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之路:时隔159年,圆明园兽首铜像在国博重聚
2019-9-17 青野丰隆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策划筹办的重磅展览“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于9月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Via:搜狐文化)
此次展览将展示来自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回归文物,首次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文物回归工作历程。据国家文物局介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已促成了三百余批次,十四万余件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此次展出的文物将包括公众们非常熟悉却难得一见的伯远帖卷、中秋帖卷、五牛图卷、圆明园兽首、秦公晋侯青铜器、青铜虎鎣、王处直墓浮雕等珍贵文物,以及刚刚成功追索回归的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其中,六件圆明园铜兽首时隔159年,在国博重聚。

这六件兽首分别是——
圆明园牛首铜像,清代,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虎首铜像,清代,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猴首铜像,清代,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猪首铜像,清代,何鸿燊先生捐赠,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鼠首铜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诺先生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圆明园兔首铜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诺先生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圆明园兽首的重聚令人动容,实际上,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它们如今静静地伫立在祖国的土地上,向我们诉说着七十年来的“回家”旅途。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9月1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流失日本多年的春秋早期“曾伯克父”八件青铜组器被成功追索,将于9月17日亮相国家博物馆。
今年3月初,疑似我国流失文物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现身东京文物拍卖市场,在获知消息后,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流失文物追索预案,迅速锁定该组文物应源自湖北随州曾国墓葬,并掌握了文物为近年遭盗掘、走私出境的重要依据。
在我驻日本使馆全力支持下,国家文物局以最快速度完成文物日本出境手续,8月23日携运文物星夜抵京,8月24日凌晨安全入库。文物持有人周某于8月23日随公安机关工作组一同回国配合调查。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回归,对我国政府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成功追索流失文物,具有开创性意义,也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贡献了新的实践案例。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邓超介绍,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一组8件,包括1鼎、1簋(guǐ)、1甗(yǎn)、1霝(líng)、2盨(xǔ)、2壶,体现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铜器的时代风格,每件青铜器均有铭文,一共多达330字。
伯远帖卷、中秋帖卷

《中秋帖》和《伯远帖》分别是晋代书法家王献之和王珣的代表作品,此二帖流传到清代,为乾隆所珍藏,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起,并称为“三希”,意为“稀(希)世珍宝”,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名其收藏之室为“三希堂”。
清廷覆灭,“三希”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留于故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均流出宫外,被袁世凯手下的郭葆昌收藏,后由其子郭昭俊辗转带到香港。因郭昭俊经济困窘,“二希”被抵押给某英国银行拍卖,当时不少外国机构与藏家觊觎已久。
1951年9月,时任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出访南亚,途经香港时得知此事,紧急向中央报告。另一方面,受到郑振铎委托的香港收藏家徐伯郊找到郭昭俊,疏通了银行关系,又由自己出面担保,将郭抵押的“二希”取了出来,带去澳门。
11月5日,周恩来指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最终,中央政府以35万重金购回,1951年12月3日,《中秋帖》与《伯远帖》重新回到了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卷

《五牛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也是唐代画家韩滉唯一的传世名作,一经问世便成为收藏热点,先后经宋徽宗、赵孟頫、乾隆等人的题词签字,赵孟頫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件稀世珍宝从此落入外国人手中,命运变得颠沛流离。
1950年初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香港爱国人士的来信,说当年被八国联军劫走的《五牛图》近日要在香港被拍卖,他本想购买下使之重回祖国,但画主人要价10万港元,他个人无力购买,于是写信给总理,希望政府能够出资收回。
当天晚上,周恩来就给新华社香港分社发出紧急电报,只有八个字:不惜代价,抢救国宝。
香港分社秘书黄作财收到这封电报,马上向他的哥哥、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汇报,兄弟二人几番周折,说动了《五牛图》的卖方,香港实业家吴蘅孙。他将《五牛图》从拍卖公司撤拍,然后以6万港币卖给了黄氏兄弟。
当晚,《五牛图》就经由广州运回了北京,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圆明园兽首

