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三角文博会:盘活丰厚文化“家底”助力区域一体化
2018-12-1 青野丰隆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深化落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部署要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紧扣改革开放40周年时间节点、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积极谋划宣传文化工作新作为,从2018年开始,联合主办长三角文博会,首届长三角文博会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上海举办。
关于长三角
长三角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办展的意义和目标
我国各类文博会经历数十年快速发展,国内及长三角地区一批特色文博会应运而生。当前,全国各类文博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亟需在办展模式、品牌提升、力量整合等方面实现跨越。举办长三角文博会,是长三角相关省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共同期盼,将聚焦服务“三个战略”。一是聚焦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是聚焦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协作,联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助推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聚焦服务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战略,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核心功能增强中体现文化产业新作为,助力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举办长三角文博会,将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战略,发挥长三角地区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作用,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面向全世界,突出“国际视野、区域联动、市场运作、展陈创新”的办展特色,集中展示推介长三角文化产业整体形象,吸引全国、全球优秀产业资源集聚,搭建长三角及中外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易平台。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之居于长三角地区文博会矩阵的排头地位;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使之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文博会。

三省一市联合办展的亮点
举办长三角文博会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共同判断和美好期许。从年初萌发举办动议、形成筹备班底以来,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凝心聚力、亲密合作、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为长三角文博会的精彩呈现不断努力。
首届长三角文博会的总体情况
首届长三角文博会按展览、论坛、“区城联动”活动三大主体内容布局,努力呈现高质量、国际化、前沿性、丰富性的特点。
(一)展览。首届长三角文博会展览规模2万平方米,从区域分布看,整个展览分为序馆和产业展示区。序馆将展示一部时长约5分钟的360度环幕影片《江海交汇 国之重托》,同时灵活运用图文、图表、多媒体等展示手法,从地缘战略、历史发展、产业实力、国际合作4个视角展示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的实力和魅力。产业展示区打破省级地域界限,三省一市文化企业参展互相融合、共同呈现。整个展区分为“价值链”“新动能”“新视野”“酷天下”和“最乐活”5个板块布局,涵盖广播影视、数字内容、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创意设计、艺术品交易、文化装备、演艺娱乐等领域优秀文化企业,包括全国“30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上市公司、领军文化企业等。目前,共有330家参展单位亮相首届文博会,其中上海单位107家、江苏单位91家、浙江单位58家、安徽单位63家、海外机构及进出口企业11家。同时,展会现场还专设中心舞台和专题发布厅,为现场表演活动、新产品发布、商贸洽谈对接提供公共场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增强现场展示丰富性。

(二)论坛。论坛活动由1个主旨论坛、5个主题论坛构成。主旨论坛将于11月29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论坛主题聚焦“长三角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由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5场主题论坛将于11月29日下午至30日上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精彩呈现,论坛主题分别为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运河文化”、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数字经济拓展文化产业新空间”、上海市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以及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演艺产业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区城联动”活动。“区城联动”活动以上海市所辖区和江浙皖地级市中的部分主体为代表,充分体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联动,发挥城市在推进文化产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为主场活动营造氛围,形成锦上添花、众星捧月之势,另一方面构建起三省一市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品牌提升、成果共享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促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

「运河文化」主题论坛精彩亮相长三角文博会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新华日报社、解放日报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和无锡运河之光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运河文化”主题论坛,作为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专题论坛之一,29日下午在上海举行。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论坛。江苏省13个设区市市委宣传部负责人、省属重点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社科院专家、江苏驻沪企业高管和大学生代表共同参会。
大运河与长三角相融共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被确定为国家工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大运河遇上长三角,会碰撞出怎样令人心潮澎湃的风云际会?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作为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见证,中国大运河像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史诗。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张廷皓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大运河是一条从历史流向未来的千年文脉,它孕育沿线城市、哺育百姓生活;它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之大成,以大运河为轴形成贯穿南北的城乡经济带,长三角一带的运河城市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今天,运河仍是活态的文化遗产,通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年货运量5亿吨,仅次于长江。可以说,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国的生态环境景观带、社会文化交流带,也是沿河群众的情感心灵纽带。

在长三角地区,长江与大运河一横一纵拉开最重要的水系骨架,这也意味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必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张廷皓在受访时说,大运河流经长三角1300多公里,占全流域的70%以上,流经长三角地区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融汇长三角吴越、淮扬、楚汉、皖江、淮河、徽州等地域文化,深刻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生活方式、文化特性,运河连接着“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也必将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演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多年研究江南文化、城市科学和文化战略。他说,当今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与传统的江南地区大体吻合,近年江南文化越来越受关注,这为建设共同的区域文化价值提供契机。大运河沿岸江南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创造并遗存下一笔十分厚重的城市和人文遗产,同时依托长三角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河沿线具有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因此最有可能率先建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区。他说:“今天研究运河沿岸江南文化,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大运河文化带的总体战略框架下,为实现大运河沿岸文化的复兴作出示范。”
汇聚智慧弘扬运河文化遗产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国家工程,需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积极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出谋划策。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范金民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回顾明清运河与苏杭城市经济的发展。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300年间,苏杭城市藉由运河大动脉独领时代风骚,引领着时尚潮流和社会进步。以苏杭为中心的江南,既是纺织业和书籍刻印中心,也是物资集散中心,商贾云集。全国各地的商帮在此各展所长,运河为苏杭城市群带来无限活力。研究江南城市的历史盛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挖掘、弘扬运河文化遗产,为今天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启迪。
大运河有些河段已经断流,成为运河遗址,这类埋藏在地下的运河遗产该如何继承弘扬?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多年从事大运河安徽段的资源调查和抢救保护工作,他提炼了运河遗产的特点:埋藏于地下的多,流淌在地上的少;未被揭开的历史谜团多,已深入了解的少;能说爱听的故事多,好看可游的景观少;古代发挥的功能多,今天仍起作用的少。因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当务之急是要科学地考古发掘和保护,摸清家底。通过建设博物馆、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的方式,保护和展示运河文化,扶持和振兴沿线非遗项目。同时深化文旅融合,区域联动,进而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

