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艺术

News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日期: 2021-03-09
浏览次数: 41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2021-03-09   青野丰隆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壮族八音


壮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所谓“八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壮族八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受“广州八音”影响,后又吸收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发展而成。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流行于邕宁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以“邕宁壮族八音”为品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缩影。2006年,邕宁壮族八音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历史


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民初,蒲庙那路一带,在农村举办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时,大家都请“八音班”吹奏,因此,壮族八音就十分盛行,1915年左右,在蒲庙那路,以黄大纪等人为主的壮族七人八音班就很驰名 (现还遗有该班直径近一米的大钹和一面16斤的大铜锣)。此后,随着广东粤剧班频繁进入广西,邕宁壮族八音在富有壮民族和民俗特色的吹打乐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广东音乐精华,逐渐发展为极具壮民族特色的 “邕宁壮族八音”,并在广大地区盛行不衰,在民间深深扎根。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基础


壮族八音在邕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蒲庙、那楼、新江、中和等乡(镇)最为普及,每个行政村都有数支八音队,长年开展演奏活动。如今邕宁区能演奏八音的乐手300多人,这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南宁市的知名度,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城区政府实施了壮族八音的保护措施:一是举办2005年邕宁区壮族八音比赛;二是邕宁区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三是增加经费投入,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壮族八音保护工作;四是成立青少年壮族八音示范班,培养壮族八音演奏人才。在邕宁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邕宁壮族八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壮族八音这朵奇葩将在民族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艺术特点


邕宁壮族八音中的鼓、锣、钗、唢呐等乐器均以男性表演为主,男性表演时双臂力量厚重,丹田之气充足,乐声粗犷嘹亮,浑雄深厚,震慑魂魄,令人叹服。这一观念已经深深镌刻在壮族人民的心里,多年难以动摇。女性参与八音表演的历史从几年前才开始,邕宁区那路村壮族女子八音表演队在2010年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用乐声婉转、风格独特的演奏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心。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2021-03-09 来源:潇湘晨报


“咚咚锵、咚咚锵……”随着铜锣声的响起,伴随着唢呐声、笛子声、击鼓声,一首首乐曲在吹打乐演奏中迸发出民间艺术的魅力。这是南宁市邕宁区那路村村民在每年大年初一迎接新年的方式之一。 


2007年,壮族八音被公布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音是广西人表达喜悦的重要形式,不仅在民间传统喜庆活动中表演,还受邀参加许多国内外大型节庆活动,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而壮族八音又以“邕宁壮族八音”为品牌。今天,我们走近邕宁壮族八音传承人黄才定,听他聊聊与八音演奏的浓厚感情。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深受喜爱,红白事离不了八音 


邕宁壮族八音是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由大唢呐、小唢呐、无孔笛、二弦、秦琴、鼓、锣、钹和壮族岳鼓等组成),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壮族八音音色优美、高亢、嘹亮,撼人心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结婚、满月、建新房、贺寿、庙会等喜事都会邀请八音演奏,当然,白事、祭祀同样少不了八音。 


邕宁壮族八音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个乡镇、每个行政村都有数个农民八音队,农民八音队常年参与群众生活。大年三十,身在邕宁区那路村的邕宁壮族八音传承人黄才定和队友们聚在一起练习八音,为迎接新年演奏做准备。 


此外,邕宁壮族八音也声名远扬,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大型巡游表演活动。黄才定表示,平常他经常和同好的村民约在一起练习八音,随时为演出做准备。他们村组建了一支45人的八音演出队,每年有70多场演出。“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演奏八音。”黄才定说。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口耳相传,摸索中找到演奏精髓 


今年70岁的黄才定自小受家里长辈影响,对八音十分感兴趣,小学便开始和伯父学习八音,直至16岁便能和家中长辈到各处去演出,无论是大唢呐、小唢呐,还是鼓锣、钹琴等,他都能十分熟练地演奏。黄才定称八音的流传主要是靠口耳相传,加上自身的学习摸索。乐队之间也需要摸索磨合,慢慢地才能达成默契。 


八音演奏较为复杂,讲究音调音质,演奏的指法、吹法、换气时间等都会影响演出效果。为了演出效果好,黄才定的八音演出乐器都是自己制作。在家里的熏陶、自身的学习、队伍的磨合中,黄才定渐渐摸索到了八音的演奏精髓。“小时候学的都是口头相传,没有什么文字记载,遇到难处,在伯父教导下,自己练习摸索,慢慢就找到诀窍了。”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传承挑战,只要肯学就尽力教授 


壮族八音极具广西地方民族特色,是广西民间器乐艺术的瑰宝,而艺术是需要传承的,如今甚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学习八音,传承面临着挑战。黄才定认为,只要他和一群热爱八音的同好在一起,把这种古老的音乐传播出去,一定可以传承下来。“现在年轻人都不想学,家中孙子孙女又太小。只要有人肯学,我就尽力教!” 


2009年,壮族八音进入邕宁区那路小学,开设了八音训练课程。随后,在该小学成立邕宁区八音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黄才定经常受邀去指导教学。壮族八音陪伴了黄才定50余年,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八音感情很深,非常希望八音这门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我少不了八音,少不了这份热闹”。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