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是中国近代文物外流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兔首、鼠首、龙首等八件铜像回归中国,前五件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兔首和鼠首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而龙首则在台湾。本次展出的六件圆明园兽首中,当属鼠首和兔首的回归之路最为曲折。
2009年2月,皮诺家族在巴黎大皇宫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上公开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此事传至国内,一度将国人反对拍卖流失文物的情绪提升到了高潮。
最终,圆明园鼠首和兔首分别以每尊1400万欧元落槌成交,买家以电话委托方式竞得,身份却十分神秘。这位买家其实是中国收藏家蔡铭超,不过他在拍下兽首后并未付款,导致流拍。3月2日蔡铭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种时刻都应该站出来,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发出我们的声音。但是,这个款我不能付。”
经历了拍卖、中国反对、流拍等曲折的过程,鼠首和兔首又回到了原持有者手中,也没有进行第二次公开拍卖。转机出现在2013年4月,时任法国总统的奥朗德访华,兽首持有者皮蒂诺家族的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在京会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等人时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青铜鼠首和兔首。自1860年它们流失后153年,终于回到了祖国。
秦公晋侯青铜器

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秦公墓葬和山西晋侯墓葬遭到非常惨重的非法盗掘,秦公墓葬的青铜器基本上全部被盗,仅少数几件被公安追回,晋候墓葬有部分(墓葬遗)址也几乎被盗空。此两个诸侯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流失海外情况非常严重,部分回归的主要依靠上海博物馆以及海外的一些私人藏家把它们征集、回购。
2015年入藏上海博物馆的9件周代青铜器,便属于这类被盗流失的文物。
2009年,美籍华人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其收藏的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捐赠给国家文物局。6年之后,国家文物局向上海博物馆划拨这批文物,既为尊重文物捐赠人意愿,也为丰富上海博物馆藏品体系。
此9件周代青铜器中有3件晋侯青铜器和6件秦公青铜器,包括晋伯卣、晋侯苏鼎、秦公鼎、秦公簋等。上海博物馆青铜部研究员周亚介绍:“从这些青铜器的器型、纹饰和铭文来看,可以分析出至少有两套或者更多套秦公鼎(存在),对我们分析秦国的随葬制度、以及当时的大堡子山到底有几个秦公墓提供珍贵实物资料。”
青铜虎鎣

2018年12月11日,和兽首一样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yíng)”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虎鎣”这一世称的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管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
青铜“虎鎣”的回归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它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2018年3月,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国家文物局得知后,立即开展工作,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等机构支持下,推动青铜“虎鎣”返还。4月底,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中国。
随后,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国家博物馆,稳妥有序地开展青铜“虎鎣”的鉴定接收等工作,11月底,这一文物安全抵达北京。
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认为,同类型的带铭文的青铜器,能确定为“鎣”的不超过8件,主要为祭祀时用。而青铜“虎鎣”,目前已知仅此一件,因此十分珍贵。
王处直墓浮雕

1994年,河北保定曲阳县发现了五代十国初北平国国君王处直(曾为北平王)的墓葬,通过考古研究,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唐末乱世枭雄、一方诸侯。但此墓遭到严重盗毁,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就包括在墓室门口的两件门神武士浮雕。
2000年,一位研究王处直墓里浮雕和壁画的中国画家,在美国文物拍卖现场发现,印在拍卖图册上的一件武士浮雕和王处直墓里的浮雕极为相似,他立即与中国文物部门取得了联系。通过详细比对,专家确认拍品中的武士浮雕正是王处直墓口的浮雕之一。几经曲折,文物专家终于从海外将此浮雕运回国内。
就在专家与美国方面沟通的时候,另一位美国收藏家看到媒体报道后,将自己收藏的一件武士浮雕捐献给中国。后经证实,收藏家收藏的武士浮雕正是王处直墓室入口的另一件浮雕。至此,王处直墓室门口的一对“门神”终于得以回到祖国。
公元884年,黄巢起义被镇压,王处存因为在平定黄巢起义中所立功勋,被任命为义武节度使,在他去世后弟弟王处直世袭义武节度使,开始了对定州22年的统治,成为北方重要诸侯之一。
公元907年,唐王朝终于走到了它命运的尽头,乱世之中王处直养子王都发动政变,将王处直软禁至死。但王都觉得有愧于义父恩情,为了抚平这份愧疚,他决定为义父举行隆重的葬礼,请了最好的工匠和艺术家来修建豪华的墓室。丰厚的陪葬品进入墓室,王处直的棺椁静静地停放在墓穴的后室。墓门缓缓地关闭,一段往事就此尘封。直到王处直墓的重新发掘,浮雕的回归,让这段历史得以重建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