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伟大的发明家
2019-3-12 青野云麓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出生在东汉时期的琅邪阳都。先祖诸葛丰在西汉曾受汉元帝赏识,被提拔为光禄大夫。《汉书》卷七十七载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时期曾做过泰山郡丞。由此可见,诸葛亮并非之后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本是布衣”,而是出自官家。
良好的家世背景并没有给诸葛亮创造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相反,诸葛亮自幼便开始了躲避战乱的生活。诸葛亮的幼年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乱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统治者昏庸无道,生活奢靡腐化,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外戚、官僚之间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斗争,政治极不稳定。
此外,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加。地主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史书记载,这些人“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们终日劳作,却总是吃不饱,穿不暖,若是再碰上灾荒,则境遇更加悲惨。
黑暗的社会生活以及尖锐的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的爆发,之后战争又转变为军阀间的混战,诸葛亮的家乡自然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诸葛亮八岁时父亲去世,这让原本不易的生活变的更加的艰难。因此,诸葛亮与兄弟姊妹便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生活。《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然而,时间不长,朝廷派朱皓接替了诸葛玄的太守职位,诸葛玄只得携诸葛亮等家眷投奔在荆州任职的刘表。
建安二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便在隆中定居下来。
相较于北方频繁的战争,当时荆州一带战乱较少,局势相对来说也比较平稳。这使诸葛亮暂时的避开了动荡不安的战乱环境,能静下心来学习思考。隆中十年,除了“躬耕陇亩”以维持生计外,诸葛亮博览群书,并与有识之士一起谈论古今之事,畅聊志向抱负。
魏略记载: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读书“观其大略”是为了寻求治国理政之道;友人问诸葛亮之志,诸葛亮笑而不答是因为诸葛亮有着更大的报负。“遨游何必故乡邪”之语显示出诸葛亮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诸葛亮虽身居隆中,却时时关心着国家局势,并以家国天下的情怀来思考国家未来的发展。隆中十年的学习让诸葛亮有了充分的时间观察社会、分析局势、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与政治主张。
诸葛亮在隆中期间结交了大量的名士,为自己编织了一张人际广泛的关系网。
荆襄地区本就有多名士,而东汉末年局势的动荡促使更多人定居这里以躲避战乱,一时间,荆州成为四海俊杰聚居之地,诸葛亮在隆中期间积极结交朋友,联络族群,与荆州很多名门望族以及有识之士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崔州平、徐庶等人学识渊博,诸葛亮经常同他们在一起进行学习讨论,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诸葛亮成长,在诸葛亮学习生涯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黄氏、 庞氏、蒯氏、马氏、蔡氏、习氏等都是荆州地区的大家族,他们不仅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还与各个政治集团有来往,诸葛亮与这些家族建立联系,使自己的声望迅速得到了提高,诸葛亮“卧龙”的称号就是出自庞德公之口,并在之后声名鹊起。
此外,与这些人的接触,也有助于诸葛亮准确及时的把握政治动向,更加全面的分析局势。

建安十二年,在好友司马微、徐庶的极力推荐下,当时因兵败而暂时屯居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拜访深居隆中的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诸葛亮在与刘备会面时,提出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指出曹操兵多将广,位高权重,不可贸然与其争锋;孙权盘踞江东地区,地势优越,百姓富足,也不易谋取。刘备若要有所建树,因从势力较为薄弱的荆州地区入手,以此作为据点,之后再夺取西川,形成刘、孙、操三足鼎立之势,最终入主中原,复兴汉室。
这一思想规划得到了刘备的充分肯定,在刘备的再三邀请下,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完成大业。诸葛亮在 27 岁这一年进入仕途,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出山之后,尽心效力于刘备,蜀汉政权在建立期间,诸葛亮在外交和政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击刘表,不久刘表病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曹操,刘备被迫舍妻弃子率少数人逃往夏口。危急关头,诸葛亮请命出使东吴以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凭借过人的智慧和灵活的政治头脑,诸葛亮最终成功说服吴主。
史书记载,孙权在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后大悦,随即调遣三万水军,“随亮诣旨,并力拒曹公”。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烧曹船,大败曹军,取得了以少胜多战争的胜利。
刘备借势又收取江南四郡,为自己政权争取到了立足之地。战后,为稳定局势,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听闻曹操要征汉中,他担心益州失守,便派法正到荆州请刘备征讨张鲁,以确保益州的安全。刘备率军入川时,令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
由于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十年,对于荆州情况十分熟悉,同时,荆州还有诸葛亮结交的士族及好友,因此刘备征战期间,诸葛亮留在荆州对于巩固后方、支援前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安十九年,由于战局发生变化,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自己率赵云、张飞等将领入川协助刘备攻取成都。
成都平定后,诸葛亮任职军师将军,管理左将军府事物,之后刘备外出征战时,经常让诸葛亮留守成都,以补充前方的粮草和兵员。
建安二十六年,也就是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张飞死后,又担任了司隶校尉的职务。
从诸葛亮出山到刘备去世的十五年里,诸葛亮并非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始终身处前线,整天研究排兵布阵的军事家,实际情况是在蜀汉政权的建立时期,诸葛亮主要从事外交和政务方面的活动,充当政治家的角色。
他出使江东,成功与东吴缔结友好盟约,消除了刘备政权东部的隐患,为政局的稳定以及蜀汉政权的建立谋求到了一个较好的政治环境。
此外,在征战中,诸葛亮常常承担着巩固后方的重任,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政务处理方面过人的能力。

