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
2019-9-21 青野丰隆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被誉为“锦中之冠”,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作为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8月《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在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同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公元222年—公元280年)时期。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国都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
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
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
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
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
1949年后,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科学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但云锦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人。

1954年,为抢救濒临消亡的南京云锦,“云锦研究工作组”组建成立。
1957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南京云锦研究所”,这是中国唯一一家集研究、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云锦专业机构。
1979年发展到15个加工点,97台织机,外加工人员达300余人,还研制恢复失传多年的传统品种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绸等。一九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南京云锦的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把濒临消亡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逐渐恢复,并搜集整理了云锦图案和画稿,培训艺徒,恢复了失传品种“双面锦”、“凹凸锦”、“妆花纱”等,复制了汉代的“素纱禅衣”、宋代“童子戏桃绫”、明代“妆花纱龙袍”等珍贵文物,并征集收藏了900多件云锦实物资料,为南京云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南京云锦正式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次排于古琴之后。

云锦的“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明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大人每称之曰:‘计部叹巧妇之炊,冏寺羡空群之顾,首山无庚癸之诺,埛野多云锦之胯。’”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是清朝诗人吴梅村赞美云锦的诗句(诗中的“云锦”不是指一块布,它不作名词)。
明代时并没有南京云锦这个词,当时进入皇家的缎子称库锦、库缎和妆花。云锦一词,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南京的“云锦织所”,晚清以来始有商品生产,行业中产生“云锦”的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民国南京的《工商半月刊》。由于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凤其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故称“云锦”,因只有南京生产,故而称之为“南京云锦”。

织造工艺
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织造云锦的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织制云锦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
如果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织造材料
丝织物品总是要通过对材料的加工来实现的,因此材料是丝织工艺成型的媒介,没有材料就没有其艺术的特点和风格。材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丝织工艺的第一要素,是云锦产生的前提。不同材质和工艺技法的运用,体现出的美感和效果是不同的,中国丝织工艺的材料运用,以其丰富的种类,不同的肌理特征和多样的结构形态,构成了千姿万态的视觉形象,使人感受到材料中传达出的久远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传承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和情感
云锦是用金线、银线、铜线及蚕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的,使得丝织物的效果更加华丽、独特、美轮美奂,比如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金银在织物中大量运用是云锦的一大特色,金银使得云锦更显得富丽堂皇。尤其是“三色金”的使用,使得云锦的色彩更富于变化。
真丝则是云锦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用材,它良好的吸色性在各种纺织材料中名列前茅,是云锦色彩表现的重要保证。
云锦中用到的特殊材料,即鸟兽的羽毛。如孔雀羽也会被织进云锦。因为孔雀羽毛的色彩斑斓,在光线的照射下,用孔雀羽织出的云锦会折射出变化多端的色彩,异常华丽。

工艺过程
云锦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繁杂,工序极多,每道工序的工艺都有很多谜一样的诀窍。其工序概况起来,主要有五大部分,即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原料准备、造机和织造。
第一道工序是进行纹样设计,创作云锦纹样图案,当设计人员将纹样、组织、规格等设计好之后,就要根据小样填绘意匠图。意匠纸是特制的,上面有纵横小格,它的纵横小格是代表经纬线的,小格的纵横比例是代表经纬密度的。
第二道工序是挑花结本,即通经断纬,用丝线俗称“脚子丝”作经线,用棉线俗称“耳子线”做纬线,对照绘本制好的意匠图,经线对应意匠图上的纵格,纬线对应意匠图上的横格,挑制成花纹样板。上机织造时,使每根脚子线与织锦上的每一根经丝一一通过织机大纤相联接,织造时,通过耳子线提起应该起花的部分,织入彩纬或会、银线,美丽的云锦就指织出来了。挑花结本是云锦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是纹样由图纸过渡到织物上的桥梁。
第三道工序是做好原材料准备,主要原料是蚕丝,还有金线、银线、孔雀羽线。蚕丝需经过拼股、染色、锤炼、上油、绷光等数十道工序,按照不同品种的要求加工成一定规格、颜色的经、纬原料,供上机织造。云锦属于熟织提花丝织物,即织成后不需染色、印花。生产所用的主要原料—蚕丝织前均需经过炼制染色,按照不同品种的要求加工成一定规格、颜色的经纬原料,供上机织造。
第四道工序是造机,造机就是根据所织云锦的品种、规格,把织造云锦所需的经丝,按地部组织、纹部组织的不同要求分辨安装到位,使其符合织造的需要。
第五道工序是织造,具不同类型的云锦又有不同的织造方式。