从进博会到文博会——长三角盘活丰厚文化“家底”助力区域一体化
江南水乡,古朴书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苏杭刺绣,飞针走线;木刻竹雕,精工细作……一道道清新雅致的文化风景线,亮相正在上海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长三角文博会是上海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后,又一辐射长江三角洲,惠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多地的综合性博览盛事。主办方邀集330家优秀文化单位及企业集中参展,旨在盘活长三角丰厚的文化“家底”,助力区域一体化。

让千年水乡变得更“年轻”
杭州绣娘针尖下的朵朵荷花“绽放”在“和合之美”刺绣荷花披肩及手包套装上,通过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走向世界;苏州绣娘也飞针走线,用上亿针刺绣,创作完成了巨型苏绣屏风,在进博会主会场迎宾大厅展示……
以苏杭刺绣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文化,不仅依托11月上旬举办的首届进博会与全球客商亲密接触,如今也在长三角文博会上“活色生香”。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廷皓在长三角文博会“运河文化”主题论坛上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做好“水文章”。
“在长三角地区,长江和大运河一横一纵构成最重要的水系骨架,长江文化与运河文化支撑起整个水系,水文化的创新和复兴,必将有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张廷皓说。
为激活“大运河文化”,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在长三角文博会上宣布,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
不仅“运河文化”活起来,与水乡密切关联的长三角传统戏曲,也正在变得更“年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此次携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评弹等特色剧团在长三角文博会亮相。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提出,复兴长三角水乡文化,在运用戏曲元素时,要注意依靠人才培养、文化空间培育等,深植戏曲根脉,同时要避免“过度消费”和“低水平复制”。

为文化“插上”数字经济“翅膀”
11月上旬,与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进博会相呼应,浙江乌镇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下旬举办的长三角文博会上,文化发展的“乌镇模式”再度引起关注。
参展的浙江省文化企业家纷纷表示,“乌镇模式”的经验之一是为文化“插上”数字经济“翅膀”。浙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有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比较优势”之一。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介绍,全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攀升。2017年,浙江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计4546家,其中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文化企业306家,虽然占比不到一成,但其营业收入和利润在同行中遥遥领先,先发效应明显。
与数字经济息息相关的,还有长三角在全国领先的影视、动漫、网络视听等业务板块。以动漫为例,为增强区域联动,“长三角动漫产业合作联盟”在长三角文博会上宣告成立。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也加快了动漫产业链的内部合作。”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书记、秘书长钱逸敏说。

面向全球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长三角不仅文化“家底”丰厚,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方面,也领风气之先。短短一个月,从首届进博会,到首届长三角文博会,中外人士可以看到长三角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多语种出版物、当代影视作品等在国际上绽放异彩。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指出,长三角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长三角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开展对外合作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国际文化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首届长三角文博会还吸引了南非、伊朗等国的驻沪总领事馆及文化机构联合参与,各国手工艺师、文艺表演者相聚一堂。专家认为,在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长三角的“朋友圈”也将不断扩大。

“更高质量”是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牛鼻子”
王彦 (作者为文汇报首席记者)
长三角无疑是被寄予厚望的土地。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殷切期许,来自这片土地过往的魅力,更指向未来的潜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26个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发达、文化创新能力最强盛、文化产业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对外文化贸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人们迫切地想知道,这片土地还有多大能量可以释放。因而,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更高质量”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牛鼻子”。
如何抓住“牛鼻子”?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召开,正当其时。
早在文博会筹备之初,沪苏浙皖就形成共识:“新”。既要在文博会办会模式上创新,又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拓新,更要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打开新局面。
开幕至今,这一思路渗透在方方面面。步入上海展览中心,两万平方米的展览区域内,参观者不会错过这几个点位:大气磅礴的360度环幕导言影片,被做进学生AI课堂的小机器人“课件”,兼具承重、防水功能且以中国风提亮颜值的纸质双肩包,以百分百完成率向区域内输出“上海服务”模式的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主旨论坛、主题论坛、专题论坛上,专家观点被记录被强调被传播: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精神家园,数字创意产业正迎来大爆发,承载价值意义的奇思妙想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不能忘记曾经的无序开发怎样冲击运河宝贵的文化资源……虹口、徐汇、青浦、闵行、浦东等“区城联动”框架下,一项项成果接二连三达成: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文化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务平台……
展览、论坛、活动,火热现象背后的本质是——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绝不是“粗投乱放”,而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坚决贯彻;不是一味讲求经济效益,而是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坚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以文化人”;不是影视或演艺某几个传统概念上的文化行业“单边起舞”,而是主动对接“文化+”“互联网+”概念,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时发力、多个产业齐飞的深度融合;更不是政策上的“各说各话”,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交融、协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期待更加丰富、更具创意、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本届文博会上也有专家指出,中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里,长三角占四席:上海、杭州、苏州、南京。
如此,长三角文博会的召开对于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意义清晰凸显——文化创意创造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更高质量”的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既是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也是满足沪苏浙皖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举措。
“更高质量”必须有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而是要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需要苏浙皖各展所长。拥有多个国家级数字基地的江苏创新能力强,开创中国文化产业多个“第一股”的浙江产业实力雄厚,作为工美大省的安徽文化底蕴深,上海则有着国内数一数二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只要四省市能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多算“长三角的大账”,尤其是眼光长远的、涉及人民获得感的、关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账,抓住“牛鼻子”,“更高质量”可期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