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2023-03-07 青野丰隆
2023-03-07 12: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文旅中国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现场聆听报告后,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这是一份提振信心、催人奋进的报告,广大文旅工作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还对今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工作提出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表示,报告就今年重点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特别强调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新时代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党的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图书馆要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熊远明表示:“我们要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8位老专家回信精神,继续实施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紧密围绕数字中国建设整体规划布局,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推动构建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要把推动全民阅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深化拓展文津图书奖、国图公开课等品牌阅读服务项目,不断加大优质阅读内容引领,提升阅读服务品质,完善全民阅读服务网络体系,持续营造全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书香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表示,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要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特别是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守护者,要坚持故宫博物院办院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要求,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深入挖掘故宫承载的中华文明,阐释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及院藏文物价值,把故宫博物院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物、历史与观众之间架起多元便捷的沟通桥梁,努力为讲好新时代中华文化故事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要坚持守正创新,从文艺经典中汲取创作养分,努力创作出更多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既叫好又卖座的优秀文艺作品,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遵循‘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原则,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洞悉生活的本质,把握时代脉动,将自己的心、情、思放到创作中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住时间考验、真正受人民欢迎的好作品,书写新时代文化新篇章,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研究文化新样态;要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许宁激动地说。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演员刘玉婉说:“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和致力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是亲历者与践行者。连任新一届委员,我将继续用诚恳的心态履职建言,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今年我提出,在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同时,应将民歌、戏曲、曲艺等资源纳入全民阅读,在各类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予以传播和普及,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高效共享,更好地让中国民族音乐走进大众视野,尤其是能与青少年一代产生良好的共鸣,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同时也是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优异答卷写在中国大地上的积极实践,对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巨大的意义。同时,希望采用多种现代媒体技术手段,拉近古老艺术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实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性、系统性、规模化传承。”
“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在许许多多的乡村,保留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它们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乡村振兴十分重要,既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还能使之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产业和销售渠道的问题,要让产品变成商品,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增收。”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谈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表示:“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遗产工作者,我感到任重道远。接下来,我将围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招标和取费标准阻碍行业发展、威胁文化遗产本体安全两个方面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方案,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出自己的贡献。”
“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深感百年变局之下,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很不容易、很了不起。可以想见,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还会迎来更多惊涛骇浪、逆风湍流,但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战略部署,就一定能劈波斩浪、驶向胜利的彼岸。”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郝戎还关注构建中国演剧体系问题,他提出,既要“回头看”,从中国传统的绘画、音乐、曲艺、民族舞蹈等各门类艺术中汲取营养,还要“向前看”,加大新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自主学科建设。“中央戏剧学院将继续站在艺术发展的前沿,探索戏剧艺术的未来演出形态和发展方向,持续做好数字戏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郝戎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特别关注报告中关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内容。过去的五年,政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组组数据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尹晓东表示:“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新职责、新使命,我定当履职尽责,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发挥政协委员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懈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说:“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人民立场,紧扣时代脉搏,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艺的力量。”
统稿:程佳
参与采写:刘淼、于帆、程佳、李荣坤、王伟杰、刘霄、王添艺
责编:李扬
代表委员热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主动作为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
2023-03-06 09:4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张君成 郝天韵 尹琨 李美霖
圆桌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聚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这些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对此展开热议,在他们看来,文化工作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责无旁贷、使命光荣,应主动作为、为议题找答案。
锤炼内功
根植自身铸就辉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增强汲取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这对文化工作者来说,强化自身能力就成为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部长戴茵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特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因此出版业的内容生产模式、产品供给模式都亟须迭代。“对此,出版业有必要在管理部门的推动下,对行业流程做一次认真梳理,保护内容的创新精神,让新技术进一步参与出版业的各层面。”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相关专家学者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认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所有期刊工作者应当一同努力,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在具体工作上,就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的‘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三大任务。”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专业的阐释与普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筱敏表示:“在短视频、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真正地提升国民素养,是我们需要发力与思考的方向。”
