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艺术

News

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

日期: 2019-10-12
浏览次数: 38

                                                               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

                                                                       2019-10-12 青野丰隆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安徽省芜湖地区特产,为中国传统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


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


 

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



铁画的特点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芜湖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芜湖人汤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汤鹏从国画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


铁画一经问世,不仅“远客多购之”,而且“名噪公卿间”,士大夫阶层人士把它作为“斋壁雅玩”之物欣赏,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备至,赋诗著文加以赞扬。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题铁画》一诗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乍看似墨泼素绢,山水人物皆空嵌。风飘秀色动兰竹,雪催老杆撑松杉。华轩逼人有寒气,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桦烛晓风夜,千枝万蕊发翠岩。元明旧迹共谛视,转觉暗淡精神减。'他认为元明时代丹青高手之画与铁画相比也黯然失色。清代诗人梁同书称铁画'无不入妙','世罕见之”。他作《铁画歌》云:“谁叫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钧巢笔。……采绘易化丹青改,此画铮铮长不毁。”


芜湖铁画先后参加过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和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先后在安徽省博物馆欣赏了芜湖铁画,称赞铁画艺术技艺精湛,要将之加以发展。


1959年至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陈设在人民大会堂,以及陈列于毛主席纪念堂的铁书法《长征诗》,都是芜湖铁画的传世经典之作。


创始人物


汤鹏,字天池。清顺、熙(1644~1722)间铁画艺人,祖籍徽州,迁居江苏溧水。幼年时为避兵荒而流落到铁冶之乡――芜湖定居。他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墨势”,从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当时芜湖铁业十分兴盛,且又集中许多技艺精湛的铁工,所以,民谚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汤初学铁工技艺,清康熙年间租赁乾隆进士黄钺的曾祖父之临街门面,自营铁业作坊。


当时芜湖既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各种物资集散中心,又近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不仅万商云集、人流如潮,其间也有众多香客,他们皆喜购芜湖铁铺中生产和出售的彩色铁花枝、铁花灯,作为上山敬佛之用。汤天池也打制这些制品出售。后又将铁花和铁花灯的内容,移植到一起,先“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再经锤煅“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制成“山水花卉,各极其妙”的别具艺术风格的铁画。


汤天池制作的铁画,有山水、人物、花鸟、树木等,是“以锤代笔,以铁当墨”热煅冷作,揉铁而成半浮雕的完整画面,成为能独立成画的欣赏艺术品。它区别于单枝铁花。因为铁花只是一枝枝的花,而不是一幅画;也区别于铁花灯上的铁花,那种铁花,只是依附在其它器物上的装饰。所以铁画一出现,立即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不仅本地人求购者甚众,连外地人亦闻其名而“远客多购之”;不仅为普通群众所喜爱,同时“豪家一笑倾金赀”,购作“斋璧雅玩”,汤天池与铁画皆“名噪公卿间”了。


汤天池原是一个普通铁工,但他不满足在铁工技艺上所取得的成就,进而追求更高铁艺。虽受各种条件限制,但能勇于克服困难,虚心求教,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铁画宗师。铁画的创制为中国艺坛绽开一朵奇葩,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分珍贵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



传承


意义


铁画的构图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承传发展


芜湖铁画经过30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等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纯金和镀金铁画等,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但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不断影响着铁画质量,加上兼备国画和文学修养的铁画艺人出现断代,芜湖铁画面临技艺变形、失传的困境,亟待国家给予支持和扶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



文化遗产


1、芜湖铁画是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承载。芜湖铁画,以锤作笔、以铁作墨、以砧作纸,汇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和民间剪纸、雕塑等艺术技法于一炉,运用黑白对比、虚实相兼的手法,刚劲、豪放、瑰丽,以独树一格的奇特著称于世。铁画的艺术效果是与铁的质地紧密相连的。郭沫若生前观赏铁画为之激情地题词道:“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中华”。1980年秋,时值85岁高龄的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慕名前来参观芜湖铁画,对铁画艺术和铁画艺人赞不绝口,并即兴挥毫写下了“精神万古 ,气节千载”这八个苍劲雄浑的大字 。铁是黑色金属,质硬而又富于弹性,量重而又善于造型,因而芜湖铁画的价值并非是单个的实物形态,而是赋予铁画坚实而又有很强表现力精神价值,是反映出中华民族英勇刚强、坚韧不拔的独特的艺术气质。


2、芜湖铁画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创造。关于铁画的诞生,当前学术界的一致认为由清初安徽芜湖铁工汤鹏(字天池)创造所创。传说汤鹏和画家萧云从毗邻而居,艺术上受到熏陶,自己试验以铁片仿制书画,经剪、锻、焊漆等工艺程序制成的铁画,形成一门别出心裁的金属工艺,诗人赞之曰:“百炼化为绕指柔,直教六法归洪炉。”


3、芜湖铁画是创新文化伟大的创造。我国书法早有“铁划银钩”的要求,在国画中也有“铁线描”的技法。铁画借鉴国画大写意的手法,与图画的笔法极为相似,以线条勾勒轮廊特别是对于粗细、黑白、虚实的对比更为讲究,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实现了书法艺术和打铁的结合。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1981年在芜湖参观铁画后惊奇地说: “把铁打成画,这是中国艺人的伟大创造。我是画家,但是无法达到这种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科学发展创造上看,冶铁和绘画,一个技术,一个艺术,芜湖铁画就是在两个相距甚远的行业的边缘上实现了交叉创新,边缘机会和交叉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