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智库

News

国别和区域研究成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发展“新风向”

日期: 2019-12-10
浏览次数: 21

                               国别和区域研究成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发展“新风向”

                                                                    2019-12-10   青野华本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执行主任温冰8日在兰州介绍说,当前,中国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很多高校出台了激励该领域研究的政策举措,学术界对该研究的概论、理论和发展路径等讨论也达到新的高潮,高校以及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国别和区域研究热。


当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和兰州大学举办的“国别和区域研究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暨兰州大学第三届‘一带一路’高端学术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中国各地高校“一带一路”智库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探当前机遇与挑战。


温冰说,今年7月,国别和区域研究已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方向,该领域研究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与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进程相契合,未来将成为一个发展空间广阔、发展动力强劲的新兴研究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由高校组建而成的专业智库、国际化高校联盟也成为了促进区域间文化经济交流发展的平台和纽带。


 

国别和区域研究成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发展“新风向”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成汉平则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阐述了对国别区域研究过程中保持敏锐和前瞻的重要性。


他说,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深入,一些国家和地区屡因时局变化、域外因素干扰以及自身动乱等充满了不确定性,更加需要研究人员能够做到敏锐、及时、快速、准确地预判未来局势的走向,成为决策机关的重要智库。


“进行区域研究,要站在研究对象国的视角,要有中外双方人员的共同参与。”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说,该校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与哈萨克斯坦官方建立紧密合作,并实现信息资料共享,这为该校区域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针对于当前中国高校在国别和区域领域研究的偏科、缺科和同质化的问题,卢山冰建议,希望研究学者能够“走出去”,避免闭门造车,与中国其他高校智库建立智库联盟;和研究对象国保持紧密联系,用研究人员的双脚去丈量和感受“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发展变化。


 

国别和区域研究成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发展“新风向”



借力地方高校智库服务区域发展


Via: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表系列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智库建设把舵定向、提供遵循。高校智库是我国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高校为主体成立的,面向政府决策咨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载体。地方高校如何发挥主体作用、顺势而为加强智库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成了一项光荣的使命任务。


具有服务区域发展的多重功能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智库形式服务政府决策咨询活动,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相对于中央部属高校智库,地方高校智库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地方高校具有人才资源集中、学科覆盖面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以为农业、教育、文旅、贸易、管理及信息等行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解决方案。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主动服务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研究所、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电子研究所等载体建设,举办“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成果汇编》《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等成果均成为永州智库建设中的重要成果。


服务地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是地方高校智库服务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地方高校智库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地方、行业、企业加快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的紧密对接,实现“多赢”。湖南科技学院坚持做好“三个对接”,即做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对接。依托湖南省油茶籽油深加工及油茶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计算机研究所、电子研究所等平台,将课题做在车间里、田野上、工地中,不断提高科研课题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度,防止科技成果“烂在抽屉里”。


 

国别和区域研究成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发展“新风向”



服务区域特色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智库具有党史研究、党建引领、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等重要功能。为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地方高校智库坚持实事求是、开放包容,着力提高调查研究和政策咨询的质量和水平,在理论学习、政策宣讲、支部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推动新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区域发展。湖南科技学院依托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基地、湖南省思想教育与道德文化研究基地、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平台,深入开展《李达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使命研究》《陶铸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效应研究》等课题研究。学校智库成员还积极担任市理论学习服务专家、市委理论宣讲团专家成员,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区域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作为“文化高地”,地方高校智库具有区位、人才及学术优势,在研究、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推进地方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智库积极服务于优秀地方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播和开发利用。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先后设立了舜文化研究基地、濂溪研究所、国学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以及永州方言与女书研究所等机构和平台,学校智库的专家学者还积极投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德文化之乡”等创建工作,共同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发展。


 

国别和区域研究成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发展“新风向”



强化区域发展服务功能基本取向


地方高校智库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站位不高、定位模糊、对接不准、服务不实、创新不够、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地方高校智库应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靶向思维,因时而进、主动作为,争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提高智库站位和指向。地方高校智库建设要突出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遵循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确保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发展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地方高校智库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把服务大政方针放在首位,把资政启民立于根本,把增进协同创新定为常态,把服务地方作为落脚点。注重突出地方或区域指向,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地理位置和综合实力,准确规划好智库的目标、规模和重点。强调政治性和学术性、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注重服务性和实用性,对智库建设的目标、任务、团队、规划、考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制度设计。同时,智库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通过整合资源、融合学科、吸纳人才、加强研究和优化管理等途径加强智库建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国别和区域研究成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发展“新风向”



提高智库精准服务。主动树立服务区域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依托智库实施精准服务。一是精准定位。智库定位应突出“服务地方发展”的特点,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问题,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有效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实效和价值,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二是精准对接。建立领导协调和定期磋商机制,成立智库领导小组和协同管理机构,瞄准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校政企合作新模式。三是精准管理。结合工作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激发智库体系内生推动力。探索“旋转门”和“思想采购”制度,加强智库及研究人员的管理。加强人才、经费、场地保障,确保智库高效有序运行,推动地方高校智库和学校建设、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改善智库成果落地性。地方高校智库落实落细区域服务工作,一是确保过程要“实”。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解决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的矛盾,强化协同创新、推动产教融合,确保各项智力成果落地见效。服务过程切忌走马观花、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纸上谈兵。二是确保效果要“实”。发挥智库的咨政、启民和育人功能,突出解决智库重视不够、动力不足、定位不清、质量不高及品牌不优等问题,为政府、企业、行业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措施和应对方案,不断提升地方高校智库的影响力、公信力。三是确保评价要“实”。完善智库建设评价体系,采用项目评价、成果评价、过程评价等科学高效的评价方法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明确考核指标、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智库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产出更多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智库的输出能力和成果质量。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