品种类型
妆花
妆花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为复杂的品种,也是最具南京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提花丝织品种。“妆花”是织造技法的总名词,始见于明代的《天水冰山录》。该书记载查抄严嵩家时抄出的大批织物中,有很多“妆花”名目的丝织物。如“妆花缎”、“妆花绸”、“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紬”、“妆花绢”、“妆花锦”等等。
“妆花” 织物有织金线的,也有不织金线的。“妆花”织物的特点是用色多,色彩变化丰富。在织造方法上,是用绕有各种不同颜色彩绒的纬管,对织料上的花纹做局部断纬挖花盘织。这种独一无二的云锦织造技法配色极度自由,不受组织结构的限制,而被称之为“妆花”。在云锦的妆花品种中,还有一种叫做“金宝地”的织物。这是中国传统丝织品中特有的品种。“金宝地”是用圆金线(即捻金线)织满地,在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交辉的花纹,织品极为富丽堂皇。
织金
织金又名“库金”,也是因织成以后输入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织金”就是织料上的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也有花纹全部用银线织的,叫做“库银”。库金、库银属同一个品种,分类上统名之为“织金”。明、清两代江宁官办织造局生产的织金,金、银线都是用真金真银制成,在每匹织料的尾部,均织有“×××××织造真金库金”字牌。说明所用的金、银线材料货真价实。从明、清两代传世的织金锦缎看,由于金线材料考究,虽经过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仍是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库缎
库缎又名“花缎”或“摹本缎”。库缎原是清代御用“贡品”,以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的“缎匹库”而得名。“库缎”包括:起本色花库缎、地花两色库缎、妆金库缎、金银点库缎、和妆彩库缎几种。其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传统的织金图案,大多采用小花纹,以充分显金为其特色。
库锦
库锦,是云锦四大类品种之一,在缎地上以金线或银线织出各式花纹丝织品,故名。库锦中尚有“二色金库锦”和“彩花库锦”两种,多织小花。前者是金银线并用;后者除用金银线外还夹以二至三色彩绒并织。

配色艺术
色彩感情
“锦”,并不只因其材料考究、制作费工而贵重,更重要的是:它是用美丽的五色彩丝织出优美的图案花纹,是一件精美华丽的丝织艺术品。《六书故》云:“织彩为文曰锦”;李时珍《本草纲目》“锦”的释名说:“锦以五色丝织成文章,故字从帛从金……”可见,优美的纹饰和华美的色彩装饰,是构成“锦”华贵的最重要的因素。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在色彩感情上,中国的传统向来爱好温暖、明快、鲜艳和强烈的积极色,不喜欢弱色和多次的间色。因此,青、红、黄、绿、紫、白、黑,成为中国装饰用色上的主要色彩。这从中国的民间刺绣、京剧的舞台服装、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宫殿式建筑的彩绘上,均可看到这种装饰用色的典型特色。云锦的用色,也继承了这个民族装饰用色的传统。元代的织锦,则由传统的注重配色转变为崇尚用金作主体表现,这在中国锦缎装饰上是一个极为突出的转变。明、清两代的织锦,在元代盛行用金风气的影响下,既重视配色,又考究用金,两种装饰方法被兼收并蓄,形成金彩并重的锦缎装饰新风貌。在元代用金风气的影响下,结合御用服饰和宫廷装饰的具体实用要求,形成了自己的用色规律和装饰特色。

南京云锦始于南朝而盛于明清,是至善至臻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珍品,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与苏州缂丝并誉为“二大名锦”。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是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皇家衣饰的主要用料。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锦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从云锦品种繁多,所表达的审美艺术观念的实质来看,它可以归纳为三种美的形式:即宫廷王室之美,是追求昂贵奢侈性的雍容华贵之美;士大夫、宗主儒生之美,是显示抒情雅洁之美;民间喜庆礼仪之美,是实用与华丽结合的纯真民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