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东旺:一个天才的心相
2019-1-10 青野丰隆
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民族的气质,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当代文化的深度,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类审美的教养......
——忻东旺

艺术家 忻东旺



忻东旺(1963-2014),祖籍河北省康保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与教育家,他的作品多描绘社会大众的平凡生活,其创作面貌和艺术品格令人瞩目。代表作《诚城》、《早点》、《消夏》、《装修》等,曾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油画院美术馆、清华美院美术馆举办过题为《村民列传》、《相由心生》的展览。
忻东旺从自学到求学,从成名到卓有成就,如果从他跑到一个县级文化馆学画算起,前后不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如果从他开始参展(1989 年以6 幅水彩画参加“第六届新人新作展”)算起,也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这二十几年,乃至三十年的艺术历程却是一个多大的跨越啊!
他一无家学可承,二无文化背景可靠,硬是从一个农村娃、一个浪迹乡间、靠画“炕围子”维持生计的民间画匠,一步步艰难跋涉,做搬运工、油漆匠、包装设计员、幼师美术教员……一步步登堂入室,进入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师行列,成为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油画大家之一。

1963 年,忻东旺出生在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接壤的河北康保县一个叫忻家坊的村落。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度过。当他进入思考人生、关注前途的青年时代,一种朦胧的逆反意识浮现忻东旺的脑际:他不甘心在这个穷乡僻壤度过一生,他必须挑战自己的命运,突围自己的身份,闯出自己的世界。但是他不知道这世界有多大,想象不出未来的命运会如何。但他在迈出自我选择的第一步时,却是坚定有力的。1980 年,他毅然从高中辍学到邻近的内蒙古化德县文化馆学画,童年时代从母亲的剪纸和年画中培养出来的绘画兴趣,冥冥中指引出他初征的航向。画中的世界,曾经诱发过他多少童年的幻想!绘画自然就成为他挑战自己命运必然要选择的手段。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最初并不能证明为正确的选择,正是他一生要为之献身的事业,也是他实现自我最适当、最理想的所在。正是从他迈出的这第一步起,他将自己的艺术天性一步步发掘出来。

在文化馆受到最初的艺术启蒙后,忻东旺自认已经学到可以混碗饭吃的“手艺”,于是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从此,他一边自学一边实践——像一个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成年游乡窜村,为农民画“炕围子”和当时流行的玻璃画(“炕围子”是北方农村最常见、最流行的居室装饰,所画内容为花鸟、风景或戏剧人物)。但那时的农民很穷,就连这一点美化生活的钱也拿不出来。两年后他又到山西一个煤矿做临时工,到晋中一个印刷厂做设计员,一边自学,一边工作,就这样一步步逼近着艺术的正途。1986 年,他终于通过自学考取山西晋中师专艺术系,获得正规训练的机会。三年后,他即以六幅水彩画参加“第六届全国新人新作展”,在艺术征程上正式启航。
在此后的五年 (1989 — 1994)中,忻东旺在艺术上脚踏实地前行,一步一个脚印,1993 年,他又获得到中央美院进修的机会,为在写实领域建树起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精神信念,继续深造和充实自己。

