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艺术

News

论书法的思想本源及发展

日期: 2022-03-20
浏览次数: 29

                                                          论书法的思想本源及发展

                                                                 2022-03-20   青野丰隆


 

 论书法的思想本源及发展



2022-03-20 来源:百家号-泰丘先生


书法作为一门精深的高雅艺术,依托文字化其神形而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的思想结晶,是哺育民族精神力量的文明,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尊崇;如果以宏观的视野,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演化的大势来看,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国书法在魏晋时期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即开始走了一条缓慢的下行线,到了近百年左右,中华民族频遭劫难,文化也随之更加衰弱,从历史上首次提出要废除汉字这种绝无仅有的事情发生以来,很多中国文化包括书法的原生思想被严重削弱,随之融入了更多的外来文化思想,整体来说是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文化融和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带动了中国的科技文明,通过对比,也检验出了中外文化的优劣差异,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弊端就是外来文化思想带给中国原生文化思想的更多是冲击与压制,而不是繁荣与提高,对社会群体的人文素养也多是引导于低俗堕落;


就书法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时代演化的作用下,毛笔的实用功能被基本淘汰,文字的手写功能也渐渐被电脑手机等工具所取代,多数人普遍倾向于认为,书法脱离了社会的实用功能,已经没有了超越古人的基础,对书法的未来持迷茫态度;也有人认为书法艺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当然,持这种观点往往是无知的精神贫乏者;还有个别人认为现代书法已经超越了古人,这种说法显然也不能成立;种种思潮之下,寻求创新似乎成了突破发展的唯一路径,由此而衍生了很多派系,有帖派、碑派、碑帖融合派、学院派,古典派,现代派、后现代派等等。由于普遍缺乏对传统理论的深入研究,缺少对法度规则的基本掌握,派系之间虽是争论频发,却无所为宗,文人相轻一度在书法艺术领域演绎颇多。常有趋利者以弘道之名而行亵渎之实,更有不少人以创新之名标新立异,搞怪出丑,并美其名曰艺术,如此荒诞不经,在书法领域却始终层出不穷;以至于社会大众对书法的未来也信心不足。长此以往,在未来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书法将始终无法体现其应有的文化价值而处于下风。


 

 论书法的思想本源及发展



当然,如果了解中国文化,客观看待这些现象,也不必过于忧虑,中华民族顺应天道而生生不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始终坚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信念,同时因应于盛极必衰,衰极必盛的规律及优胜略汰的法则,深知当我们以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姿态,从百年的苦难中走出之后,也必定会在自强,自立,自尊,自信中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这个复兴的大势中,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将是何种状态,文化复兴之后将是何种境况,确实是值得文化艺术领域的学者们深入思考的一件大事。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编纂史集,著书立传的民族,越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行业越积累有丰富的理论典籍,丰富的理论典籍意味着传承的强大生命力,而强大的生命力往往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文化艺术领域,越包容越容易产生新的宗派类别,派系越多越说明文化基础的深厚,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思想意识的混乱与纷争,书法艺术更是如此,虽然有不少的理论典籍传承,一直真伪杂糅较为分散,没有结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而到了今天这个现象则更为严重,现代人著书立说的随意性太大,多是趋利而为,缺乏治学的严谨态度,缺少对文化思想的尊重,在商业逐利的风气引导下,肤浅的理论书籍泛滥发行,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自然也不可能传播具有思想深度的理论学识,反而是对传统理论的传播研究形成了巨大障碍;


系统化的理论代表一个行业思想的成熟,具备了完整的理论架构,相较于其它艺术行业而言,书法理论则一直有此欠缺。 尚书曰: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所谓完整的理论系统,是指有严谨合理的法度规则为依止,以统一的思想高度为指引,条理通畅的纲目章节为骨干,能够规范行业产业标准的全面而又整体的理论系统,古人只所以没有建立起来,不是才华与智慧达不到,更不是思想理论不够精深,是受限于客观的历史环境缺乏时代契机,


 

 论书法的思想本源及发展



前面说过书法走了一条缦慢的下行线,指的即是此层面,建设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工程,即需要长期的社会安定,也需要充沛的物资条件,这两点都是封建社会时代所不能达到的。


以宏观的视野看,也可以说书法是正在成长中的艺术,尚未发展成熟,站在这个角度,所谓的无法超越古人之说也就不能成立了,实际上综合对比古今的时代背景与差异,现在已经从各方面都具备了超越古人的条件,现代人唯一缺乏的就是认清书法对个人修养身心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恰恰也是时代所需,从发展的大势看,可以完全肯定,未来全面超越古人是必然的,是必须的,更是舍此无它的;


书法艺术的真正高峰,不在秦汉魏晋,更不在唐宋元明,而是属于现代,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的书法修学者,只有充分看清这一点,才能为书法艺术的全面复兴打下坚实的信心基础。同时也要清楚,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现代书法工作者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汇通古今的思想理论,建立起完备的理论系统,为书法的全面振兴垫定基础,这是一项集众人之力富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化工程,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责任工程。


所谓严谨合理的法度规则,在没有理论共识的情况下,有太多不同的结论,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所致,因书法是依托于文字而形成的,世界上所有文字的书写都有美丑之别,汉字书写当然也不能例外,大多数人对文字书写的美丑都具有分辨能力,但也往往会以基本的美丑来评论书法,而忽略书法是一门艺术,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艺术都有其必不可少的法度规则,品评书法最基本的参照就是法度规则,它是修学者技法,功夫,水平高低的评判依据;


