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都有哪些?
2021-04-15 青野丰隆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在当时形成一股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促使宋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同时,宋代的理学人文,也影响到了宋瓷茶盏的审美风格,宋瓷追求的是一种典雅、内敛、质朴、清淡、含蓄的审美风格。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1、定窑名瓷
定窑,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古属定州,故名“定窑”。始烧于唐代,宋代时发明覆烧工艺,规模扩大,宋、金时期繁盛时期,至元代时衰没。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定窑是烧制白瓷的著名窑场。宋代定窑白瓷最为出名。自北宋中后期起,定窑烧制的白瓷口沿一周不施釉,现出白色胎骨,以“白釉芒口”为特色。

2、汝窑名瓷
据说北宋时人以定窑白瓷芒口、不够完美的缘故,遂在河南省临汝县创建了青瓷窑,宋时隶属汝州,故名“汝窑”。
在北宋后期元祜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
汝窑专烧青瓷,胎为体细腻坚致,体有厚薄。釉为天青色,汁水莹泽,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近似传说中的柴窑“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色,也有豆青、虾青和茶叶末等,釉中有如棕眼、蟹爪纹、芝麻花等细小钉痕。
主要器物有碗、碟、盘、瓶、樽、洗、盏托、水仙盆等。

3、官窑名瓷
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御用瓷器,命名为官窑。汴京官窑瓷器胎质细腻,胎釉都纤薄如纸,釉色有粉红、月白、大绿、灰油等。
器形有鼎炉、葱管、空足、冲耳、乳炉、贯耳、壶环、耳壶、尊等及一些仿古铜器。不久,由于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窑也随之终结。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
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4、哥窑名瓷
传说南宋浙江处州有两兄弟,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哥哥所烧窑称为哥窑,弟弟的称为弟窑。
哥窑瓷器以器表的纹片而著名,胎质细薄,色呈紫黑、深灰、土黄等色,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也有淡紫、米黄、紫口铁足等,釉为汝浊釉,色调淡雅,开大小纹片,像裂痕或鱼子纹,号称“百圾碎”。
哥窑传世制品皆简练古朴,制作精良,纹样奇特,风格自然生趣,工艺上的缺陷通过窑工的独特创造而成一种自然天趣之美。
器物主要有贯耳瓶、鱼耳炉、五足洗和各式盘、碗等,造型与官窑颇为相似。

5、均窑名瓷
宋代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 镇一带,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亦名“钧窑”或“钧州窑”。
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
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其它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
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的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个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