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漫谈·张曼玉的花样人生
2018-2-19 青野丰隆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上海青野文化特此推出香港电影专题系列,今天跟大家介绍的是香港五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演员之一——她是张曼玉。
张曼玉(Maggie Cheung),1964年9月20日生于香港,祖籍上海,国家一级演员,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大使。
张曼玉是迄今华语影坛获奖最多的电影演员,奖项涵盖十余个国际影展。1983年获得香港小姐亚军出道,1989年至2001年共获得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和一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1992年2月凭借《阮玲玉》获得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位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演员荣誉的影星。1998年张曼玉踏上巴黎时装周T台专业走秀,开启了华语影星参与国际顶级时装周的先例。2008年被英国WGSN评入“影响时尚界的十大明星”,同年被《VOGUE》授予“时尚偶像大奖”,是中外公认的时尚ICON。2004年5月凭借法国电影《清洁》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成为亚洲影坛首位戛纳影后,亦是迄今唯一跻身三大影展双料影后的亚洲演员。此外张曼玉担任过全部三大影展评委,2004年后长期息影。
2004年9月获巴黎荣誉市民勋章,2005年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艺术成就奖,2007年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杰出贡献奖,同年被《纽约时报》评入年度世界影坛22位伟大表演者。2013年担任台湾金马奖五十周年庆典大使。2014年以天命之年初涉乐坛,尝试后朋克摇滚类音乐。

一、张曼玉的早年经历
张曼玉,1964年9月20日(龙年,中秋节)出生于香港,家中有一姐,父母均为上海人。 1973年,八岁的她随全家移居英国,少年时期在英格兰肯特郡度过,自小被母亲以传统方式严加管教。[23] 当时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东亚人,张曼玉曾遭遇排外和歧视,加上父母感情不和(后离异),性格自小十分独立。张曼玉十六岁时曾在伦敦做过书店店员,1982年随母亲返港度假,无意中被广告公司相中而留下当兼职模特。1983年,十八岁的她参加“香港小姐选美大赛”夺得亚军,同年代表香港赴英国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入选前十五名,由此开启演艺生涯。
1984年张曼玉主演首部电影《青蛙王子》,同年与张国荣、梅艳芳合演电影《缘分》,成为出道即做主角的影坛新星,被媒体视为“最有前途的女星”。 导演王晶曾在自传《少年王晶闯江湖》中形容初入影坛的张曼玉是“一张白纸,毫无心机,性格比外形更可爱。” 初出茅庐的张曼玉以清纯可人的形象示人,出演角色多是青春娇俏少女。

1985年初,张曼玉签约经理人陈自强,自邵氏兄弟转而加盟嘉禾电影。 当时同在嘉禾的成龙正筹备代表作《警察故事》,两人随后展开系列合作。张曼玉拍戏十分卖力,曾在《警察故事2》中为配合成龙的搏命式表演不用替身,结果被钢条砸得头破血流住院缝针。2005年成龙在专访《可凡倾听》中称赞张曼玉是“最早一个到,最晚一个走”的敬业演员。
1988年,张曼玉在王家卫的导演处女作《旺角卡门》中担纲女主角。《旺角卡门》常被视为是张曼玉严肃表演的起点,影片令她首次提名金像奖。此后主演了《流金岁月》、《再见王老五》、《我要富贵》等港产影片,演技开始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
1989年,25岁的张曼玉凭借关锦鹏导演的《人在纽约》(又名《三个女人的故事》)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这是她人生第一个演员荣誉。

1991年,张曼玉主演电影《阮玲玉》,影片以戏中戏的形式展现。张曼玉在戏中“演绎阮玲玉本人”、“演绎阮玲玉所演绎角色”以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三个层次交互展现,颇具难度。1992年2月,张曼玉凭借《阮玲玉》荣获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成为华语影坛首位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演员荣誉的影星。贾樟柯曾对此给予评价 :“对演员宿命的认同,让她好像灵魂附体,这一刻我把她当做中国所有天才女演员的结合体。
1993年,张曼玉主演电影《青蛇》,在片中饰演一个不谙世事,但又妖娆魅惑不失灵动俏皮的蛇妖形象。影片拍摄美轮美奂,内容暗喻佛理,全剧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神话色彩。

