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
2018-1-7 青野丰隆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一、形制及文化内涵
古琴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称为"岳山"。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空,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二者以长方形为常见,也有圆形或一圆一方者。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琴徽多用贝壳制,也有用玉石或金制。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二、起源传说
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关于琴的创始者,总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约有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造琴几说:
伏羲--历代文献记载中最为多见。如《礼记》中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琴操》也有 "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的说法。
神农--东汉傅毅《琴赋》有:"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世本》也说:"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
黄帝--司马迁写《史记》即言,从黄帝始,定下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大多由此发端的基调。传说中的黄帝不但定律,还曾创制名为《清角》的琴曲,可见琴的发端也与其有关。

尧--《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宋代的朱长文著《琴史》,书中将帝尧列为全书之首:"帝尧宅天下,……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
舜--《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另外,《礼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描述。
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谓商代已有琴之一说。尤其,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经》,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说明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孔子也曾将《诗经》305篇 "皆弦歌之",表明《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可见,琴在三四千年前就已广泛流传。

三、艺术特色
1. 音韵兼备
古琴有三种音色:泛音、散音、按音。泛音代表天上的声音;散音代表大地的声音;按音代表人吟唱的声音。弹奏泛音可以感受天籁之音,对于天籁的想象;弹奏散音可以感受大地的声音,大地与自己的关系;弹奏按音可以感受到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一种无形的没有语言的沟通。
琴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有六种常用的定弦法及四种特殊的定弦法。最常用的正调定弦是徵、羽、宫、商、角、少宫、少商(C 、D、F、G、A、c、d)。琴一弦多音,音域宽广,达四个八度多(C-d2)。其低音浑厚结实,有如金石之响,高音清亮甜美,加上"散"、"按"、"泛"三种不同的基本取音方式,使之具有了丰富的音色变化基础。"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泛、散、按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琴面平滑,易于演奏滑音、颤音等装饰音

2. 曲式多样
古琴的音乐发展手法和曲式结构是按照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而决定的。由于内容的不同,古琴曲的曲式是多种多样极不相同的。这固然是因为前人没有进行总结,没有根据总结出来的曲式再去创作。但主要还是因为内容的需要决定了所形成的曲式结构。正如小说有风格、笔调的相同,而绝少结构的相同。比如《流水》,是在描写山泉汇成江海的过程中完成乐曲的发展。几次出现的歌唱性旋律,起到对比、联结、承启等作用,并用以表现人的感受:"智者乐水"。
乐曲各部分的关系截然不同于欧洲音乐作品根据通行的曲式所建立的各部关系。《潇湘水云》是由云水苍茫的环境中引出人的危亡深忧,又逐步发展到爱国的激昂之情。在结尾情绪转为怅惘并在云水迷蒙中结束的部分也并不是开始部分的再现,不论是音乐材料和形象,都不是前面那一部分的再现。它不是先呈示再展开,然后再现。而几乎是一开始就在展开,直到乐曲结束。这是它自己的内容所需。

3. 文人精神
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自上古时期的礼乐制度中,它属于"士"阶级的乐器, "士"后来转化为文人士大夫,这一社会群体始终与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琴乐的文化空间因而存在于书斋、庭院以及各种"民间雅集"场合,也播及道观、寺院,以及宫廷、市井等。琴乐并非一种"纯粹"的音乐,它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始终代表了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体现了对国泰民安和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以及蕴含着人际往来、"君子之道"等中国人文精神。它所以它的文化空间是以某种一致的精神追求为纽带的人文群落来体现的。它可以存在于文人或士大夫的"书斋",也可以存在于佛教、道教的修炼密室、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道士、僧侣在古代也是士的一种延伸);它还可以存在于市井民间的"雅集"中。

古琴音量小,音色独特,空弦的散音有钟罄之感,吟猱之时又能发出完全不同的音色,是一种操琴者本人和自己的心进行交流、和大自然进行交流的乐器。它是高雅的、是小范围的,适合知己间进行倾诉的乐器,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一部琴乐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文化史。数以千计的琴曲,充分反映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历程。古琴艺术虽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地域或特定时代,但它是以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四、古琴文化传播
日本: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珍藏的唐传乐器中,有一件"金银平文琴",日本学者推定是唐开元二十三年的制品。清初中国艺僧蒋兴俦(别号东皋)东渡日本传授琴艺,有《东皋琴谱传世》。在他的影响下,大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40余年里,日本琴人曾发展至数百人之多。
欧洲:欧洲人士也很早就注意到古琴,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音乐文化时也介绍过古琴。20世纪初,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原名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曾任荷兰驻日本、中国的外交官,他潜心研究东方文化,特别是汉文化,大力宣传东皋禅师业绩,写有《中国雅琴及其东传日本》等文,1940年又出版了《琴道》(The Lore of Chinese Lute)一书,在欧洲广有影响。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生活两年,在北京古琴研究会中跟随著名古琴演奏家王迪女士学习古琴,回国之后写下了《古琴》一书,获得瑞典文学奥古斯特奖,并在瑞典以及欧洲广泛流传。近年来,林西莉女士联合中国古琴演奏家多次在瑞典以及欧洲举行古琴音乐会,古琴这一艺术形式得以更加生动地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