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智库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他们如何献计献策?
2021-09-19 青野华本
2021-09-19 来源:百家号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类人群,他们或被称为师爷、门客,或被称为军师、谋士,或被称为幕僚、幕宾,他们虽不是直接的决策者,但是他们的条陈建议、政策主张,却直接影响着主子的决策质量,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
如果非要找一个现代词汇定义他们,非“智库”“智囊”莫属。

古代的幕僚、智囊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通过服侍主人贡献主张,通过主人的成功,进而谋求上升的台阶,追求荣华富贵,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计谋、主张是否能被接纳,一旦不被重视,随时跳槽到下一家。
第二类:他们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势,他们议论朝政、匡正时弊。他们借由思想上的革新,影响政府的施政,这其中尤以东林党人为典型代表。

要论智囊,就不能不提绍兴师爷。
因为清代官衙中的幕僚,浙江绍兴籍人士为最,故称绍兴师爷
他们既无品无官,又不食朝廷俸禄,但他们为那些只会读死书的科举老爷们献计献策,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甚至是军事上提供咨询、出谋划策。
他们熟悉政策和法条,精通司法,深谙社会百态。他们虽不是决策者,但他们的的一言一行,他们的水平与能力深深地影响着主子的决断。
智囊、智库不一定都要隐居幕后,他们或身处战事最前线、直接统兵作战,或参赞中枢,擘画军国大事。
纵观中国历史,要论智囊最多、门客最多、养士最多且最为出名的历史人物,要以刘邦、曹操、李世民三人最为出名。
刘邦本人并没有什么文化,可以说学问一般,但他能够斩蛇起义,推翻暴秦,建立汉帝国,与他的知人善任有绝对的关系。他依靠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依靠萧何筹划兵马钱粮、治国安邦,依靠韩信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可以说,他有这样一个智库班底,想不成功都难。
曹操对人才的重视自古以来是妇孺皆知的,账下有荀彧、贾诩、郭嘉、程昱、刘晔、司马懿,个个都有王佐之才。
李世民自其父李渊太原起兵前,即交结天下英豪,对于臣属的意见,可谓从谏如流,言听计从,他建立幕府,广罗天下人才。最为出名的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许敬宗等。

中国古代的智库“雏形”
2021-09-19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左明仁
陈忠海在《中国发展观察》撰文指出,现代智库从诞生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时间,但从广义角度看,它其实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关“智库”的理念与实践就十分丰富。
把有智慧的人集中起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其实就是智库建设。在文明初创时期,人们对老人的智慧更加看重和依赖,《荀子》说“养老长幼,持之而后存”,意思是能否将老人的智慧应用于治理国家很重要,它事关国家存亡。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建立了养士制度。战国时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等各有3000名食客,其中就包括由策士们组成的“智库”。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智库类机构当数稷下学宫,它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官办机构,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而得名。稷下学宫有教学的职能,但更强调“招致贤人”,先后汇集了天下贤士上千人,包括孟子、荀子、淳于髡、邹衍、申不害、季真、尹文子、鲁仲连等,其中荀子3次担任学宫之长。大家在一起争鸣、论辩,提出治国方略。齐国对这些知识分子很尊重,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使该学宫具备了教育和智库的双重职能,不少知识分子享受着“上大夫之禄”。
秦朝建立了博士制度,汉朝沿袭其制而加以完善。根据《汉书》记载,成为博士的主要条件是“通古今”,其职责是“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其品秩为六百石,与县令相当。一般情况下朝廷设有博士数十人,由他们组成的“智库”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