1995 年,忻东旺的《诚城》在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上获得银奖,忻东旺这个来自山西的青年画家的名字也随之被画界所认知。在此之前,他虽然已有多次参展的履历,但还只是他走向成功的铺垫,因此,这件作品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忻东旺的艺术进入对当代问题的思考,从而也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在此后的几年中,他的作品愈来愈成熟,《明天 多云转晴》《客》《适度兴奋》《远亲》《边缘》等作品连续参展和获奖,成为油画画坛引人瞩目的后起之秀。在2004 年的全国美展中,他的《早点》获了金奖。更为重要的是他于2004 — 2005 年间返乡画的一系列村民肖像,堪称中国油画肖像长廊中最精华也最具魅力的部分。从《诚城》到被我命名为《村民列传》的这些肖像画,前后只有十年时光,但忻东旺已经用他的作品赢得了他在中国画坛毋庸置疑的地位,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性画家和领军人物。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忻东旺以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敏感把视点锁定在“民工潮”这个大变动的社会主题上来。对民工的关注在忻东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他就是从农村进入都市的一个成功的先例。他对作品“诚城”这个题目的解释就是“诚心诚意做一个城里人”,而进城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自己低下的农民身份。当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时,他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因素已悄然渗入每一位农民的精神意识中,虽然贫瘠的土地难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时代变革的步伐却已震颤了涌动的大地”。画家之所以一再选择这一主题,诚如他所说,“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一社会景观是极具时代表情的,而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除了绘画本身的因素之外,更是应该承载反映时代和社会批判的责任”。
农民工在当代社会是一个很特殊的阶层,他们来自于农村,出身于农民,却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做着工人的工作,但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工人,因为他们是非城市人口,不具有工人的身份,他们没有替自己说话的组织,工会也不管他们的事,在政治上享受不到工人应有的待遇。碰到劳务纠纷、工伤事故,拖欠工资,也得不到合理解决。节假日休息、社会福利待遇就更与他们无缘。他们在城市里做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和城里人不愿做的工作。但在城市人的眼中,他们却是一些粗俗不堪的、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的,甚至给城市治安带来麻烦的人。他们活得没有尊严,城里人躲避着他们,瞧不起他们,更少有人去关心他们。他们汗流浃背盖起的一幢幢楼房,为的是供城里人居住。因此,这是一个在大款们唱主角的时代几乎被遗忘、至少也是被无视的族群。

忻东旺不是以一个画家身份去居高临下地俯视,而是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去正视他们的存在。当一些有声望的画家正在为那些高等公民——苍白而没有个性的巨富、大款们造像的时候,忻东旺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庞大的、被都市化的社会所忽视的弱势群体(包括那些难以维系生活的下岗工人),忻东旺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忧患,他对这些身份低下和生活落魄的小人物表达着他发自内心的尊重,他甚至在画人体模特时都没有忘记体验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尴尬和人生的悲情,社会的悲情。没有真正体验过人生悲情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在这样一种只重技艺的学院题材中渗入如此深刻的人性视角的。

忻东旺以肖像的方式为这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造像、立传,从而揭示出这一被边缘化的族群本有的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这些作品所显示出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力量,足以使每一个有良知的都市人去反省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自己。

作为一位新现实主义的代表性画家,忻东旺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他笔下的形象所具有的那种咄咄逼人的视觉力量。他那直逼灵魂的犀利目光使他在转瞬间即能把握到对象的内在精神特征,他从人物的每一个细节——恍惚的眼神、微张的嘴唇、翕动的鼻翼,抑或一个犹豫的手势、甚至是被脚撑歪的鞋子中找到传达这灵魂的渠道。他的卓越技巧使他创造的人物具有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穿透力,过目难忘的震撼力。看他的画,没有语言的屏障,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笔触和色彩,而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血肉之躯:干裂的嘴唇和唇中松动的牙齿、粗糙的皮肤下涌流的血液、未老先衰的容颜、尴尬与无奈的表情……忻东旺将他对生命的敏锐感受倾注到每一个细枝末节。

在忻东旺的笔下,既没有高大的英雄(他对人物的“缩身”和“矮化”处理更强化了人物的边缘、弱势甚至卑微和自私的一面),也没有抽象的代表性和典型化的人,而只有具体的、有名有姓的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他为他的地处偏远农村的父老乡亲、为浪迹城中的农民工兄弟、为一筹莫展的下岗工人建立起一个形象的长廊。留存在这里的一个个形象,将不仅是中国油画史中的杰作,也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

