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艺术

News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日期: 2021-02-04
浏览次数: 17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2021-02-04   青野丰隆


3日下午,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习近平向村民详细询问制作工艺流程。他对大家说,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苗绣


苗绣是指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流传在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等地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2006年5月20日,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雕题就是用刺刺破皮,涂以朱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龙、凤、夔花纹雕题,在人身上刺出现龙、凤、夔的保护色花纹,藉避龙、夔之害,战胜龙、夔,以谋生存。从苗族的《古老话》得知,苗族古代的雕题文身大师是嫁嘎。


到了濮人的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形成美的装饰艺术,出现了“描”。描就是用朱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蚕帛上描绘花纹。到了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雕题文身艺术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和织花。到周代有了铁针,濮人后裔的挑花技艺便发展道了相当可观的程度。挑花只是在蚕帛上经纬线的垂直交叉网格,挑出物体的象征图案来,这也满足不了濮人后裔------南蛮对美化生活的要求,便往凿花、绣花技艺发展。


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六蛮、七戎的蛮氏为主体,其凿花、绣花、织花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保持了濮人后裔挑花、绣花、织花的对称图案格局,形成苗绣、苗锦风格。


苗绣针脚大体可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七种。大面积以绣针平绣,其中需要显出深浅色调的,则用插针,将彩色深浅不同插进去,形成几种色彩的连结平面;需要显出立体感的地方,则使用捆针,使其形体在绣面上突出来。绣面上需要显出立体感的细小部分,则使用洒针、点针和挑针。绣料正面和背面需要显出一致效果的,则采用串针。一幅绣品,常综合运用几种针脚,或配合粘花、贴花、补花和堆花等手法来完成。


苗绣的色调亦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实物体的颜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审美要求,大胆而灵活的加以运用;其色彩讲究冷暖的对比,注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取的一种色彩美的协调,造成一种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苗绣的历史渊源悠久,其装饰纹样的夸张变形,既着意于生气勃勃的客观对象的表现,又梦境般的幻想色彩;针法丰富多变,色调古朴协调而又鲜艳明丽。这些,都使苗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正是这种不同于其他兄弟民族的强烈的一是个性,使苗绣成为我国装饰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给这一园地增添了风采。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酉州苗绣:古苗文化的活化石


在重庆东南一隅的武陵山腹地,酉阳古城里的青石板路沿山路而建,绣女楼翘角飞檐,青砖碧瓦,这里便是被誉为“古苗文化活化石”酉州苗绣重生的地方。


2019年成为第六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酉州苗绣绝非单纯的刺绣,它从技艺到花样,一直吸纳着酉阳民俗文化的变迁。一幅刺绣作品就是一张人文风景,就是酉阳民俗文化的纪录片。


据酉州苗绣的传承人陈国桃介绍,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以谋生存。自濮人到南蛮,由于蚕桑之术的发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转变成美的装饰艺术,随之演变的,是挑花、织花、凿花、绣花等民间技艺。时至春秋、战国,湘绣、蛮绣便形成了。后来,湘绣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后裔相柳一支为主体,其绣花技艺向写实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蛮氏为主体,其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形成了如今的酉州苗绣。


身处大山深处的酉州苗寨,自古与外界联系甚少,人们就把对外界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身边的环境表现在刺绣中了。在刺绣时,人们多以红、绿色为主,辅以其他色彩鲜丽的丝线,花纹稠密,富丽堂皇。在色彩斑斓间,千年苗寨的恬静生活便浮现眼前。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在酉州苗绣中,你可以看到五彩的龙,头顶写“王”字的凤,身肥眼大的鱼,桃花、梅花、菊花共生的树……因为苗族妇女热爱大自然中的牡丹花、喜鹊、蝴蝶、鲤鱼等吉祥的事物,在创作时便通过艺术的加工,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据资料载,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曾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描述。陈国桃说,苗族姑娘个个都是绣花的能手,因为少时家境贫寒,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至七八岁,已有绣苗裙的手艺。她说,女孩出嫁时能穿上自己刺绣的衣裳,会是一生最好的纪念。


酉州苗绣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采用全手工制作,包括粘花、上绷架、配线、刺绣、缝合等步骤,石榴针绣、数纱绣、辫绣、锁针绣等刺绣技法多达几十种,一件长宽一米的作品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


酉州苗绣虽然只是一项民间技艺,但却是一门综合学科,包含了美术、历史、绘画等多门知识,而它的根基则是立足在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之上。


像是布扇子,花纹多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多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


眼前这双面布制产品,一面蓝色花布,一面为刺绣绣制图案,扇柄为竹制材料,质地坚硬顺滑,扇尾有挂穗饰品装饰,特色苗绣技艺绣制与扇体颜色搭配,浑然一体。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酉阳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苗绣也曾在这里风光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酉州苗绣的光彩慢慢地褪去,会这门民族技艺的人已是屈指可数。如今,为让更多人了解酉州苗绣,喜欢酉州苗绣,其产品越来越多,有极具苗族民族特色的苗绣屏风、民族服装、苗绣饰品、苗绣家居装饰品、苗秀头饰等30余个。


酉州苗绣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美术工艺那样简单,它的变迁包含了太多历史文化,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值得每一个人去保护和传承。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