章武元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而起兵征讨东吴,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刘备抑郁成疾不久便在永安县的永安宫去世。临终前,刘备将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告诉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闻,感激涕零,承诺一生将“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以辅佐幼主。
刘备去世使蜀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少主年幼,不懂世事,无法亲理朝政;东征耗损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国家元气大伤;周边一些郡县趁机发动叛乱。
诸葛亮危机之时承担起了巩固政权、平稳局势的大任。他先是被封为武乡侯,之后又担任了益州牧一职,亲自处理蜀国大小政务。
此外,诸葛亮还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重修旧好,缓解蜀国周边的战局压力。
为改变国内战后颓势,他采取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大力促进农业发展。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叛乱,又扫除了蜀国在南方的隐忧。
在刘备刚去世的几年里,诸葛亮尽心竭力辅佐幼主稳定政局;颁布政策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结盟、安抚、平叛等多种方式为蜀国创造相对和平安稳的周边环境。他励精图治,使蜀国在遭受重创后政治、经济等方面迅速得以恢复,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抓住北魏新帝上位,朝局不稳的时机,上表后主,决定北伐。
次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带领军队驻扎箕谷,给魏军造成将由斜谷取郿县的假象,自己却亲自率领军队攻打祁山,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很快投降蜀军。
但由于马谡在驻守街亭时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致使军队被魏将张郃所破,战略要地丧失,诸葛亮只得领军退回汉中。
当年冬,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在攻打陈仓时遭到魏国大将曹真的顽强抵抗,最终因粮尽而还。
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出兵伐魏,攻取了阴平、武都二郡。
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再攻祁山,并发明了“木牛”来运送军粮,六月,再次因缺少军粮而退军,返还途中伏击射杀了前来追击蜀军的魏国大将张郃。

多年的征战让蜀国上下疲惫不堪,从建兴十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国内施行“休士劝农”,“教兵讲武”的政策,一面发展生产,一面增强军备战斗力。
经过三年的准备,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开始了第五次北伐的征程。
诸葛亮率大军从斜谷出发,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军队对峙。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以便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他分兵屯田,并发明流马来进行运输。在与魏军相持百余天后,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而去世,那年诸葛亮 54 岁。蜀汉的北伐战争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而以失败告终。
按照诸葛亮生前所说,诸葛亮被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谥号为忠武侯。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发现,诸葛亮在隆中时主要的状态是躬耕、读书、结交名士,完全是文人的生活方式。
刘备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的转折点,开启了诸葛亮进入仕途的大门,而诸葛亮的政治生涯又以刘备去世为划分点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诸葛亮主要从事外交活动和后方根据地建设,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准备;后一阶段,诸葛亮除了辅佐后主处理政事外,大部分精力用在进行北伐战争,这一时期,诸葛亮展现出军事方面的才华,在治军方面表现突出,其本人赏罚分明,“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其管理下的军队能军纪严明、进退有度。
至于用兵打仗的能力,陈寿认为:“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在《三国志》等史书中,诸葛亮是拥有治国理政之才的政治家,是治军有方但奇谋不足的军事家,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文人。当然,对于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形象,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轶事典故
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相关发明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而现有许多俚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诸葛亮不仅谋略过人,他的八大发明至今都在用,你知道吗
首先是八阵图,这个不用说了,当时诸葛亮用这个八阵图代替十万精兵吓退了紧追不舍的陆逊,保住了刘备。要不是其岳父黄承彦带领,可能陆逊都命丧其中了。然后第二个便是木牛流马,这个是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发明的,由于国力衰微,加上长途奔袭作战,没有多余的马来运粮食,所以,诸葛亮便发明了这个,当时也是令司马懿极其佩服。
第三个是著名的诸葛连弩,原来三国时期只有弓箭,诸葛亮发明了这个可以连发十箭的弩,大大节约了兵力,一个弓箭兵便可顶上对手十个兵。
还有第四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曾经发明了一个可以喷火的木兽,具体没有名字,但是却打退了蛮军的野兽突袭。

第五个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就是地雷,没错,地雷的前身便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也是给敌军造成了不少的伤亡,虽然演义中没有提到,但是史书中却有明确记载。
第六个是铁蒺藜,这是一种三个面的钉子,我们都知道,魏国骑兵骁勇,诸葛亮发明的这个便有效的克制了魏国的骑兵,战马一旦踩到,就失去了作战能力。
后来的两个便和军事无关了,一个是孔明灯,这种灯利用热空气较轻的原理,达到飞升的效果,至今节假日也有很多人喜欢放孔明灯。另一个是馒头,馒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他的发明者其实是诸葛亮,同样是在南征孟获之时发明的,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主要食物。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仍关心着蜀国的安危,我们都知道他设计除掉了魏延,其实真相是他设计除掉了魏延和杨仪,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历史上这两个虽然都没有谋反之心,却在政事上有着重大的分歧,都想继承丞相大位,因此,诸葛亮知道这两人肯定会给后主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设计除掉了魏延,然后让杨仪带兵回蜀,但是回去后,杨仪才发现,自己并不是接班人,接班人早就定成了蒋琬,以杨仪的脾气定会发牢骚,这就给了皇帝处死他的理由,所以说,这一切都是诸葛亮死前安排好的,不得不说诸葛的神机妙算真的令人称奇啊。

诸葛亮一生中没能碰到智谋超过自己的人,但是到了晚年,也算遇到了姜维一个能让自己欣赏的,因此,诸葛亮将毕生所学都教给了他,但是,毕竟姜维是带兵打仗的人,并不擅于治国,所以,丞相一职的接班人另有别人。虽然,姜维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也尽力完成北伐的遗志,无奈国力衰微,只能失败。而且,诸葛亮并没有管理好自己的下属们,导致他死后,上下无法一心,姜维的兵权也被剥削,每次只能调动不到一万的兵力,无力回天,只能如此。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不仅擅于打仗,也擅于治国,更为人称道的更是他的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们肯定也会喜欢这样完美的诸葛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