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
忻东旺的绘画主题一直有明确定位,即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普通市民……他的一系列肖像,堪称中国油画肖像长廊中最精华也最具魅力的部分。 1995年忻东旺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并获得了银奖,参展作品就是《诚城》,可以说这是他的成名作, 也是从这件作品开始他被画界所认识。贾方舟对雅昌艺术网说“这件作品可以看出来他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一种表现,他处理的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细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都非常的深入。” 这件在他艺术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标志着忻东旺的艺术进入了对当代问题的思考,从而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壮志 油画 60cm×50cm 2010年

入木三分的细节刻画
也许是他自身的经历所致,忻东旺尤其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的迷茫、挣扎与无奈,仿佛是被注入了灵魂一般真实。在展厅的第二部分,有一整面墙的肖像画,画中的人形象不同,表情各异,但每一幅都直击心灵。贾方舟说“忻东旺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他笔下的形象所具有的那种咄咄逼人的视觉力量。他那直逼灵魂的犀利目光使他在转瞬间即能把握到对象的内在精神特征,他从人物的每一个细节中找到传达这灵魂的渠道。”艺术家王克举对雅昌艺术网说“忻东旺在刻画人物精神方面能够入木三分的让人不能忘怀,他所描绘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惯常肖像画都回避的一些被认为是不美的东西,他却尤其喜爱表现,恰恰是这些细节的刻画,他表达出了对象的特质与性格。”


融入传统文化的新挑战
展厅的第三部分有两张大尺幅的肖像画,忻东旺试图将他新吸收的本土文化技法融合进去,此时,他已经完全摆脱了学院派的造型和手法。王克举说“这两幅大的肖像画是忻东旺对自身的挑战,因为这样一个大作品容易把脸画得非常光秃,所以他在上面有许多厚的、薄的这样的一些处理,有一些是皴擦的,有一些是勾的,非常明确、非常肯定、但又有质感的体现,那种直接性与扑面而来的一种刺激、一种视觉冲击力,他做的非常到位。他在描绘对象的时候那种聚精会神的感觉,就像音乐指挥家一样也有跌宕起伏,他对对象的理解,有一些地方需要洒脱一点,有一些地方需要特别的严谨,我觉得东旺这方面的尺度把握的特别好。”

白菜 油画 50cm×60cm 2012年
细致到每一笔的质感
除了被大家熟知的融入了东方韵味的肖像画外,忻东旺笔下也有充满着西方油画特色的静物画,最著名的则是这幅《白菜》。贾方舟说“这张《白菜》每一笔既是造型,亦是色彩,质感全出来了,没有多余的笔,用笔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每一笔都把白菜的那种水分表达得非常好,从技法上来讲,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状态。”王克举说“这种质感表现其实是西方绘画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是一种直觉的冲击力,你能感受到它扑面而来的一种鲜活与直接性。”

忻东旺在工作室创作壁画《队伍》
形神兼备的完美呈现
展厅的最后一件作品是“壁画”复制品,是忻东旺在装修新的工作室时,把几个做装修的农民工画在了自己工作室的一面墙上。他的绘画生涯起步于墙上(画炕围子),展览最后一件作品还是落脚在墙上。这一前一后的呼应正好是对忻东旺艺术生涯一个余味无穷的概括。

在忻东旺的笔下,每个人的身份,每个人的特点、性格以及他在这个队伍当中扮演的角色都处理的非常到位,贾方舟说“忻东旺特别善于捕捉一个人习惯性的动作,并在作品中非常形象的呈现出来,这幅作品的构思和主题画不一样,他要一个一个的面对不同的对象,并把他们完美的呈现在一幅作品中,难度非常大。”王克举说“除了形象的刻画以外,他在很多的笔法上都富有永乐宫壁画的线的意味,非常简洁,既肯定又有力量,东旺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也练就了有力的笔法,下笔到位、一笔成形、形神兼备,东旺在这件作品中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我认为这幅作品是他肖像绘画里的一个登峰造极的作品。”