1996年,张曼玉主演的另部作品、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被誉为华语最佳爱情影片之一,其情感丰沛的演绎在金马奖得到了“从未有过如此真实而精湛演出”的高度评价,立下教科书式演技范本。2013年《甜蜜蜜》修复版入选第七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经典单元展映。
张曼玉曾登海内外诸多主流时尚杂志封面,还多次成为各领域影响力周刊的封面人物。其接受过专访的西方报刊有:《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美,2004.11、2007.2)、《新闻周刊Newsweek》(美,2005.12)、《首映Premier》(美,好莱坞权威电影杂志,2006.4)、《独立报》(英,2007.4)、法国《快报》以及英国《泰晤士报》等。

二、张曼玉的感情生活
1. 友谊:2008年张曼玉接受《鲁豫有约》专访时谈到,自己最喜欢合作的女演员是梅艳芳,只因自己认为没有嫉妒心的女人最美,而梅艳芳正是这么一个豪爽大方,乐于帮人又不会妒忌的人。事实上,张曼玉与梅艳芳早在80年代已相识,后来合作一部《东方三侠》逐渐成为至交。众所周知,张曼玉的代表作《阮玲玉》最初定由梅艳芳主演,后来梅因故请辞,张曼玉接替后赢得大奖。或许因为两人都是直爽人,关系并未受到此事影响,始终私交甚笃。2003年底梅艳芳在香港病逝,张曼玉一袭黑衣前往送行,难掩悲伤之情。

2. 爱情:张曼玉在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和导演尔冬升有过三年恋情。1993年,张曼玉与地产界人士宋学祺相恋,两人于1995年分手。1998年她与导演阿萨亚斯结婚,三年后离异。2007年与玉宝表前行政总裁G. Brochard结束恋爱后,与被她称作“partner”的德国裔建筑师Ole Scheeren定居北京。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很享受厨房乐”,会拍些广告及参与公益活动。2009年12月23日,张曼玉与外籍男友Ole Schreen在北京柏悦酒店举行订婚仪式,双方正式步入婚姻殿堂。2012年5月张曼玉承认与这位建筑师分手恢复单身。

三、张曼玉的获奖记录
成为评审:先后出任三大国际电影节评审
影后头衔(24座):戛纳影后、柏林影后、夏威夷影后、芝加哥影后、南非德班影后、意大利都灵影后、亚太影后 、亚洲影评人协会影后、金马影后、金像影后

四、外界对张曼玉的评价
搜狐评:张曼玉是华语影坛获奖最多的演员,曾塑造“金镶玉”、“李翘”、“苏丽珍”等多个名留影史的经典角色。风格涉及千差万别的性格形象,如《旺角卡门》中的清纯可人、《滚滚红尘》中的书卷气息、《爱在别乡的季节》中的挣扎压抑、《双城故事》中的清新淡雅、《阮玲玉》中的绝望悲戚、《新龙门客栈》中的风骚泼辣、《东方三侠》中的豪爽帅气、《青蛇》中的妖娆魅惑、《东邪西毒》中的悔恨落寞、《甜蜜蜜》中的世俗真挚、《宋家皇朝》中的严肃庄重、《花样年华》中的雍容典雅、《英雄》中的冷艳孤高、《清洁》中的颓废坚强等。这些特色各异的角色展现了她宽泛的戏路和极强的可塑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张曼玉能在银幕上将中国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形象都完美诠释。

新浪评:张曼玉是一位不依靠好莱坞商业势力而立足国际影坛的文艺演员。2004年11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文章《Why Isn't Maggie Cheung a Hollywood Star?》(为什么张曼玉不是好莱坞明星),文中张曼玉对于曾经谢绝《007》、《X战警2》、《艺伎回忆录》等好莱坞邀约给出如下理由:“如果我开始拍这样的电影,他们不会以我为荣,我会觉得自己好像在欺骗他们——而我们有13亿人......有比拍好莱坞电影更值得我骄傲的事情去做。”2007年4月10日,苏格兰《独立报》刊登专访《为何这位亚洲明星离银幕而去》。文中提到张曼玉少时在英国求学遭受排外和歧视,她说那是她感觉很疏离的时期:“我变得非常自卫并对自己的文化产生防卫意识,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我接到过一些陈词滥调的中国角色的好莱坞电影邀约。这些我都不会接受,因为如果我真的拍了,我会觉得背叛了自己的人和自己的文化。”

