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160年,马首回归圆明园
2020-12-1 青野丰隆

2020-12-1 来源:观察者网
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今天(1日)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圆明园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在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马首归园,树立了新时代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成功范例。国家文物局会同北京市有关方面,选定圆明园正觉寺作为马首铜像展示场地,文物建筑文殊亭作为马首展区。国家文物局现将马首铜像正式划拨圆明园管理处收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划拨入藏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向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交接了马首铜像划拨入藏清册。马首不再是一件皇家私藏,而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文化遗产。
据悉,《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时对公众开放。展览以马首回归为主线、分为圆明重光、万园之园、马首回归三个单元,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约100组件,它作为正觉寺基本陈列持续展出。

新闻背景:
圆明园马首铜像,为清代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流失海外。
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清乾隆年间由宫廷匠师精工制作,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以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神态栩栩如生,毛发分毫毕现,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2007年8月,消失多年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浮出水面。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准备拍卖圆明园马首铜像的消息披露后,引起各界哗然。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当年9月,已故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得知拍卖消息后,经过和拍卖行协商,在拍卖会举行前以6910万港元的天价买下马首铜像,随后,马首铜像在港澳地区公开展示。2019年11月,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这成为第一尊回到圆明园原址的十二生肖兽首。对于此次马首捐赠,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曾表示,在70年抢救流失文物的实践之中,港澳爱国同胞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秉承着拳拳爱国之心,搜求海外遗珍,捐献祖国,化私为公,广益民众,何鸿燊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另据了解,《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即日起对公众开放。展览以马首回归为主线、分为圆明重光、万园之园、马首回归三个单元,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约100组件,它作为正觉寺基本陈列持续展出。
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包括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在内的六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通过不同方式回归祖国。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截至2020年12月,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在内的七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通过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其中,猪首铜像和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先生分别于2003年和2019年出资购买后送归国家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向中国无偿捐赠鼠首和兔首。2019年11月13日,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剩余四尊仍下落不明。
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先生先生捐赠,正式回归圆明园。

圆明园古迹海晏堂,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海晏” 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文苑英华》唐郑锡《日中有王字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河,黄河;晏,平静。“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颂世界和平的吉祥涵义。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观赏实用性建筑“海晏堂”之名也出于此。此建筑群的精华——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闻名世界。
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蔚为奇观。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9年11月13日,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的献礼,何鸿燊先生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 ;鼠首与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入藏国博;截至2013年5月,据可靠消息龙首在台湾收藏;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百余年间,因战争、抢掠、盗凿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多达百万件。在国外所有知名博物馆中,中国藏品共计有160余万件,包括其他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在内,流散在海外的所有中国文物总数在1700万件以上,这个数字超过中国本土博物馆与民间的收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