《古玩》 240X160CM 2012 丙烯
在欧洲,延续了几百年的写实主义传统,不仅造就了如丢勒、伦勃朗、委拉斯开支这样一些鹤立鸡群的古典大师,也造就了近代的库尔贝、凡·高和现代的弗洛伊德。忻东旺在欧洲的考察中,不仅深为这些大师的杰作所感动,而且深感这条文脉不会因各种潮流的更迭而中断。在“三十年战争”中,乞丐席卷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面对这一现实,伦勃朗曾作过大量表现乞丐的素描;库尔贝在开创他的现实主义道路时,同样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去直面他所看到的现实。当他把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石工、农妇搬上画布时,不只遭到古典主义者安格尔的反对,也遭到其他流派如浪漫主义的德拉克洛瓦、印象主义的马奈与德加的非难。这些高雅之士从不愿面对现实中这残酷的一面,不愿面对那些“粗俗不堪的”、“令人讨厌的”、“肮脏和畸形的”阶层和形象。然而,也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才使现实主义艺术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品格和人性的力量。人文关怀是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所不能缺惑的,弗洛伊德面对现代人的精神焦虑没有束手无策,他创造性地将写实主义推进到表达人的心理意识的深层。忻东旺的艺术所承继的正是这种充满人性深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出现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的新现实主义,也正是沿着这条源远流长的文脉发展而来。


《卖桃人》 160X65CM 2003
但东旺并没有由此止步,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更多思考的是油画如何具有中国的文化品格,如何创造出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油画艺术。如他所说,“中国油画的发展,建立在几代画家的探索和实践上。起初,我们从欧洲油画中学习了大量的东西,如果最后我们费了很大的努力达到了历史上欧洲大师的程度,那么,在艺术史的未来发展中,我们自身的存在又在何呢?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反思”。东旺在这一时期思考的主要问题,正是如何将自己的写实油画放在世界美术史的视野下来考查,能否在世界美术史的格局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确立其真正的价值。如果我们这一代画家仍继续用学习的心态和朝拜的心态来面对中国油画今后的发展,恐怕永远难以建立对本土油画的自信。事实上,中国的油画家应该面对的是两个传统,西方传统和东方传统。这两种传统必须同时发生作用,经历发酵与融合,才能使中国当代写实油画产生鲜活的生命力。仅仅继承写实油画的西方传统还不够,还必须要在油画的本体意义上找到新的延伸的可能。



《客》 140X120CM 1996
于是,东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表现的问题上来。即对油画的写实方式、造型方法这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之中,他决心在油画的本体意义上确立有别于西方油画的独立价值,在作品中自觉融入中国文化的血液,吸收传统艺术的精华。他从古代寺庙塑像的造型中体会到“立象以达意”的“意象”造型手法,并把它转化为写实油画的独特语言,创造出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风格,从而使由西方舶来的油画具有一种自身文化的品格和本土精神。东旺在这一方向上留下的作品虽然还未达到最终的完善,但已弥足珍贵。这些放弃过多体面关系的以线造型,以“笔意”取代“笔触”的手法,无疑为油画后学开了先河。(贾方舟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许江演讲:忻东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肖像画家
如果活到今年,忻东旺应该是56岁。天妒英才,夭损芳华。东旺远行,留下一个时代的肖像。
其实我与东旺不太熟,却是较早关注他的一个。大约是1995年,在首师大评选第三届全国油画展作品时,我从落选作品中淘出他的《诚城》,这画一举荣获银奖。当初只道寻常,今天斯人已去,我这样讲不是想说明我如何有慧眼,而是想说,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东旺的画,喜欢他画中的本质的厚实与塑造的味道。后来,他的《早点》在广州获全国美展金奖;再后来,他的肖像又以极高的频率亮相艺坛,我都是备受感动的一个。


