了在芯片、软件和服务方面取得的多项进展,展示了英特尔如何通过整合技术和生态系统,面向目前以及未来,为客户释放商业价值,这也是帕特•基辛格为英特尔延续领导的关键动作。

半导体的黄金时代
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相比,眼下数字经济的愈发繁荣,才更像是半导体产业新的黄金时代,而且含金量要远远高于此前的产业高点,数字经济对半导体、算力、连接和人工智能的需求,将呈现滚雪球式爆发增长,这一时代大幕才刚刚拉开。
于英特尔视角,在人工智能、无所不在的计算、无处不在的连接、以及从云到边缘的基础设施这四股力量的推动之下,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整个世界的转型,这四股“超级技术力量”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地放大着自身及其合力的影响。
当如上四股超级技术力量互相糅合、彼此交汇,半导体厂商需要思考的是,自身如何应时而变,才能将数字生产力通过英特尔输出,送到企业客户的数字化场景。
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表示:“企业目前面临的挑战错综复杂且相互关联,而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企业快速采用和最大化利用领先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能力。英特尔致力于运用其规模、资源、芯片、软件及服务,帮助客户及合作伙伴加速数字化转型。”
半导体产业遵循简单朴素的道理,谁能让企业客户实现商业成功,谁就能拔得头筹,前提是洞见计算正在发生的大趋势。
以人工智能为例,作为增长最快的计算工作负载,英特尔认为,尽管它诞生于数据中心,但人工智能的未来在数据中心之外。为了让人工智能从云端扩展到边缘,需要一种更加开放和整体的解决方案来加速并简化整个数据建模和部署管道。英特尔的策略是复制公司历史上为其他重大技术转型所采取的措施:向更多客户开放,加速人工智能的普及化并推动更大规模的应用。
而云计算是数据中心另一主要负载,尤其在中国市场,英特尔认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不会是其他市场的翻版,它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线图——云计算作为架构会广泛应用,私有云和公有云并重,开源软件继续高歌猛进,国内业务创新加速。
对此,英特尔具备先进的制造能力(IDM2.0战略),从云到端的更全面的产品组合,提供高性价比的计算力,强大的生态体系能够深入垂直细分行业,打造基于多样化场景的实际应用案例。
英特尔的策略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尽可能多的层面形成彼此牵连的合力,本次英特尔On产业创新峰会(Intel Vision),帕特•基辛格再次证明了英特尔整合技术和生态的能力。

英特尔On产业创新峰会开启了什么
没有一种通用计算力,能够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纷繁复杂的算力需求,即使在单一的算力场景,企业客户考虑到业务的发展和变化,往往也会采用不同的产品组合,实现效率和成本的兼顾,英特尔从云到边缘到客户端,引入全新的硬件、软件和服务。
首先是Habana Gaudi2,专用于高性能深度学习AI训练的Gaudi处理器,能够让客户以较低成本进行更多训练,值得一提的是,Habana Gaudi2和Greco AI加速器是基于Synapse AI软件栈开发的,能够通过支持多样化架构,让终端用户充分利用处理器的高性能和高能效。
其次是经典的至强系列,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将支持DDR5、PCIe 5.0和CXL 1.1,并凭借全新的集成加速器,通过针对AI工作负载的软硬件优化,相较上一代产品实现了性能提升。
此外英特尔还联手埃森哲启动“阿波罗计划”,旨在通过为企业提供经过优化设计的愈30种开源AI解决方案,让其能够在本地、云端亦或是边缘环境中都更易于部署AI。“阿波罗计划”的首批套件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发布。
这也体现出英特尔的人工智能策略,不仅关注性能,更关注计算发生的业务场景,同时通过降低用户的进入门槛加速人工智能普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次英特尔公布的数据中心产品还包括IPU和GPU,其中,英特尔公布了到2026年的IPU产品路线图,包括基于全新FPGA和英特尔架构平台的代号为Hot Springs Canyon的产品,Mount Morgan(MMG)ASIC,以及下一代800GB产品。
GPU是备注关注的计算领域,英特尔分享了代号为Arctic Sound-M(ATS-M)数据中心GPU的更多信息,ATS-M是一颗支持高质量转码和高性能的强大GPU,能够提供每秒150万亿次运算(150 TOPS),也是英特尔在该领域首款配备AV1硬件编码器的独立GPU。
ATS-M能够通过单一解决方案灵活地处理广泛的工作负载,并在不牺牲性能或者质量的同时,优化总体拥有成本(TCO)。开发人员可以利用oneAPI支持的开放软件堆栈,轻松地开展面向ATS-M的设计工作。ATS-M将于2022年第三季度发布。
在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领域,英特尔呈现出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瞄准技术全局而不是单点,打造平台而不是工具,经营生态而不是独占。

英特尔越过山丘
CPU时代,英特尔踏准了算力发展的潮水涌向,并且大获成功,帕特•基辛格是其中的一员,当他再次回归时,这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英特尔,陌生之处在于计算本身发生了变化,英特尔遇到的挑战变多,熟悉之处在于英特尔依旧拥有商业成功的经验与要素。
帕特•基辛格的优先任务是整合英特尔各方面的能力,服务于新计算时代的战略。技术和商业经常是大公司领导力的双螺旋,视公司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帕特•基辛格回归宣告英特尔向技术路线偏移,这也是英特尔所需要的技术预判。
与此同时,英特尔任命Greg Lavender为CTO,任命 Christoph Schell 为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任命Matt Poirier担任企业发展部门高级副总裁,其曾在AMD负责并购与整合工作,足以证明,英特尔正在通过引入新生力量完善己身的布局。
人事调动之外,英特尔的整合力也体现在技术架构上。当前算力仍然以CPU为主,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业务需求,将在未来改变整个算力格局,英特尔倡导以业务导向的异构计算架构,面对业界诸多CPU、IPU及GPU等XPU多计算平台的趋势,推出了全方位解决方案。
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事业部总经理Sandra Rivera表示,“预计到2026年,英特尔人工智能逻辑芯片的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美元。我们正以强大的实力抓住这个机会,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企业级市场,新的客户不会凭空诞生,而是体现出业务进化的连续性,即从CPU时代跨入XPU时代,大部分依旧是原有的英特尔客户,例如很多大型公有云厂商也是人工智能业务的主要客户。
在半导体的黄金时代,英特尔不仅能够提供丰富且全面的全栈硬件产品、软件和解决方案生态系统,也具备“贴身式”的平台设计和软件优化支持,定制产品的服务能力,同时也会从商务、战略及市场等方面进行全面协作,这也将成为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众领域中,英特尔继续赢得客户的理由。
“We didn’t lose market share, We gave it to them.”当被问及英特尔失去的部分市场份额时,帕特•基辛格给出了一个有些出乎意料的答案,现在是英特尔赢回更多市场份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