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璀璨明星——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2020-8-9 青野丰隆
2020-07-27 来源:百色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在古时候就给我们留下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壮乡文化也是其中之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固定的形态,但他却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代人的骨子里。
提到壮乡文化,人们就会很快联想到“三月三”这个特殊的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但他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田林瑶族铜鼓舞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瑶族铜鼓舞中的精粹。瑶族铜鼓是田林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三十,各瑶村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那坡壮族民歌是壮族一朵璀璨的明珠,也被称为“广西名族音乐富矿”。那坡壮族民歌按不同歌声分为六大类。“虽敏”“伦”“呢的呀”“春牛调”“请仙歌”“盘锐”,每一种唱法都形具特色,各有韵味。并且,那坡壮族民歌是以故事音乐的形式所演唱的,所表达的故事种类丰富,各有其色,听完后让人回味无穷。

壮族最具代表性的饰品肯定非靖西绣球莫属了。靖西绣球自明末清初出现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靖西龙邦一带的乡村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在山上谈情说爱的时候就会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到最后,也就发展成了现在的针绣小球形。绣球不仅仅是传递爱情的信物,也是壮乡人民传统手艺的结晶,更是壮族的文化瑰宝。

凌云茶叶天下闻名,而凌云白豪茶更是茶叶中的尚品。凌云白毫茶的制作是一项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 凌云白毫茶手工制作基本工艺流程为:采青---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等五道。该技艺完全凭制茶人的感觉与经验,每一步的工序都井井有条,不慌不乱。 凌云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而凌云白毫茶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也是壮乡人传统技艺的体现。

最能代表壮族生产商贸习俗的节日就是端午药市节了,在节日期间有中草药材交易、壮医药知识交流、游药市、服药气、挂菖蒲叶、涂擦雄黄酒、烧干柚子皮、熏泡药浴、吃药膳等习俗活动。它不仅是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出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民族心理诉求,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抒情长诗,反映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的传统民歌,壮族嘹歌曲调丰富,有“哈嘹”、“嘶咯嘹”、“底格嘹”、“长嘹”、(欢弄)“哟依嘹”、“喝酒嘹”等多种曲调。壮族嘹歌是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壮族人民对美好的一种向往与期盼。

田林北路壮剧原叫“土戏”, 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程式,以北路方言演唱。田林北路壮剧萌芽于明末清初,成型于乾隆三十年,它的形成经历了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台戏(游院戏)、搭台戏等阶段。经过历代艺师的不断改革,也就形成了现在的北路壮剧。

壮族春牛舞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坝盆村拖盆屯的一种壮族民间舞蹈和祭祀民俗活动。壮族春牛舞表演古朴粗犷、原始,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内涵,被称为西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壮族春牛舞表演时的演唱声腔,是西林那佐特有的“布侬山歌”,山歌用真音演唱,曲调悠扬、跳跃明快 、表现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