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艺术

News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日期: 2021-06-08
浏览次数: 19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2021-05-18   青野丰隆


2021-06-08 来源:央视新闻


细腻柔软的毯面、极具民族风格的图案、精湛的制作工艺……当一块藏毯映入眼帘,你很难区分这究竟是生活品还是艺术品。作为藏民族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藏毯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6月7日,正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透过一块块藏毯,关注保护和发展的主题。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小小藏毯 穿越千年


青海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藏毯的故乡。早在约3000年前,青海藏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藏毯编织技艺沿用至今。在融入深厚的藏族文化后,藏毯也从单纯的日用品迈入了艺术品的殿堂,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加牙藏毯。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数加牙。”加牙村是湟中县上新庄镇的一个行政村。清代康熙年间,因为塔尔寺扩建,藏毯编织业在加牙村蓬勃兴起。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加牙藏毯以优质藏系绵羊毛为原料,运用手工连环编结法,染色时使用天然植物和矿物质染料低温染纱。由于选毛、纺纱、编织等全靠手工完成,加牙藏毯的每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非凡功力。一张张富有生命力的手工藏毯,就诞生在这些匠人的指尖上。


2006年,“加牙藏毯织毯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事。2019年7月在内蒙古考察时,他就曾指出,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古老技艺 崭新活力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青海的藏毯织造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为了让古老技艺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当地企业融合现代地毯编织手法与手工枪刺编织技艺,将特殊纤维、特殊工艺用在地毯上,产品也从最初的手工编织藏毯,延伸到机织地毯、手工枪刺地毯、荧光毯等多种样态,甚至还可以个性化定制。


传承与流变,让古老技艺展现出新活力。如今,青海藏毯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走出了国门,远销到海外,成为青海的一张名片。


围绕特色产业资源,青海以产业扶贫为载体,辐射带动、解决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不仅让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还扩大了藏毯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传承的后劲。一块小小的藏毯,承载着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特色产业 富民兴村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十分关心。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留下总书记的足迹。


今年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总书记曾为当地的特色苗绣点赞: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每到地方考察,“特色产业”都是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高频词。这是总书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开出的“良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藏毯、苗绣这样的民族瑰宝,正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和雄奇。

 

潮头观澜丨藏毯传奇 民族瑰宝



藏毯


藏毯,青海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青海是藏毯的故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原料是青海特有的“西宁大白毛”。藏毯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每出口100万美元,可按置约1600人,而青海农牧区现代工业很少,有较多的剩余动力,发展藏毯具有优势。藏毯除本身所具有的明显藏民族风格图案外,还反映着青藏高原自然分光、人文建筑、牧民生活等风土人情。


2008年05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藏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