五、一个和好莱坞无关的女人 《纽约时报》访张曼玉
她主演的《英雄》刚刚在北美市场赢得丰收;她的英语非常流利;她有世人公认的美丽;她的才华无人质疑。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让她打入好莱坞,可是事实是,张曼玉从来都没有跟好莱坞打过交道。
尽管在中国,到处都是张曼玉的名字;尽管从《阮玲玉》到《花样年华》再到《清洁》,她赢得的电影大奖比其他任何一位中国女影星都要多。可是在北美,这位在东方大红大
如此美丽女人仍然还处于待升温的状态,为什么她不愿意到好莱坞发展呢?
从杨紫琼到刘玉玲,她们已经作为女主角在好莱坞银幕上亮相。可是她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功夫明星。而张曼玉?明显不是!
美国主流媒体开始关注中国女影星,标志着中国电影已经越来越受到西方的关注。《纽约时报》继前天将章子怡作为聚焦人物之后,昨天又刊登了一篇介绍张曼玉的文章,用超长篇幅介绍了这位东方女影星。跟章子怡不同,这位早就证明了自己的女影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拍过一部好莱坞电影。《纽约时报》分析了张曼玉为何没有到好莱坞拍片的理由,并对张曼玉做了一次专访。

一个在天堂才能找到快乐的女人
问:你的影迷已经喜欢你几十年了,有没有考虑过成为一个主流的好莱坞影星?
答:我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拍一部中国电影,我是说剧组里面全都是中国人,你说我们能指望罗伯特·德尼罗来演一个什么角色呢?也许会让他演一个来香港的美国人,但是演完这部影片之后呢?现在在国外的很多亚洲演员都是一样,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问:但是你去法国拍了一部《清洁》,听说还曾经在票房榜上登上第二的位置,你又怎么解释在法国的成功呢?
答:在十年以前,我认为法国人在看《清洁》的时候也许会想,谁会在乎这个中国女演员?现在,我觉得一半的欧洲人已经没有了这种想法,今年戛纳电影节把最高的奖颁发给我就是一个明证。不过,在美国,我想有这样想法的人还大有人在。
问:也不一定,比如说我知道很多美国人很喜欢成龙。你能说说和他的合作吗?
答:上世纪80年代末期是香港电影繁荣的时候,我和成龙合作过《警察故事》。不过那简直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由于随时要开工,我整天睡在汽车里和片场上。还有一次,我被道具砸到了头,鲜血直流。最后缝了十七针。

问:尽管拍电影很辛苦,不过你看上去仍然非常年轻,听说你给自己化妆是吗?
答:不管是在《英雄》、《清洁》还是《花样年华》中,我的妆都是自己化的。我非常知道自己的角色需要怎样的妆,所以在《清洁》和《花样年华》中,你会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张曼玉。化妆是我的业余爱好。
问:你的身上体现了两种文化。八岁随父母来到英格兰的肯特郡,一直到17岁在香港街头被星探发现,我很好奇你是怎样平衡的?
答:哭。小时候,无论到哪里,只要一坐上飞机,我就会哭。所以国泰航空公司的乘务人员都认为我是一个疯子。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在生活中也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尤其是痛苦的事情。亲人的去世,男朋友的背叛,露宿街头等等。当你在拍电影的时候体会这些情感,你会这样想:我感到痛苦是因为电影中男朋友抛弃了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发生了?
问: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答:我认为我很多的感受都来自于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她从小就被父母认为是多余的女孩。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男人,最后又被这个男人抛弃。
问:那你有快乐的时候吗?
答:有,在天堂。在那里,我能够去任何地方,那里没有人认识我。
问: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不当明星了,你会去做什么呢?
答:其实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电影明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