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艺术

News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日期: 2018-10-31
浏览次数: 48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2018-10-31 青野丰隆

 

干板秧歌是长治县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上党梆子、潞安鼓书的鼻祖。有人考证说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其起源更早,是在炎帝时期。不管其起源于春秋时期也好,起源于炎帝时期也罢,但足能证明她的久远,这也是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干板秧歌产生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它没有弦乐,只有铜器伴奏,“干打干唱”,所以又称“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鼎盛时期为清道光至民国初,当时全县职业和办职业班社有130多个,繁衍到外地的有90多个。经考查干板秧歌产生于长治县西火、荫城、八义一带,当时这些地方矿产资源丰富,铁业生产兴盛,铁业制作加工比较发达。村村都有三五座打铁炉。据传干板秧歌的曲调最早就是从这些打铁人的炉房里产生后逐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因为这种民间艺术形成产生于火红的炉火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红板秧歌”,也使具有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干板秧歌曲调简单好学、唱词通俗易懂,内容与群众生活十分贴切,经常在街头、饭场、打谷场和坑头演唱。如《五更天》中“五更天盼丈夫丈夫不来,骂一声死烧骨狼拖狗拽”,通过方言俚语把人的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使得无论挑担的、赶脚的、挑货郎担的等都能唱几段,就连巫婆神汉装神弄鬼,也唱的是秧歌腔调,甚至在壶关县、平顺县等大半个太行山区的犄角旮旯都能听到,足见其魅力之所在。1960年壶关县委成立秧歌艺校,遍请长治县名角担任校长、老师,使壶关秧歌跨越发展。1981年山西省戏曲剧种学术讨论会决定,将其正式定名为“壶关秧歌”。惋惜之余,也庆幸干板秧歌的剧目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但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网络传媒的深入等等,如今这个昔日最有广泛群众基础、最活跃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虽然每年在乡村的社火活动中还偶尔听到她的声音。但也只剩下“遗产”,并且无人继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称作“太行小黄梅”的壶关秧歌也难逃厄运,生存拮据,后继乏人。


究其原因,有“文革”时期样板戏“一戏独红”,使其搁浅的原因;也有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及时扶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原因;也有自身创新不够,跟不上时代步伐被遗忘的原因;也有受文化市场冲击,演员收入较低,难以生存,青黄不接,观众大量流失没有演出市场的原因等。如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四个发展”,把文明发展也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然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干板秧歌,让其重放异彩,我们更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早日使其得到呵护!但如何保护,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干板秧歌的保护与政府扶持密不可分,政府应设立保护基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制定加强保护的制度措施。如陕西在对华阴老腔的保护上,就专门拨付专项资金,组织专家对老腔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与开发,并抓住各类涉外商务、旅游、文化、洽谈等活动,强势宣传推介老腔艺术,让其自己“火”了起来,并促使其走进了首都,走出了国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可借鉴。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其次,“人”是干板秧歌的保护重要因素之一。干板秧歌来源于民间,最好的保护是还原于民间。鼓励和扶持民间传人和民间组织通过自身力量进行保护和传承,文化部门应积极对民间组织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支持。这样一来,如果民间能够自发自觉地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就能减轻政府压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抢救濒危。也可考虑充分发挥专业剧团的优势,政府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在现有的红专、红旗剧团排演一些秧歌剧目,在正戏开演前先演出一场秧歌,从中发现、培养一批传承人,挖掘整理新排一批剧目。也让我们的80后、90后、两千后们尽早接触,尽早了解,尽早熟悉,尽早传承。


第三,艺术没有国界,当然也就没有地界。当年壶关秧歌能请长治县的名角前去传授技艺,那么今天我们亦应“不耻下问”,请他们的名角来长治县传艺,加强合作,互通有无。这样既携手保护了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也加深了长治县文明魅力县城的文化底蕴,提升了长治县的城市形象。


第四,创新是生命力,干板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创新。2007年长治市“宏运杯”干板秧歌大赛获得一等大奖的是韩店镇东呈村的现代秧歌剧《残疾人也能致富》,该剧以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普通群众、思想健康向上受到评委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现代秧歌剧《残疾人也能致富》获得大奖的经验无疑给干板秧歌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启示,不管什么文化艺术只有反映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步伐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归来吧,干板秧歌!我们期待着你早日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心里!