忻东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肖像画家。我这样说,不仅在于他的肖像画得勤,画得肖似,从农民工,到都市人,东旺的一杆笔无不将之栩栩如生地写出来,更在于他的肖像中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直接的东西,仿佛真人直入画中,可触可摸;又充满了写的趣味和谐谑,那种实实砣砣的一个个,那种多肉却又孤单、认真却又迷惘的特殊感觉。记得第三届全国油画展中,还有一件石冲的《鸟人》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哑剧中的裸者手拈剥了皮的麻雀。那种超写实的手法,像一帧寓言。相比之下,东旺的《诚城》仿佛是一群民工直接闯入展厅,有一种难得的朴实,一种画中人才把抓得到的生气。东旺的大批丙烯和油画肖像,常有这种“闯入者”的感觉。这种汰去过多的身份背景的方法,让人物赤条条地在白壁前兀立着,直勾勾地望着你,总是那般空兀。活生生,硬邦邦,手脚硕大,外轮廓明晰,却又在眉眼鼻唇之间,展现出喜剧演员的表情天地。那肥肥的鼻子,那煞有介事地闭锁着的嘴唇,那粉质皮肉上的麻点与褐痣,那莫名其妙隆起和厚堆的额头,那冻疮一般的面颊和发绿的侧脸,那神经质地撇出的须眉,所有这一切,写人写神,入目难忘。

《教授》 44X43CM 1991
我称忻东旺为时代最杰出的肖像画家,更重要的理由在于他用海量的肖像塑造了某种时代的表情。这种表情的标配往往是无厘头的自信,黑色幽默一般的摆拍,是似而非的人物关系。东旺有很多作品是课堂写生,《春寒》就是典型一例。着黄褐色风衣者一看就是不安分的人,黑帽檐恰如他的伪装,粗糙的人中却出卖了他的野心。身后的两个女子与他全不相关,缩在一起,却把都市闯入者的孤行兀立的真相显露无遗。其它如《叛逆青年》、《夏日的思辨》画活了底层青年的想往与身份的挣扎。《汤姆的朋友》,两个踌躇满志的知识人,从表情到神态都述说着他们挑战者一般的自信。《古风堂》把一个艺术沙龙的整体端上了喜剧舞台。


所有这些人物,都以摆拍的夸张,注目画外,随时准备着被画、被拍,被留影,被以一种玩偶式的表情所统摄。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正是这种玩偶式的表情,板着脸,蹙着眉,抿着嘴,颔着下巴,袒露胸口,煞有介事摆开架势,扭着身子,撇开步子,到处充满身体与身份的斑驳,现实处境与理想梦魇的纠结,都市陌生者最熟悉的摆谱。所有的这些“谱”,这些当代人的摆态,却在东旺的神来之笔下跬成了时代的人性之真,就像我们在繁华东站的厕所里的镜子上,毫无禁忌地看到方便之后放松的自己和众人。相闻有声,兴答如约,肖像在这里,被漫画一般的笔锋,剖露出身份与梦想的挣扎、灵与肉的缠斗,触及社会群偶与时代群偶的生动性,塑造而成某种时代的感人内涵。


忻东旺肖像中的这种玩偶般的表情,使得他的肖像不再是某些人的肖像,而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个时代的历史画。他把这些人的故事,这些活生生的灵肉挣扎,画成这个时代特有的历史荒诞,一种黑色幽默的当代离歌。荒诞,这种巨大变迁之中的乡村城市面前的极不真实、极不确切的感觉,被写在这一个个真实的面庞上。


