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把戏:参议院不会弹劾特朗普
2021-01-24 青野华本
2021-01-24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作者:浦江
美国大选的系列闹剧看似尘埃落定之际,一场聚焦于特朗普的政治大戏已拉开帷幕。美国国会特别是民主党人掌控的参众两院,正加紧对特朗普的政治追查,目的在于将其彻底打垮,使其再也无法参选美国总统或担任美国联邦公职。
美国国会众议院于2019年12月首次弹劾特朗普,指控他滥用职权和妨碍国会;2020年1月,国会参议院在审理后否决了这两项弹劾条款。2021年1月13日,由民主党掌控的众议院表决通过针对特朗普的弹劾条款,指控他于1月6日国会山事件中“煽动叛乱”,此时距他卸任美国总统仅剩一周,但这次弹劾最终因共和党在参议院依旧强大的势力而未能成功。特朗普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两度遭众议院弹劾的总统。
1月20日,白宫易主。拜登入主白宫后,民主党依仗自身在参议院的微弱多数席位优势,利用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与特朗普不断加剧的矛盾,迫不及待地加速推动参议院对特朗普的离职后弹劾。1月22日,经过多番博弈,即将成为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民主党参议院领袖舒默正式宣布,参议院将在2月8日起的一周内启动对特朗普的弹劾审判。这一并不“仓促”的时间,比麦康奈尔原先坚持的审判时间提早了一周,显然是两党达成的折中方案。

五大原因:参议院不会弹劾特朗普
这次参议院的弹劾将大概率不会成功,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是引发弹劾特朗普的主要案由已事过境迁。1月6日的国会山事件,虽其影响与后果还在发酵,但毕竟属于突发的政治、社会与法律事件,而且追责相当复杂。一方面,特朗普矢口否认自己煽动了此次事件,也没有明显有力证据反驳其撒谎;另一方面,随着特朗普离开白宫,美国民众的焦点和情绪也不再集中于此事,舆论压力有所缓解。因此,单凭佩洛西等民主党人的努力,倒特势头不够强劲。
二是如今美国民众心态和社会舆论变得复杂起来。特朗普执政四年,其鼓吹的“美国优先”和“让美国再伟大”言论已宣告破灭,面对疫情的糟糕表现,加速了这位狂妄总统的黯然下台。但特朗普与拜登的实际选票差距不大,其7400多万拥趸的势力不容小觑。民调结果来看,共和党人及特朗普的支持者中,至今仍有85%坚称民主党人偷走了特朗普的选票,并表示不会罢休。而不少中间派选民则认为特朗普找准了美国目前的病根,只是“药方和治疗手段”不对。近日,美国部分主流媒体的态度也开始转向,认为特朗普已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没有必要再追究和清算其“罪行”;更有媒体对再次弹劾表示厌倦,认为这其中党争的意味更浓。
三是坚持弹劾已离任总统,缺乏明确的宪法依据。所谓“弹劾”实际上相当于法律意义上的追责、起诉、审判和定罪,对于担任要职的官员而言,弹劾属于政治审判。美国宪法允许国会在总统或行政部门其他官员任期结束前解除其职务,但必须是立法者认为他们犯有“叛国、贿赂或其他严重罪行及不检行为”。对于是否可以弹劾离任总统和联邦官员,美国宪法并无明确规定。为此,关于是否可以弹劾已离任的特朗普,国会和法律界争论不休,也极大提升了弹劾的执行难度。