(来源:长治县新闻网)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长治县“干板秧歌”的前世今生

Via:长治县新闻网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一路向南,追寻古城历史文化的印记。3月27日,采访组在西火镇都城隍脚下的南大掌村,追寻了干板秧歌的前尘往事,拜访了干板秧歌市级传承人王振国,在叮叮当当的击打声伴奏下,感受了岁月积淀后干板秧歌焕发的新生力量。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工尺音符的时代传承


“一更天盼丈夫,丈夫不来,小砂锅的熬米汤,溢出来;二更天盼丈夫,丈夫不来,铁铛的薄锅盔,醋溜白菜……”双手拍打着节奏,王振国缓缓开口唱起了干板秧歌代表作《盼丈夫》,眼神里流露出戏中女子的爱与怨。

和着“工尺音符”,时而节奏欢快,时而舒缓悠扬的干板秧歌,对于听着秧歌戏长大的王振国而言,犹如天籁之音。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就这样扎根在他的心里,流淌于血液中。


13岁时,父亲为王振国请回师傅,专门传授其干板秧歌技艺。师傅的每一个唱腔、动作,他都会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学习。两年后,王振国在熟练掌握“工尺音符”——“上、尺、工、反、合、四、乙”后,在这一口传音符的帮助下,他将干板秧歌的唱腔技巧熟记于心。


干板秧歌源于生活,一词一句唱的尽是日常生活,即便是“一日三餐”“走亲戚”都能成为歌唱素材。说着王振国唱起来“:清早起、嗑瓜子,捣出个核桃到晌午,吃的是玉米枣糕……”就是这样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特点,让干板秧歌在悠悠岁月中有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王振国介绍,干板秧歌最初的唱腔是适应劳动生产,节奏较为欢快的平腔,到后来搬上舞台后,为了减轻听众的紧张感,渐渐转换为周腔。在演唱形式上也更加多元,呈现为二人对唱、三人对唱或多人对唱。除有个别小段是由一个人一口气唱完外,一般都是你唱一句,我接一句,你来一段,我续一段。道白少而短,唱段多而长。

因干板秧歌行腔自由、内容生动丰富,在王振国生活的西火镇南大掌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人人都会哼唱两句。每一个辛苦劳作后的傍晚,一曲干板秧歌,总能让吟唱着筋骨舒展,让聆听着心情舒畅。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号子声里的繁华盛世


干板秧歌,起源于长治县西火、荫城一带,至今仍有人将听干板秧歌称为听“老西火”。干板秧歌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发展、传承,与老西火曾经辉煌的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西火镇邻近长治县的荫城镇,荫城曾是潞商铁器销售的集散地,有“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说。如山的炉渣,不仅见证了“老西火”的盛世繁荣,更孕育了流传久远、影响颇广的地方戏曲——干板秧歌。


明清时期冶铁和锻造业兴盛,人们在通红的炉火旁,打铁师傅随着“叮当当、叮当当”打铁的节奏指挥徒弟,时间长了,又编进去一些有趣的唱词,师徒二人站在炉前,你锤我锻手不住,信口开河唱两句,逐渐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后经一些文人的加工提炼,将其编成故事,配以动作。每逢年节,人们便就地扭唱起来。当地人们把它叫做“地圪圈秧歌”。因其只有打击乐器,无管弦伴奏,被看作是干板秧歌的雏形。


干板秧歌源于劳动,孕育在手工打铁炉圪道,这一能够缓解疲劳、协调动作的“劳动号子”,在清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体系,由院落“坐着唱”发展到街巷“走场子”唱,角色也从起初的“小生”“、小旦”两种,发展至清咸丰年间“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直至搬上戏台。干板秧歌的发展无疑佐证着那一历史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至今,当地流传百年的顺口溜“瞧了西火旦,三天不吃饭”依旧闻名上党。其中,不仅体现了戏迷对当时干板秧歌名角的欣赏,也浸透着当地人对干板秧歌的深情和喜爱。时至今日,长治各县区的很多地方剧种几乎都是从“干板秧歌”演变发展而来的。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遗世旋律的不灭精神


“干板秧歌”在上党地区流传非常广,它的影响力仅次于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


作为干板秧歌的市级文化传承人,56岁的王振国一直渴望能够推陈出新,找到新的传承人。虽然现在每年县里都会举办以干板秧歌为载体的表演竞赛,但参加表演的人大多也不再年轻“。偶尔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一古老的表演艺术,但常常迫于生计而放弃这门技艺。”说到干板秧歌的发展现状,王振国不免多了几分担忧。


根据国务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精神,2009年6月“西火干板秧歌”成功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4月,由长治县文化旅游领导组、县委宣传部主办“黎都干板秧歌大赛”活动即将拉开帷幕,这一旨在“传承干板秧歌艺术,打造潞商文化品牌”的大赛得到了众多干板秧歌喜爱者的支持。


“历史上的老西火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村庄,铁斧、铁锤挥舞出的旋律浸透着铸铁人火辣辣的汗水。炉圪道里击打出来的音符曾是这片土地的主旋律,那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是这片土地上人民勤劳、质朴的嘹亮记忆。今天的干板秧歌,记录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更是老西火人辛勤劳作不灭的文化与精神印记。”王振国说。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