《金婚》160x80cm 2008
诚然,这些农村和城市的模特站在那里,standing here。一方面他往往是作为模特被站立在这里,另一方面经由画者这种站立已然站在某种在场的无蔽状态之中。而这种赋予、这种特殊的感觉只有农村骤变的亲历者——一个农民的世界才能获知,又只有农村巨变的存在的觉知者——一个超凡的视觉心手方能触摸。而忻东旺恰是这样一位农民,这样一位中国农村传奇的觉知者和存持者。我们说忻东旺是一位肖像天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他是一位苦行者,一位奋斗者。他的艺术的苦行和奋斗,本质上具有着农民的精神风采,这恰是他的肖像最令我们感动的地方,恰是他本真地把抓到一个时代肖像的地方。落花如梦,秋水无尽,忻东旺正是这样一个以他自己的世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肖像的杰出艺者。
我们永远的朋友——忻东旺
时间: 2015-01-19 13:11:10 | 来源: 筑中美术馆

1月11日,东旺老师离开我们整整一年。在这充满回忆和怀念的时间里,记者整理了东旺老师的部分精彩佳作及艺术名家、批评家的缅怀之词,与大家一起再次感受东旺老师通过艺术所传递的不朽的精神力量。

迷城 180×130cm 布面油画 2010
忻东旺的作品一直延续着艺术家深切的社会意识与关怀。近些年来,他在融合油画媒介与中国人物画写意传统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道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油画界和学术界一直围绕“中国油画民族化”展开探讨、研究和创作。用传统语言回应油画发展所面临的当代问题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忻东旺是以实际的探索行动在此方面形成独特艺术面貌和个人表率的中国写实油画的代表。他善于将中国绘画传统的“写意性”融入西方写实油画的绘画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传达精神诉求。
——冯远

消夏 280×210cm 布面油画 2009
忻东旺的早逝,是美术界的一大损失。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他的作品很早就被美术界认可,在大家看来,他一直真诚地去表现生活,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绘画去反映时代的精神,用朴素而又纯熟的技法去描绘自己认准的主题。
——刘大为
想念东旺,中国油画失去了一位富有才华的大画家。
——吴长江

宏芳 65×55cm 布面油画 2013
平生奋笔丹青,为时代众生造像且传神;顿然撒手人寰,令多少同仁叹息复伤心。
——范迪安
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对忻东旺有着很大影响,他后期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明显的,这就是他的文化基因给他带来的东西。所以在那次展览上我表示他既是当代的又有古典的,就在于他把古典的一些造型手段和当代精神结合起来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油画结合起来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之所以说他的画很有力量,是由于他个人的艺术特点形成的。他的艺术个性很强,造型手段上有一种变形,使得画面人物的性格很鲜明。他的这种夸张完全是通过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而来的,是通过他对底层人物的感受形成的,很有当代人的特点。这些不是偶然的,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别人所能代替的,这是他个人所形成的。
——靳尚谊

世面 180×130cm 布面油画 2010
忻东旺是个有追求的同时也是很善于思考的画家。他的艺术当中就包含了这些因素,既包括他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感悟,也包括他对社会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这些在他每一张画的主题中都有所体现。他绝不是随便拿起来就画,他要在作品里充分去表现人物的精神层面,因此他才会特别地去选择人群。没有坚定艺术的追求、没有独到的思想感悟,他就无法取得这样的成绩。
在艺术本体的追求上,他通过人物画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理念,如“相由心生”、“写意”这样的理念,这是他为中国油画发展所做出的一种成功探索,他所达到的水准给我们的油画艺术提供了艺术追求方面的重要参照。这些都是中国油画所共有的重要课题,这个课题有很多答案,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忻东旺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这就是很大的贡献。
——詹建俊

古玩 240×160cm 布面丙烯 2012
东旺的艺术已誉满国中。他是我国改革年代美术界崭露头角的优秀才俊之士;我在这里想重书一笔的是,他是作为穷乡劳动人家之子选拔和培养出来的新生代知识英才,这个时代和人民的土壤的气息在他的艺术中鲜明地显露出来了。油画在中国发展到第四代就有了像东旺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鲜成果,这多么令人鼓舞!
多年来东旺个人处在当今社会文化风气之间的发展状况还值得更深入地分析。在这方面我的心里一直感到不安的是与他还有代沟的隔膜。他之顺利成家扬名来得太迅猛了,以至还来不及在治艺的道与器两方面进行更从容的修养深造,而总是不堪疲累地独力负重以应对时风。经济大潮下的社会推出了这位高才之子以后,却对他的长远发展关切其实太少。倘若天假以年,我们的伙伴画家忻东旺同志本来还大有空间,是可以在看得见的未来臻于更精美的成熟高度的。这也是爱重东旺所应该说的真挚之言。
——钟涵

