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特色的政治报道和深度调查
2018-3-14 青野朝华
《华盛顿邮报》(英语:The Washington Post)是美国华盛顿最大、最老的报纸。19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华盛顿邮报》获得了国际威望。位于美国首都,尤其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
2016年4月18日,《华盛顿邮报》团队获2016年普利策奖国内报道奖。

一、《华盛顿邮报》历史沿革
1877年(丁丑年)斯蒂尔森·哈钦斯创办了《华盛顿邮报》,1880年该报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1905年《辛辛那提探询者报》的拥有者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的多数权。1933年由于经营不善《华盛顿邮报》几乎倒闭被拍卖。金融家、美联储前任主席尤金·迈耶在破产拍卖会上买下了《华盛顿邮报》。
1946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在与凯瑟琳结婚后于这一年开始主管该报,次年成立华盛顿邮报公司。1954年《华盛顿邮报》购买了它在华盛顿特区的主要竞争者而成为华盛顿特区的唯一日报。1981年它的另一个主要竞争者《华盛顿星报》关闭。

1963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开枪自杀;他的妻子凯瑟琳·格雷厄姆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1971年凯瑟琳·格雷厄姆带领华盛顿邮报公司上市,每股股价为26美元。1972年《华盛顿邮报》首发文章,称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在水门大厦的办公室遭到非法闯入。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之后的详细报道对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4年的辞职起到关键作用。1973年沃伦·巴菲特首次购买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
1980年《华盛顿邮报》发表了珍妮特·库克所写的有关一名8岁儿童吸食海洛因的文章,随后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但在被曝光该报道的主人公为虚构后,评委会收回了该奖项。1984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以4500万美元收购了斯坦利·H·卡普兰教育中心。1986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以3.5亿美元从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买下了服务35万用户的有线电视系统,成为美国第20大有线电视公司。

二、《华盛顿邮报》易主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
2001年《华盛顿邮报》的零售价格从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已经增加到35美分。2004年《华盛顿邮报》获得18项普利策奖。2008年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孙女凯瑟琳·韦茅斯出任《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2010年该公司以1美元的价格将《新闻周刊》卖给西德尼·哈曼。2013年8月5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将旗下《华盛顿邮报》在内的报纸业务以2.5亿美元出售给贝佐斯,结束格雷汉姆家族四代人对该报业的掌管。《华盛顿邮报》将改名,新名字还未公布。
2013年11月18日,老牌企业"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更名为格拉汉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原因是旗下主力报纸《华盛顿邮报》已经转让给了亚马逊掌门人贝索斯。

2013年11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前东家格雷厄姆控股公司(Graham Holdings),把该报位于华盛顿下城的总部大楼以1.59亿美元出售给卡尔地产(Carr Properties)公司,预计2014年3月底可以完成交易。
华邮将继续寻找新的办公地点,而在2015年9月之前,估计则将继续租用总部大楼。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2013年10月以2.5亿美元完成对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收购,之后将华盛顿邮报公司易名为格雷厄姆控股公司。早在收购前,华邮就在寻找新的办公地点。
2013年11月29日老牌企业"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更名为格拉汉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宣布,改名从11月29日生效,该公司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代码,也将从WPO修改为GHC。

三、报刊的风格和国际地位
美国《华盛顿邮报》前总编辑·本莱德利,他带领《华盛顿邮报》获得18次普利策奖,一跃而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自从1965年布莱德利担任总编以来,他和记者们并肩奋战,将《华盛顿邮报》打造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媒体之一,提供了当代新闻调查的新思路,并且创立了新闻报道、发表和阅读的新模式。他在《华盛顿邮报》工作时,极富领导力和调查精神,最终通过"水门事件"报道将美国总统尼克松拉下马。在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报道的事件上,面对政府的高压,他不卑不亢地还以颜色,最终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许多人认为它是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由于它位于美国首都,它尤其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而《纽约时报》则在报道国际事物上更加有威望。也有人指责《华盛顿邮报》过分关心政治而忽略了对其它方面的报道。
《华盛顿邮报》的深度调查水准非常高,水门事件这样级别的报道很多其它报纸都从没有过。几篇我印象最深的有关中国的报道也来自于《华盛顿邮报》。比如几年前有篇报道讲中国人是怎么破坏世界的森林的(不是中国的森林,是外国的森林),相当震撼。这类高水准的深度调查不是经常有。《华盛顿邮报》的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报道也很强,毕竟在首都,对政府的监督比那些纽约和波士顿的报纸多,纽约的商人巴不得政府少管,只要政府的工作不妨碍某些人挣钱,他们懒得管政府在干什么。监督政府这方面,《华盛顿邮报》很正面,也多次为此获得普利策奖。《华盛顿邮报》的政治报道有特色。他做的尽量中性,不像默多克旗下的媒体那么右倾,也不像纽约客那样自由派。(果真如此吗?)