 

 论书法的思想本源及发展



到底什么是法度规则?古今的论述其实也是比较笼统;宽泛的说;笔法,墨法,技法,字法,水法,象法等等都可以归纳于法度规则之中,把法度规则浓缩起来还有一个评判标准,如苏轼所说的: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能成书,从书法理论的生成延续作汇总,苏轼还少说了精意筋脉这四个重点,总之,古人一直也没有归纳完整,而现代人则很多是放弃古人已经奠定的规则,转而用现代语言来建立新理论系统,脱离了原生理论则如同无根之木,自然难成体统,这也是当今书坛意识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缺失了法度规则,也就缺乏了理论系统纲要的支撑,基于这一点,进一步完善法度规则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国家从一穷二白刚实现物质富足,当前在书法艺术领域,还没有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需要时代去培养,去蕴育,前提条件还在于我们要把古今的法度规则,思想理论全面的建立系统,为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打下基础。


世界文化进一步交融,贸易的互联互通也将更加频繁,每一个文化艺术行业都要依托一个实体产业或产业链为支撑,每一个文化艺术的繁荣都是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的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实体产业链的支撑,文化事业与实体产业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离的,因此,文化事业与行业产业也需要深度结合起来,只有深度结合起来,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辅相成。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输出,如果没有产业标准的制定,也就没有了基本支撑,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文化繁荣。


行业标准是近代的语言名词,什么是行业标准,从事制造业的人一般认识比较深,而从事文化艺术行业的则感触比较浅,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文化艺术没有标准,也很难制定标准,这是受固有观念的影响,对标准这个词的理解有偏差,行业标准是产业规模化与量产化的准则依据,有与没有的差别是显而易的常识,以哲学的思维方式看,有没有标准都是相对而不绝对的,而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角度看,规范行业产业的标准其实是迫在眉睫的,国家对于各行业产业标准的建立一直是积极呼吁与引导,把行业标准纳入现代理论系统代表着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也是艺术与产业进行思想理论交流的需要,同时也是拓宽教育教学的思维面,增长学识智慧范围的体现,书法艺术领域主要是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为主的传统手工产业链,概括来说就是要把各工具材料进一步品牌化,数据化,分层化,等级化,细节化,科技化,现代化,然后再进一步形成规模化与量产化,最终达到产业的整体标准化,从商业角度看,这也代表竞争力。从文化事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工具材料的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也是建立统一法度规则,推动整个艺术领域进入高度专业化必不可少的基础要求。


 

 论书法的思想本源及发展



那么什么是具有统一思想高度的书法理论纲要呢?这个问题应该先从书法这门艺术诞生的本源去追溯,我们现在称书法为书法,而在古人的思想认知中,书法即是“道”,认为书之微妙道合自然,书之气必达乎道,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浓缩,精华之所在,修学之向往,追求之目的,人生之依靠,浩然之正气,“得道”,等同于得到了究竟圆满的智慧和人生;


因此,可以说“道”是书法之根本,古今所有其它的论述都只能是“道”的注脚,“道”具有不可言说性,是以超越语言,视觉,听觉,意识等感知方式而存在的,禅宗讲悟道之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能说清楚即不是“道”,“道”代表了智慧的极至真理,也代表艺术的极至真义,因此,“道”是具有统一思想高度,修学书法的宗要,分而解析之,亦可得出书法理论系统之纲要;


在中国文化中,“道”之久远,与天地为始,“道”之涵盖,是宗教信仰者只所求,不属于宗教信仰而更早于宗教信仰,悟通它,逾越它就等同于打开了生命真相的智慧之门,所以老子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其不可言说而强名曰“道”;


“道”顺应变化而万古常新,先圣贤提出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用通俗的语言讲,以符合于时代发展的极至思想,极至智慧,极至真义顺应时代之变化之所需即是用极,用极是最接近并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智慧精义,是谓其命惟新,只有真至义理能经得起世人的论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最终凝聚世人共识,从而具备普世的价值作用。“命之新”者,天道运行也,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哲学思想,智慧之大成。


极至的真义即代表思想理论的高度,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成就与繁荣程度,每一个朝代乃至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其文化思想高度的极至真义或理论著作,在新的时代里,建设符合时代新意,具有极至真义的新书法理论体系即是当前之所需,所谓举一纲则万目张,纲目章节是理论系统建设的顺序架构,在理论体系中,纲要是首先要确立的,从“道”的高度解析书法的理论纲要可以得出无限个答案,哪一种答案更适合当今时代之所需,因篇幅设置有限,以后再专门作详尽探讨,现在的书法工作者们也可以去研究总结这一个问题。


 

 论书法的思想本源及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道与德一体共存,古人说修身治学即为积累福德,修身治学也等于求道之路,得道才能厚德,厚德才能载物,人非生而知之,故当以学而开其智,因此,归根到底,书法即是以笔墨修学而使人悟道之法,以“道”为阶段性修学目的从中获得人生根本之所求,是修学书法的一大妙用,它是书法存在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普及给世人知晓,也是每一个书法修学者都应该清楚的。“道”即是书法的思想本源,也是书法艺术实现历史转折需要达成的一个理论共识。更是书法理论建设的核心要义,书法的振兴,很显然要从“道”这个字去铺陈开来。它的极至真义足以为世界所认同,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去理解与注释,丰富完善理论体系与文化内涵,为文化复兴开拓道路,修学书法毫无疑问人生修养的一大选择,更是复兴文化的一个有力工具。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