桃 28×35cm 布面油画 2010
有人会问我:你和东旺从年龄、经历、性格等等,许多方面差别那么大,是什么使你们交流如此畅通,成为忘年之交?其实很简单,由于相互坦诚和共同爱好,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这一切使我们逐渐相互信赖,成为知己。
2012年秋,东旺画了一幅《石仙贺寿》,寄托着深挚的情谊,还题了一首诗:“全翁笑岁月,健步固春秋。山峦峰叠起,艺海任行舟。石仙相祝长,桃意正浓寿。”每当看着他的赠画,触景生情,他的音容笑貌又会浮现。如今,斯人已逝,抚今追昔,令人情何以堪。我想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让悲痛的思恋,化作亲切的回忆,东旺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间。
——全山石

依 180×80cm 布面油画 2011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艺术家多半怪异而风光,不会有人想到艺术家其实也很弱势。2012年的冬天,我亲爱的艺术家朋友徐小燕走了,大家都聚集到她的工作室怀念她。那天东旺深情的朗诵了一首自己作的长诗,令在场所有的朋友们动容。那一天,大家在分别时都互道珍重,因为我们都已无力再承受失去另一位亲爱的朋友。谁料想,就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又一次经历了这样的悲痛。那天,告别东旺后出来,我经过外面在寒风中排着的长长的人群,冬日的阳光驱不散心中的萧瑟。感叹于生命的无常,我深深的痛惜东旺过早的离去。
——尚扬
在整个中国美术界尤其是油画界,东旺的学术声誉越来越大,越来越获得普遍的肯定,这都是源自他艺术上的独特性。
他的绘画就被赋予了很多社会性的意义,从这一点奠定了被这时代肯定的基础。当然,同代人中也有很多艺术家关注这种社会层面,但很难有东旺这样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呈现方式,所以说他是一位不可替代的画家。
——杜大恺

芬兰湾的雾 50×60cm 布面油画 2012
从东旺所做的艺术探索来看,他一直满怀着东方艺术的理想和情结去攀登中国油画发展的高峰,到了清华美院以后他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而且做了更多的实践,也使他的才能得到了更多的发挥。
东旺用自己的心灵折射了社会的现象、反射了众生的形象,笔下的每一个民工实际上也都是他生命精神的肖像。一个生命用光把众多的生命照亮,众多的生命中也就都有了你生命的光亮。他在2013年画了一幅自画像,我看了以后感觉到他内心很苦痛、很不平静,有很多“伤”。我感觉到他在体会每一个生命的时候都用他的“伤口”来抚慰他人的“伤口”,这是很感人的,这是艺术家高贵的灵魂。
——刘巨德

我曾经听到他的学生跟我回顾他怎么画画,有一句名言说“要把汗水藏在画里面,不要让人看到你的汗水”,他就是这样。我知道忻东旺流了非常多的汗水,他拼命的追求每幅画的完美,从没有敷衍过任何一幅画。
今天让我感到很遗憾的事就是我从来没有跟他单独坐下来好好的长谈过,我相信他也会希望能有这个机会。我通常不会介入什么中国油画、写实绘画这类话题,因为都会说些空话,我在乎的是有才能的人用他的才能做出了怎样的事——我极其肯定,忻东旺属于有才能的人。
——陈丹青