彰显魅力
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此,代表委员们也展开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魏新表示,文化自强的前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的繁荣发展、开放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的文化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一次次创造和创新。坚持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才能做到文化自强。”
根据人民需求创新表达理念,创设传播平台,丰富表现形式,特别要强化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排头兵”的传媒业如何发挥文化自信中的传播、感召和影响作用,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印海蓉表示,在人人皆为传播者的当下,媒体应始终抱着追求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的态度加以引领;坚守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不受市场驱使,不被利益绑架。“新闻工作者传播文化要反映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帮助国际社会解码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心灵世界。”
文化沟通交流,离不开翻译和翻译家的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敬群表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成长离不开一批老一辈翻译家的高质量翻译成果。对此韩敬群建议,一是重视和提升目前的学术评价或考核体系中文学或学术翻译成果的价值和地位;二是适度提高翻译稿酬,鼓励出版界与翻译界形成双赢的局面。
回应时代
肩负使命书写华章
文化工作者需要感受时代风云,反映时代巨变,同时坚持自我淬炼、自我完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认为,作家要定准历史方位,扩大视野胸襟,积极投身新时代。“作家不是普通的职业,而是负有重要职责与使命的神圣劳动,作家在探寻人性、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才可能塑造出性格丰满的典型人物和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尹学芸认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用文学的方式反映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变化,“深入生活永远不过时,准确地书写和反映是责任也是义务”。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淮剧博物馆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对此表示赞同:“我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为戏曲百花盛开的春天贡献力量。”
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当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持续关注乡风文明的传承和建设,她表示,乡村文化内涵广泛,不管是微观上尊老孝亲、邻里和睦的一件件小事,还是整体上风俗传承、历史变迁的一个个故事,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刘家成认为,新时代影视工作者首先要对职业有敬畏心。“如作为导演,所决定的每个镜头、声音、画面、音乐都要传入亿万百姓家,可谓责任重大。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条‘大河’,那么民族风格就是‘支流’,要扶持地方文化,把当地人行为语言中的精神提炼出来。”
关于文化自信自强
这些省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么说
北京市 立足文化自信自强,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海市 着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
江苏省 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广东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
陕西省 作为文化大省,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上扛起责任。
文艺界二十大代表热议: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2-10-22 14:13:26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韦衍行 刘微 | 责任编辑:姜一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大代表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滋养社会、铸造国魂。
让文艺作品更有生命力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惠敏莉代表介绍道,近年来,易俗社创排了体现黄河儿女民族气节的《柳河湾的新娘》,展现家国大义、抒发爱国情怀的《昭君行》等新作品,为人民带来了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未来,我要同大家一起用秦声秦韵传递三秦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戏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通过欣赏戏剧,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中筑牢文化自信。”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曹海玲代表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耕艺术精品,以创作为抓手,以高质量的内容为核心,以丰富的舞台语汇呈现独特的戏剧之美,创作出更多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小梅花团副团长袁媛代表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演好每一个角色,更要让观众在精彩的演出中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无论是《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剧目,还是近些年创作的“黄梅戏红色三步曲”《红梅赞》《青春作伴》《共产党宣言》,“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努力创作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优秀剧目。”袁媛说。
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代表们表示,报告中的各项内容为今后在工作中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照亮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甘肃省歌舞剧院舞蹈团演员康琦代表在舞剧《丝路花雨》中饰演的“英娘”为观众再现了敦煌壁画的舞姿形象。她表示,作为一名舞者,能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带给世界的观众,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传承、创新、发展,这是我们继续要做的,也是我们未来一直会做下去的。”
“不断吸纳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是敦煌文化精神的价值所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代表说,欢迎广大文学家、艺术家到敦煌这所艺术宝库寻找灵感,“我们支持文艺工作者对敦煌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将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文艺相接轨,共同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打卡博物馆成为新风尚。借助AI、VR等新技术,展览绽放出无数奇思妙想,让原本“高冷”的文物变得有活力、有温度,湖北省博物馆也做出了许多创新尝试。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代表介绍道,“比如观众不能敲真正的曾侯乙编钟,那我们就用数字化方式,让观众在小程序演奏编钟,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吸引力,可以直观感受先秦时期恢弘的礼乐文明。”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的温度与深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代表表示,要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交流中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在国际合作中求同存异,真正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贡献。他还透露,故宫还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同事一起策划更多体现多元文化的主题展览,在主题的“碰撞”中加大文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据赵声良介绍,如今敦煌学研究的重镇与高地都在中国,“敦煌研究院已多次举办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海内外学人共聚一堂、共同提高,使敦煌学更加深入人心。”此外,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水平也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我们的专家曾经到过‘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考察,与当地的文物工作者一起共同守望文化遗产,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文物保护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方勤表示,讲好文物故事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看”上,而应该是对文化的互相理解,“文明是辉煌的,又是多彩的。不同文明有差异性,相互也有吸引力。”在方勤看来,要讲好文物故事,首先要做好对文明的研究,发掘其中的价值,同时以国际化视角来展示中华文化,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相互的理解交流,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