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科学院
2019-9-9 青野华本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并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执行。提出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的高端智库,并提出八个标准。
中国智库建设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跟不上、不适应。为此,《意见》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是一种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中国智库建设的目标是: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首批入选的机构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共10家。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编译局、新华社、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
第二类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的专业性智库,共12家。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
第三类是依托大型国有企业,只有1家,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第四类是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共2家,分别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名单中的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
据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7.1万余人,在学研究生6.4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在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和中坚作用,并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代表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 [1] 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将对中国科学院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历史沿革
1949年9月,钱三强和丁瓒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确定中科院基本框架。
1949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成立,为政务院下设单位,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命郭沫若为第一任中科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第一任中科院副院长。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机构调整:(1)原“办公厅学术行政工作”与原秘书处合并成学术秘书处,原办公厅撤销。(2)成立管理局。(3)成立联络局。(4)成立科学干部培养部。(5)原人事局改称干部局。(6)撤销原编译局,将其部分工作并入科学出版社。(7)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8)原四个学部名称及职责均不变。
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66年“文革”开始后,研究生院停办。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科学院为此做了大量关键性的工作。
1967年6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科学院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0年4月,以中科院为主研制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98年2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批示支持中国科学院先行进行国家创新体系试点。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院,提出“四个率先”。

组织体系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设有院机关13个,分院12个,研究单位114个,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7个,其他单位4个,共建单位12个,院直接投资的全资及控股企业22个,四类机构34个,院非法人单元113个,相关组织5个。

学部院士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全体院士大会是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学部主席团是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
据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4人,化学部128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0人,地学部132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5人,技术科学部141人;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拥有外籍院士82人。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北京市386人,上海市96人,江苏省41人,湖北省24人,陕西省20人,辽宁省19人,广东省17人,以上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院士603人,占全体院士的81%;院士性别比例男性占94%,女性占6%;院士平均年龄为74岁。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300余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0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0余人,900余人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研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设施13个,在建设施9个,将建设施1个。按照主要用途,设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或前沿研究方向的专用研究设施(8个);第二类是为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大型公共实验设施(5个);第三类是用于公益性科学研究的公益科技设施(7个)。
运行设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合肥同步辐射装置、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EAST、遥感飞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神光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上海光源、“实验1”科学考察船、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
在建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部分运行)、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武汉郑店实验室、航空遥感系统、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散裂中子源、EAST辅助加热系统
将建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

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11个。截至2015年6月,中科院共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文献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截至2009年8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馆藏图书1145余万册(件),该中心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模式转变,开始走上知识情报研究与知识服务中心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的成员。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拥有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文化精神
院风: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优良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办院方针: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5个办院方针:
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
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
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
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
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

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2015年)


杰出大师
中国科学院汇聚和造就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代表人物有“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骥、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程开甲、于敏。
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华罗庚、苏步青、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庄长恭、曾昭伦、张钰哲、竺可桢、贝时璋、童第周、冯德培、钱伟长、李薰、周仁等,还有冯康、王应睐、陈景润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学家。
放弃外国国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姚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