忻东旺是一个高产的画家,他已经创作出让人难忘的作品,他的底层人物众生相跨越了一种常态的审美,表现出人性的尊严和人文关怀,成为具象写实绘画整体格局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范例。忻东旺的艺术始终是接地气的,时代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绘画艺术的强烈热爱与勤奋的工作,他深化到中国的传统当中,在探索的路上展开另一种新的可能,开创出一条后人可继续走下去的道路,为中国写实油画作出卓越的贡献。
——杨飞云

虽然一直以来就十分喜欢忻东旺的画,但直到看到“相由心生”这本画册之前,见过的他的作品真是太少了。看了他的画册以后,几天来,我几乎每天都要读几次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谓是张张让我心动。前天,我与女儿在北京南站等候车去天津的车,在候车室里,我的前后左右在候车的人,几乎全是忻东旺的画中人。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在短暂的时间中,给后人留下了这么多的巨作,便已知晓。他果敢大胆,毫无顾忌的按照自己对绘画的认识去表现、去描绘。这种勇气是上帝给的,什么样的老师是都给不了这样的勇气的!
——田世信

我钦佩东旺的才分,一种东方人特有的洞察力和超越西方绘画传统的表现力,咄咄逼人的人物神情刻画。变形的比例,以及具有抽象结构的衣纹和符号化的笔触,这些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人物的性格神态。他在给同学讲课时说:“许多同学在作画时第一笔就没有打算将对象的神定准,总想着以后再改,这样一开始就不用心,或者根本就没有观察对象身上能够打动人的特征。一个额头也有表情,头发也有情态……”这些朴素又深刻的道理是他对自身绘画经验的体会和总结,也是他对模特的重新感悟,和对中国绘画传统中“传神”在油画表现中的新解释。东旺画的白菜、桃子、椰子等极富绘画意味,又不乏质感的精到。中国画的笔墨,讲究笔的功力和墨的晕染,既有控制又有偶然性,那是对材料性能的有机运用。那么东旺将油画材料的运用同样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刮、抹、画、涂、擦,既有肌理的材质感,又体现物象的质地,可谓一笔成型,形、神、质俱佳,我想这是他对中国笔墨技巧的理解在油画材料上的最好展现。
——王克举

忻东旺的艺术成就还不只体现在他具有高超的写实技巧,更体现在他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忻东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边缘人的关注。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肖像的方式为这些弱势群体造像、立传,从而揭示出这一被边缘化的族群本有的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这些作品所显示出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力量,足以使每一个有良知的都市人去反省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自己。忻东旺以他的作品赢得了他在中国画坛无容质疑的地位,他无疑是新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和一面旗帜,他为他农村的父老乡亲、为浪迹城中的农民工兄弟、为一筹莫展的下岗工人建立起一个形象的长廊,将不仅是中国油画史中的杰作,也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
——贾方舟

很多人在画农民工,但是忻东旺画出了农民工的精神内涵。他所使用的不是那种主旋律的、光亮喜庆的表达方式,而画出了农民工从农村走到城市之后的惶恐、无助、无奈、焦虑、失望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受,所以他笔下农民工总给我们带来一种残酷的现实主义感觉,确实走入了农民工的内心。农民工既是为时代做出重要贡献的群体,同时也是被时代利益侵害的群体,所以他用一种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走入农民工的内心,画出了时代的肖像。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如果抓住了时代精髓就会被历史所记载,而忻东旺正是这样的画家,我相信他会被艺术史所铭记。
——王端廷

研究忻东旺的绘画作品,我觉得更关键的不是技法,而是他对艺术的理解、他的艺术观。如果没有把握忻东旺是怎样理解绘画的,直接从颜色和造型进行研究,那只是表面的理解。但是,即使掌握了忻东旺一些绘画的思想和窍门,可能依然画不出他那样的感觉,因为他对绘画的理解跟我们学院教的素描、写生完全不同,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个方法是他自己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也许会受到一些老师或者同行的启发,今天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次跟忻东旺进行交流,问问他究竟是怎样形成这样一种绘画方法的。
——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