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莱修:灵魂是生命的本源
2019-4-4 青野云麓
卢克莱修全名是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年~约前55年),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和哲学家,以哲理长诗《物性论》著称于世。
他继承古代原子学说,特别是阐述并发展了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提出了“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神创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人们只要懂得了自然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见便可消失。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感觉是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驳斥了怀疑论。认为幸福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著有哲学长诗《物性论》。

关于卢克莱修的生平,历史学家所知甚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是当时在罗马上层很有影响力的贵族诗人盖乌斯•梅米乌斯的朋友或门客,《物性论》一书就是献给梅米乌斯的。西塞罗在写给弟弟昆图斯的书信中简短地提到卢克莱修,但只是提到名字并赞赏其才华而已;有的学者据此认为,《物性论》最初就是由西塞罗出版的。维吉尔引用过卢克莱修的诗句,但这对确定卢克莱修的生平毫无帮助。4世纪时的两位教会作家埃利乌斯•多纳图斯和圣哲罗姆的著作中有关于卢克莱修的一些极简短的记述,通过它们可大致推断出卢克莱修的生卒年;当然,这两位教会作家的记述的可靠性也存疑。
从卢克莱修的唯一传世作品《物性论》来看,他是个伊壁鸠鲁学派的学者。与不少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一样,他用诗歌的方式来阐述哲学思想。《物性论》一诗分为6卷,用抑扬六步格写成,其内容主要是阐明伊壁鸠鲁的哲学,尤其是原子论学说。由于伊壁鸠鲁本人著作的大量散失,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对研究伊壁鸠鲁学派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从其著作来看,卢克莱修可归为唯物主义者。他反对当时盛行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的学说。卢克莱修亦反对神创论,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整个世界包括神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天妒英才,这样伟大的哲学家身患精神病,由于他的精神病间隔发作,他最后服毒自尽了。

十大思维难题之卢克莱修之矛
Via:染云阁
卢克莱修之矛是十大思维难题之一,在不用任何的工具,证明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是非常难得一件事。但是在两千年前,古罗马的著名哲学家卢克莱修是这样做的。他说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当一个人走到了宇宙的尽头,使劲扔出一只矛会怎么样?这样的情况有两种,要么弹回来要么继续往前飞。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宇宙之外都是有东西的,如果矛被挡回来说明有东西挡住了。如果矛继续前进,说明宇宙有更多的空间,所以,卢克莱修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卢克莱修之矛说明宇宙的无限性,很显然,宇宙的无限性对于我们有限的的世界来说虽然超越了我们所知道的,宇宙如果有限,人们就会问那宇宙那边是什么?我们可以拿宇宙大爆炸这个假说来说,物质可以从一个点分裂,那精神等不等于物质呢?或者人常常会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又要到哪里去。如果人是奇点,那么精神就不是奇点爆炸后产生的,它是与物质同在的。
爱因斯坦说:“宇宙分为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质世界,是知识的领域;后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信仰的领域。”真正的科学发现是需要灵感和直觉的心灵感应。如果用纯粹的思维逻辑就能够得到可靠的知识,那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卢克莱修 物性论
卢克莱修是罗马共和国的诗人与哲学家,他继承了原子学说,尤其是发展了伊壁鸠鲁的观点,他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并且反对神学。《物性论》是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这部长诗在一四七三年整理出版,是现在唯一一本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古希腊原子唯物论的作品。整本书用大量的事例说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也批判了神创论和灵魂说,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贯彻在自然社会等领域。
卢克莱修《物性论》的第一卷就批判了宗教,并且论述了原子。里面的内容指责宗教蒙蔽人类的理智,唆使人类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他认为原初的物体的形状都是有限的,他把原子论和感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可能性表明性质。他也认为宇宙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世界也并不是唯一存在的世界。在第二卷中,他阐述了原子运动的规律,指出了德谟克利特忽视的偶然性的存在。在第三卷中,他区分了灵魂和精神之间。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源,而精神是意识。

人们对卢克莱修的生平少之又少,卢克莱修《物性论》在开篇之处赞扬了伊壁鸠鲁的无谓精神,因为他敢于对抗宗教。人们不敢反对祭司的专制是因为他们害怕惩罚,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灵魂的本性。在第四卷里卢克莱修谈论了爱情,并且对性爱活动描述得很生动还从原子的角度解释了生理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