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端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2019-9-30 青野华本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并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执行。提出重点建设50至100个 国家亟需的高端智库,并提出八个标准。
中国智库建设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跟不上、不适应。为此,《意见》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是一种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中国智库建设的目标是: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首批入选的机构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共10家。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编译局、新华社、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
第二类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的专业性智库,共12家。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
第三类是依托大型国有企业,只有1家,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第四类是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共2家,分别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名单中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2015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研究院理事长朱之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出席成立仪式并致辞。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由复旦大学中国道路研究的两个重镇“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组建而成。研究院的宗旨为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和规律,进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在原有的两个中心基础上,研究院集研究、咨政、传播和培训为一体,着力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智库。
2015年六月,张维为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时曾提到:“中国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和国际的话语。”而在研究院成立仪式致辞中,他再次强调:“希望研究院成为不断产生原创性的中国思想、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的地方,成为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相称的、在海内外都有相当影响力的一流新型智库,成为所有认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研究者的思想家园。”在他看来,中国研究院的成立是一个标志,“中国学界为西方学术和西方话语当‘传声筒’、‘打工仔’的‘时代’即将终结”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将在“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包括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高端论坛、中国话语工作坊、各类专题研讨会在内的中国研究系列活动,开设高端培训课程、中国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理论网站,出版中国话语丛书,为研究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学者和人士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研究院已同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达成初步协议,每年在复旦大学或牛津大学举行一次关于中国模式的国际研讨会。研究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合作,组建了上海市中国梦创新研究基地。此外,研究院与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及《观察者》网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15年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在京召开。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作为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业化智库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张维为
张维为,中国政治学者、作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春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教授,春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小平高级翻译。
张维为的 “思考中国三部曲”系列(《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 销量过百万,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其中《中国震撼》一书曾于2011年9月被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推荐给来华访问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此书也曾获2012年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许多奖项,并被译成英、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等专著;并曾以中英文在《求是》、《红旗文稿》、《光明 日报》、《环球时报》、《纽约时报》、《欧洲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关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张维为也为人民网、观察者网、四月网等国内多家媒体撰写专栏评论文章。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实事求是 破除“西方模式迷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正以奇迹般的速度迅速崛起。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浸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承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当前,中国正以建设性的姿态与世界对话,而世界也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国故事怎么讲?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通过演讲的方式为观众答疑释惑,解读中国崛起,破除“西方模式迷恋”,展现中国自信。让我们一起进入张维为的“攻辩现场”,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观点交锋。
我们要尊重西方,但绝不迷信西方。中国人对世界的研究表明,照搬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大都以失望、失败乃至绝望而告终。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从西方借鉴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推动了自己全方位的进步,但中国在借鉴西方经验的时候,以我为主,绝不盲从,借鉴是有选择的借鉴,绝不照搬。
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了,我们大踏步地迈向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的中央。今天的我们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更加客观、也更加实事求是地来看待这一切,来审视所谓的西方中心论,指出它的问题所在和它的不实之处。西方之所以对中国产生如此多的误判,除了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之外,还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缺陷。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程度,我们完全可以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及外部世界,而无需用西方学者的话语作为佐证。中国学者甚至可以通过自己原创性的研究,提出能够影响中国和世界的观点和理论。
我们尊重西方,但绝不迷信西方,绝不迷信西方的智库,绝不迷信西方创立的各种指标体系。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创性的研究,绝不人云亦云,西方的东西只能是参考,永远只能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