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沉睡400年的上海记忆
2021-07-07 青野丰隆
顾绣,上海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顾绣源于明嘉靖年间,露香园主顾名世之妾缪氏擅绣人物、佛像,又有顾媳韩氏仿宋元画入绣,劈丝精细,绣品气韵生动,于是名噪一时。顾绣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顾绣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
2006年5月20日,顾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7。

历史渊源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顾绣因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区的顾名世家而得名。据传顾绣绣法出自皇宫大内,顾家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顾绣名手。
清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始设立刺绣作坊,广收门徒,传授顾绣技法。自此顾绣在上海附近地区流传开来,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传遍江南。清代嘉庆年间以后,顾绣逐渐衰落,几至失传。
上海露香园地属松江府,松江人一直以恢复顾绣为已任。20世纪20年代,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女子刺绣班”。可惜后来学校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再也没有恢复。
到了20世纪70年代,松江工艺品厂响应周恩来同志关于挖掘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于1972年底开始筹备恢复顾绣艺术。聘请二三十年代在松筠女子学校学过顾绣技艺的戴明教老师收徒授艺。不久,又因“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使刚复苏的顾绣遭到“复旧复古”罪名而夭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江工艺厂成立顾绣组,才恢复对顾绣的研究、授艺与生产。以后,松江工艺品厂正式成立顾绣车间组织生产。松江顾绣艺人不断创作出一批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顾绣新作。顾绣有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

文化特征
顾绣独到的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
半绘半绣,画绣结合
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如在《群仙祝寿图轴》中,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
针法多变,时创新意
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
间色晕色,补色套色
顾绣采用的种种彩绣线,是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
顾绣从一开始就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它专绣书画作品,成为独特艺术。它把宋绣中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异彩。

制作工序
制作顾绣的第一道工序是选择临摹的蓝本,往往取材于山水、花鸟、人物等文人绘画。第二道工序是绣娘根据画作将绣布平铺于透出光亮的玻璃案上,用毛笔勾勒出线条,为之后“以线上色”做准备,再准备不同颜色的丝线,以模拟原画中的各类色彩。凡笔不足,则针能独到;凡墨有晕缺,则线能补齐。如此以线代墨,便可点染浑成。

题材作品
顾绣题材主要涉及的名画、山水、人物、花鸟等,顾绣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气韵生动,细腻无匹,因而被誉为“画绣”。主要代表作品有《群鱼戏藻图》《洗马图》《女后图》《米画山水图》《花溪渔隐图》等。

至清嘉庆以后,顾绣逐渐衰落,几近失传。上世纪70年代,响应国务院发出“关于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号召,当时的松江县领导召集了散落在民间的绣娘,在松江工艺品厂开设顾绣车间,顾绣技艺得以重拾。1998年松江工艺品厂顾绣车间转入松江电子仪器厂,2006年,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成立,2009年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由岳阳街道接管,“海上锦绣”涅槃重生,重回大众视线。
顾绣从一开始就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它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为摹本,又将传统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绣绘结合,以绣代画,勾画晕染,浑然一体。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尽显绘画意趣,又张扬着清新委婉的江南文士风格,让不少人爱不释手。

今年66岁的顾绣上海代表性传承人钱月芳告诉我们,顾绣是亦画亦绣的艺术,绣者要有一定的绘画、书画功底和艺术天赋。同时它也是一门慢工细活,新人光基本功就要练三年,十年才能出作品。而制作完成一幅绣品,少则几月,多则数年,创作过程尤其艰辛,可以说极其考验绣者的耐心。如今快节奏的社会,越来越少的人能静下心来,从事这份“孤单的事业”。不过让她欣慰的是,前不久她还收到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徒弟,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看见顾绣,加入到顾绣传承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