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党校智库建设
2022-05-10 青野华本
2022-05-1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秉文
党校智库工作是党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校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努力推动党校智库工作高质量发展。
注重优势发挥,形成有效支撑。一是发挥先发研究优势。党校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党校智库工作更靠近党委政府决策实际,也更便利掌握各种政策信息、接受党委政府的咨政委托。所以,在关乎党委政府决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上,党校要充分发挥先天优势,做到先人一步,先发一声。二是发挥思想理论优势。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

党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学科布局比较完整,也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思想理论队伍,党校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尤其在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方面走在前、作表率。三是发挥学员资源优势。党校学员基本来自党委政府部门和实践工作一线,是政策举措的制定者、实施者,是“有影响力”“有决策权”的人,他们工作中的想法、思路与决策密切相关。充分吸收他们的思想和经验并进行科学化总结提炼,是党校发挥智库职能、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途径。四是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作为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在师资、学科、平台等方面汇聚了丰富独特的资源。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可以充分依托这些特色优势,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发挥智库职能,提供智力支持,让党校成为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第一方阵”。
强化制度体制创新,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建立健全制度激励机制。拓展智库经费来源渠道,加大智库资金投入。探索建立智力报偿奖励、专项经费支持等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形成有效激励,引导鼓励教职工、学员参与智库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创新优化决策咨询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引导智库研究方向,增强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建立重大决策的智库参与机制,规范重大决策意见征集机制,实现智库参与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升智库公信力和影响力。三是健全教学科研咨询联通转化机制。搭建教学与研究的联通平台,促进研究出成果、成果进课堂。建立科研向咨询的转化渠道,促进科研做文章、咨询进决策。引导教研人员既重理论研究,又重应用研究,把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精品智库成果。四是拓展交流合作机制。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攻关、合办研究机构等方式,积极搭建智库联盟咨政研究交流平台,推进智库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互动合作,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智库发展格局。

优化内容方式,提升研究质量。一是立足实际“连好线”。智库工作既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去实地调研发现问题、掌握实情接好“地线”;也要熟悉国家战略部署和政策要领,在理论和政策上精准而科学地提炼、概括,搭好“天线”。二是抓好选题出精品。智库工作的根本功能在于决策咨询。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制定研究选题,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用质量说话、以成果立身,让党委政府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
注重用人聚人,强化人才保障。一是优化用人机制。建立完善智库成果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智库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智库人才。二是创新聚人模式。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引导鼓励党政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咨政建言等智库活动,实现高层次决策咨询专家的有效集聚,组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智库专家团队,形成多元化的智库人才供给格局。

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党的十四大以来,一直到十六大召开以后,中央党校紧紧围绕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这一战略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党校建设,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校长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担任,常务副校长李书磊,副校长甄占民、李季、李毅、谢春涛。学校领导机构是校务委员会,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法、中共党史、党的建设、文史等八个教研部和国际战略研究所,并设有教务、科研、组织人事、行政后勤等职能部门。全校有工作人员1360多人,每学期在校学员1600人左右。中央党校还设有进修部、培训部、研究生院三个学员管理部门:进修部负责省部级、地厅级干部、县(市)委书记的轮训;培训部负责中青年后备干部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研究生院负责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党校系统师资。中央党校还设有中直机关分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部队分部、国资委分校,培训相应级别的干部。

发展历程
以2000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召开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为标志,党校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央党校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等基本要求,建立了教学新布局。开设有“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和我国的民族与宗教”、“当代世界思潮”等课程,引导学员对国际国内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在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增强党性的要求,开展党性党风教育。
定期邀请中央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各方面的专家来党校作“形势、国情、政策”的报告。中央党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行“实事求是”的校训。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读原著为主和加强研讨的方法,坚持联系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深化理论学习的方法,坚持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促进主观世界改造的方法。中央党校的科研工作,以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为重点,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努力结合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创新,为教学服务,为中央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中央决定,中央党校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围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从1995年起,中央党校先后有一大批优秀专著、论文、电视片等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其它奖项。从“七五”至“十五”期间,承担100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充分发挥了党校作为思想理论阵地的作用。

校园建设
为了更好地肩负培养新世纪高中级领导干部的任务。中央党校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1999年9月1日中央党校校园网络和远程教学网络初步建成,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胡锦涛同志出席开通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这是党校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将会有利地促进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继续努力把这件事情办好。中央党校将用三至五年时间进一步完善远程教学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努力加强党校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手段现代化。自1994年以来,中央党校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其中包括新改建学员楼、综合楼、学员食堂等,大大改善了教学设施及生活条件。同时全校的绿化覆盖率已达80.7%,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多年被北京市和中直机关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中央党校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使领导班子的结构更趋合理。重点抓了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形成了以一批著名的老学者和部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全校现有教师近600人,其中教授168人,副教授159人,博士生导师70人,有4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党校是国家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授权点6个,硕士授权点14个。从1981年起,培养了博士生266人,硕士生1126人。

相关报刊
中央党校办有《学习时报》、《理论动态》、《理论前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思想理论内参》,设有图书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图书馆藏书120余万册。还设有函授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中央党校加强对全国地方党校的业务指导工作,推动了全国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大,许多国家的政党代表团、学术团体和著名学者到中央党校访问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党校每年都安排学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进修,扩大了中央党校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