四、华盛顿邮报公司业务范围
(一)报刊
2013年转让给贝索斯之前《华盛顿邮报》属于华盛顿邮报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利润的一半来自于《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除此以外,公司还拥有《新闻周刊》,拥有310万订户的《新闻周刊》,在美国国内发行量仅次于最大的竞争对手《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公司在1961年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在1995年的经营利润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到1997年,经营利润达到了3,800万美元。
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拥有华盛顿州的艾弗雷特《先驱者报》。2004年12月21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要从微软购买网上杂志《Slate》。华盛顿邮报公司还在当地的军事基地发行了一系列周报,其中包括在保龄空军基地的《光束》 、美国空军学院的《三叉戟》,以及沃尔特·里德军事医疗中心的《星条旗》。

(一)电视台
华盛顿邮报公司拥有大约6000名雇员,还拥有6家电视台:底特律的WDIV/TV4电视台,迈阿密/福特劳德代尔堡的WPLG/TV10电视台,(与麦雷迪斯公司交换得到),奥兰多的WCPX电视台,1998年为了纪念凯瑟林·梅耶·格雷厄姆而更名为WKMG电视台,(与麦雷迪斯公司交换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后)和杰克逊维尔的 WJXT/TV4电视台。
华盛顿邮报公司还在1994年以2.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休斯顿的KPRC-TV电视台和圣·安东尼奥KSAT-TV电视台。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有线电视网,这个有线电视网是1986年以3.5亿美元的价格从资本城公司购入的,当时他们已经拥有大约36万名用户。华盛顿邮报公司有线电视一台的有线电视台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通过收购,他们的用户已经达到了大约75万(同时还拥有 23.9万名数字有线电视用户)。有线电视业务的利润水平远远超过当初收购的水平。

(二)教育中心
华盛顿邮报公司拥有斯坦利·卡普兰公司(被称为卡普兰教育中心)。卡普兰公司负责为学生提供各种注册资格考试和入学考试,包括非常盛行的学习能力考试。卡普兰还拥有旧金山的斯考尔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为幼儿园到12岁之间的儿童提供课后教育服务。斯考公司已经更名为斯考·卡普兰公司,公司在全国各地设有教育中心。

五、相关电影推荐——《华盛顿邮报》The Papers
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Pentagon Papers)的新片《The Post》,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聚到了一起。斯皮尔伯格将作为导演与制片人身份参与制作,而影片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汉克斯与梅姨。
这部吸引好莱坞三巨头首次合作的电影将在银幕上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The Post》的主人公为"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华盛顿邮报》的编辑本·布拉德利与出版人凯·格拉汉姆。汉克斯将饰演布拉德利,这个角色曾在讲述水门事件的经典影片《总统班底》中出现过,而格拉汉姆则由梅姨出演。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娱乐与20世纪福斯将共同负责融资制作。

影片评价:贴上了斯皮尔伯格的标签,加上其多次合作过的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与配乐师约翰·威廉姆斯,《华盛顿邮报》的技术功力自然是顶级。卡明斯基的色彩运用宏伟又柔和,给予了影片一种淡淡的怀旧感,却又不会让人觉得有距离。威廉姆斯灵巧的配乐则使人心跳加速,赋予了真实的故事过电般的快感。更加令人激动的是,《华盛顿邮报》没有被其沉重的主题所束缚,并可能使很多评论人感到振奋。起初,这只是编剧丽兹·汉娜用来碰碰运气的处女作,后来由曾凭《聚焦》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乔希·辛格,与她共同打磨,这部电影完全不是印象中那种刻板的历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