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艺术

News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日期: 2022-05-06
浏览次数: 52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2022-05-06   青野丰隆


2022-05-06 来源:西双版纳发布


“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来到西双版纳体验傣族风情。“大部分游客都是第一次了解象脚鼓舞。”“95后”傣族象脚鼓舞传承人岩坎逢告诉记者,游客们在击打象脚鼓的过程中学习傣族文化和历史。


“希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象脚鼓舞能根植传统而不局限于传统,发展成为独一无二的傣族潮流,走向世界。”岩坎逢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象脚鼓舞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舞蹈之一,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流传于中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在东南亚国家也有不同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曼旦村有着雨林深处的“世外桃源”之称,这里是傣族象脚鼓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波罕丙从小学习并传承象脚鼓舞的地方。2012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波罕丙将自己的家改成“傣族象脚鼓舞传习所”。


“象脚鼓舞是舞,也是武。”波罕丙介绍,象脚鼓舞由傣族武术的动作和套路演变而来,以象脚鼓作道具,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是融进傣族村寨生活的文化元素。


十年来,传习所的学习者从未间断。波罕丙介绍,象脚鼓舞主要通过师徒制传承,他先后在曼旦村教授了100多名徒弟,“寨子里有一家三代人跟随我学习象脚鼓舞”。随着象脚鼓舞对外交流和培训越来越频繁,不少来自全国和海外的爱好者来到西双版纳学习这门传统舞蹈。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老挝丰沙里省与中国西双版纳州地缘相近、文缘相通,来自老挝的岩温旦和岩买香罗向波罕丙拜师学习,“他们说,疫情过后想继续学习象脚鼓舞表演,把更精彩的表演带回去。”波罕丙说。


“象脚鼓舞的传承离不开年轻血液。”西双版纳州非遗中心负责人周建武介绍,近年来,通过开展象脚鼓舞保护工作,当地已收集整理象脚鼓舞基本动作25套,拍摄教学课件一套,建立了象脚鼓舞传习所,培养后继人才。持续开展“傣族象脚鼓舞”非遗进校园活动后,越来越多孩子接触到象脚鼓舞。


岩坎逢是传习者中的“新生血液”,13岁起他便跟随波罕丙学习傣族武术。他认为,象脚鼓舞的非遗传承需要形成文化产业,为年轻传习者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撑以达到良性循环,“但这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2020年起,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西双版纳旅游业,演出需求不断减少,年轻的象脚鼓舞传承人开始探寻非遗走向潮流的新出路。


岩坎逢经营着一家泐象文化小院,集合了象脚鼓舞传习、傣族美食、傣族元素文创产品。“我选择自媒体,希望更多年轻人能看到它的魅力。”岩坎逢说。


刚过去不久的傣历新年泼水节中,由波罕丙带领的象脚鼓舞舞队将新编节目《象往》带入大众视野。传统傣族鼓点、舞步与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北上南归的奇妙旅程呼应,通过在线直播进行精彩的“云展演”。


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开辟新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将象脚鼓舞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今后,我会继续培养年轻传承人,将傣刀、象脚鼓舞等最传统的技法传承下去。”波罕丙说。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非遗创新,应“新”在何处?


2022-05-06 来源:红网 作者:冉昕怡


近日,95后苗族女孩杨文丽被冲上热搜,有着20年绣龄的杨文丽,靠着本民族的古老手艺——苗族蜡染和刺绣,带领着20位绣娘实现稳定就业,2021年销售额达165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手中,新青年、新思想、新创意,唯有“新”才能为非遗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


截至2020年底,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就国家级非遗来说,截至2021年底,共有36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近年来,我国对非遗的保护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光保护是不够的,在现代各种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遗要不断创新,跟紧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抛弃。非遗文化不能只做被保护的温室中的“花朵”,推陈出新,打破传统的壁垒才能“开”得更加艳丽。


非遗创新,新在工艺设计。就拿苗绣来说,布匹的纹路和图案美丽与否,是能否吸引大众注意力的第一要素。在各种文化洗礼下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人,对审美的标准是在不停变化的,如果非遗文化只是“吃老本”,很难适应大众审美口味的变化。而如果在保留原有民族刺绣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新纹路,形成新风格,推出新样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遗走进大众眼球的可能性。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非遗创新,新在传播手段。互联网给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在以前,由于传播手段的限制,很多非遗文化只能被一小部分人熟知和传承,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空间的桎梏,使得非遗能够为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比如“李子柒”团队就利用了短视频平台,向大众展示了很多传统手工艺。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的转变,能够将非遗文化更快捷、全面地展示在大众面前。此外,还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宣传非遗文化和产品,给大众讲解非遗的工艺与内涵,也能通过直播带货盘活非遗经济,奠定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非遗创新,新在创意整合。“非遗+文创”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文创产品也受到现在年轻人的广泛追捧。不妨从非遗文化中提取出关键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或广告设计中,通过创意设计,开发出具备审美和实用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比如很多博物馆已经将文物的创意设计放在了主攻位置,利用文物的原型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就成了当下受到年轻人广泛追捧的“国潮文化”。所以创新非遗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整合好创意,利用这些优秀的文创作品,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结晶,现如今各种流行元素充斥着社会,非遗文化的传承显得任重而道远。而传承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穆勒说过:“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只有创新才能让非遗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社会,保有最长久的生命和活力。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