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思:用镜头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2021-04-09 青野丰隆
2021-04-08 来源:新民晚报
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历时半年精心制作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
100位在沪的外国人,讲述他们在中国、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所闻所见所感,第1期邀请的是来自英国的导演柯文思。

柯文思
柯文思(Malcolm Clarke)生于英国,现居加拿大。他从事纪录片和剧情片创作40余年,拍摄足迹遍布全世界80多个国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获得4次奥斯卡提名,拿到过2座奥斯卡小金人、16座艾美奖奖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筹备一部纪录片,柯文思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居住了九个月。因为接触到了真正的中国,自那时起,他就爱上了中国。
柯文思清晰地记得40年前的点滴,他回忆道:“当时的外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它的一部分仍然是一个工作的码头,船只停泊在如今的和平饭店门口。”
此后,柯文思游历世界,在伦敦、纽约、洛杉矶等知名城市居住过,用镜头书写着他的电影人生,共获得4次奥斯卡提名、拿到过2座奥斯卡小金人、16座艾美奖奖杯。
看着西方媒体的报道,柯文思总觉得那不是他看到过的中国。慢慢地,他动了记录真实中国的念头。
从2013年开始,柯文思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并在中国拍摄电影。柯文思坦言,对他来说,“中国的崛起”或者“中国的复兴”是21世纪最大且持续的新闻故事,“对于一个纪录片导演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地方。”
“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渴望看到未来,那么他应该去中国旅行。在很多方面,未来就是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中国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柯文思回忆道,自2013年起,他走遍了中国大多数省市,每到一处他都能看到巨大的挑战和发展的潜力。“所有人都在努力工作,他们都渴望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历时五年打磨,2018年,柯文思导演的《善良的天使》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的首映礼,这是一部以中美关系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电影。柯文思认为“需要一个从世界来观察中美关系背后,普通人命运的视角”。
“然而该片在北美地区上映后,因为不符合美国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我们遭到了很多批评。”尽管如此,柯文思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目标——记录真实的中国。
2019年,他又开始筹拍一部关于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和小康生活的纪录片。众所周知,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近6亿人摆脱了贫困,普及了识字率,中产人群迅速壮大,中国仅仅用了40年时间就实现了今天的成就,这确实令人震惊。”柯文思认为。
“作为一个英国人,我对西方超级大国的兴衰比较了解。中国将塑造21世纪,这一点毫无疑问,我们只需要看看西方应对新冠疫情危机的方式就知道。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过于短视、傲慢,没有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柯文思感叹。
距第一次来沪已经40年过去了,如今定居在上海的柯文思仍旧最爱外滩,在他看来外滩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它静静诉说着中国在过去100年间的进步和发展。从浦东看向外滩和从外滩看向浦东,有着不同的美景,讲述着不同的历史故事。
柯文思希望,用他的镜头继续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扩展阅读
柯文思:你无法在事实中找到人性,只有在纪录片中才能找到人性
奥斯卡金牌导演柯文思的《武汉•地狱一季》,可能是最值得期待的一部纪录片了。因为柯文思是疫情爆发初期唯一获准进入武汉拍摄的外国人,他2020年3月就带着20人的团队进入了武汉。
柯文思曾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还曾16次拿过艾美奖。2014年以来,他已经拍摄了三部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第一部聚焦中美竞争与合作,第二部聚焦香港冲突和动荡,第三部聚焦疫情冲击下的武汉。
对于这部纪录片,柯文思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做过的最有挑战性的一部片子,在一个全国、全社会都投入了‘战斗’的地方拍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责任’的电影,讲述的是那些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的人的故事。”
在柯文思眼中,当今中国与西方世界存在沟通上的巨大鸿沟,这次疫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按照他的理解,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习惯深藏不露,除非万不得已。这就会让西方媒体猜想,中国一定是在隐藏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建议,中国需要变得更加自信、更能主动出击,但不是以一种愤怒的姿态,而是坚定地陈述真相:“那不是事实,这才是事实,你们自行斟酌”。
在他看来,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的真实情况认识不足,从而无法对中国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评估,要想改变这一点,必须更好呈现真实的中国,更多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人、普通中国民众的故事,而“普通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柯文思说,他看中国的电视作品,发现很多故事都浮于表面。他看到很多中国片子,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说教意味。这种东西,很难打动人心。因此,当西方人看到这些政治宣传片,会关灯,转身离开。因为说教式宣传,决不是讲故事的正确方式。“我认为,如果要给中国媒体提个小建议的话,那就是要多讲人物故事,少讲技术发展成就”。

挖掘人性中的美,是贯穿在柯文思的大部分作品的核心灵魂。不为任何利益集团站队,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坚守。
柯文思认为,纪录片在当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尽管我们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要的“事实”,但无法找到你在信息中发现的“灵魂”。你可以找到事实,但你找不到视角,你无法在事实中找到人性,你只有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才能找到人性。这是事实这个“房间”里的那头“大象”。
他认为,纪录片中必须有“我”,必须有一个视角,而这些都需要从导演这里来。作为一个纪录片一个导演,所有的作品中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灵魂。他认为,对于创作者而言,需要听取所有帮助你创作作品的意见和声音。但最终,你要记得“我”是最重要的,你必须有展示你的志向、你的视角的勇气,这是做一部好作品的方法。“在你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必须有你的一部分思想”。
柯文思的《6号小姐:音乐把我拯救》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个片子记录的是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全世界第一长寿钢琴家爱丽丝赫茨索默(110岁)的故事。柯文思曾这样讲述他“犯过最大的一个错误”:

大概十到十二年前,有人告诉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你可以拍一部关于她纪录片。但让我感兴趣的事物有时与别人大不相同,所以我没有去关注那个人。大概在我拒绝了五年过后,有一次我去了伦敦,我的朋友说既然你都到了,就去见见那位老人。我的借口都用完了,所以我就去见她了。
她可能是我所有作品中最不可思议的一个人物。我马上意识到我犯傻了,我得快点拍关于她的纪录片,因为她当时已经107岁了。我认为这是我拍过的最为震撼的一部纪录片,也是我拍过最为简单的一部纪录片,不那么世故,不那么扁平化,不那么具有故事性、建构性,它只是一幅肖像,关于一位非凡的老人。我们很幸运,这部作品拿到了奥斯卡奖。
这件事给我上了一课。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纪录片摄制者,种种原因我差点错过。这是每一个摄制者最基本的一课,你必须翻来覆去地察看每一块石头,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何时会找到金子。纪录片摄制者必须保持十分的开放,不要让你的思维闭塞,不要说“不不不,我不想做”,要保持观察,看过每一块石头,检视它、思考它,因为不存在一个定律可以让你找到绝佳的拍摄对象。
柯文思对五花八门的技术不热衷,他看中的是人的情感。“人们总是对我感到安全,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在烹调时的秘制酱料,每当我烹调作品时,这就是那个秘制酱料,因为人们信任我。只要他们信任我,我就知道我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