四是共和党主流派坚决反对弹劾特朗普。特朗普既利用共和党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共和党在联邦和地方州层面争取很多实际利益,因此牢牢掌控着共和党。应该说,共和党内不少人的确反感于特朗普的品行道德和专横跋扈,甚至在国会山事件后,公开讨伐特朗普;但大多数共和党人对此依旧默不作声,或小骂大帮忙,关键时刻仍站在特朗普一边,毕竟根本利益荣辱与共。面对佩洛西及其民主党强硬派势力欲置特朗普于绝地的做法,大多数共和党人不仅愤怒,而且感受到现实与今后的威胁,在拜登上台后表现得反倒更团结。他们表示,众议院在联邦司法机构和国会尚未对国会山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之际,就急急弹劾总统特朗普,在美国宪法、白宫和国会史上开了先例,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如果此次参议院再在缺乏必要调查结果和证据的情况下,弹劾已离职的总统特朗普,这一先例将为今后美国政治与社会埋下深重的后患。
五是拜登总统和民主党无法与共和党彻底闹翻。拜登自竞选以来反复指出美国要尽快治愈分裂创伤,团结一致向前进。拜登在就职典礼中更是以美国的团结和治愈修复为主基调。不少舆论认为,如果拜登一方面这样说,另一方面又支持甚至鼓动对前任总统的离任后弹劾,恐怕在舆论上和对其今后的执政都会不利,容易给人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尽管民主党强硬派态度坚定,但拜登总统至今没有就坚持弹劾已离任的特朗普公开表态,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策略。
目前看,公开支持参议院审理并弹劾特朗普的共和党参议员寥寥无几,而如果没有至少17名共和党参议员反戈到民主党一边,参议院没有可能做出弹劾特朗普的审理决定。

道阻且长:拜登执政离不开共和党
虽然拜登在大选中战胜了特朗普,民主党继续掌控众议院,而且还从共和党手中夺回已丢失6年的参议院多数席位,但目前民主党的政治势力还不够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拜登想要在其任期内团结美国,改变美国,创新美国和振兴美国,都离不开与共和党的合作,更离不开共和党的配合。
就现实而言,拜登的内阁团队尚未到位。拜登提出了20多人的内阁和内阁级职位提名人选,但迄今参议院仅通过了美国情报总监和国防部长两人提名;如果得不到共和党的配合,甚至因佩洛西等势力坚持弹劾特朗普而导致两党矛盾激化,内阁任命很可能“难产”。
对共和党来说,保住特朗普有多重意义和需要。但如果特朗普最终未被弹劾,则毫无疑问特朗普不会善罢甘休。离开白宫后的特朗普显得比较低调,当有人问他今后有何打算时,特朗普淡淡地答道:再看吧,以后再说吧。但接下来,他又忍不住说:“我们会有所作为的”。美国福克斯新闻报道说,“特朗普暗示他正在做一些事情,但他还没有准备好采取行动”。
新年以来,美国的政治大戏一场接着一场,让美国和全世界的民众看得眼花缭乱,更让美国政局与社会变得更加分裂动荡。这一场场大戏,既有喜剧也有悲剧,既有经典剧也有荒诞剧,共同之处是每场大戏都有政治高手导演,都有精心组织策划,而其动机与意图则完全相反。实质上,这些政治大戏都不过是美国两党激烈争斗的表现与残酷的博弈,美国人很难分辨谁是绝对的正义与道德,甚至从历史的演进看也很难说谁已经是绝对的、长久的胜者。美国政坛的较量和博弈还将继续,也许公开的交锋只是表面,而暗中的涌动才更真实。

【智库思享】崔屹鸣:“特朗普主义”阴霾何时散去
2021-01-2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崔屹鸣
当地时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职,成为第46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告别演说中自我总结,总统生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团结世界各国以对抗中国”。在这个过渡阶段,我们也不妨总结思考:特朗普为世界特别是中美关系留下了什么?所谓的“对抗中国”联盟将何去何从,我们该如何顺势而为?
首先,特朗普留下了一个分裂和极化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对新冠疫情应对失策导致美国现有超过2400万确诊病例,高达2.3万亿美元的“纾困法案”显著加剧了美国的财政危机,使2020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达到了3.1万亿美元。弗洛伊德事件的爆发和随后的暴力活动加剧了社会撕裂,种族主义愈加成为美国挥之不去的痛。可以预见,抗疫、就业、移民和种族平等等国内议题将耗费拜登政府相当一部分注意力。
其次,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加剧了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风行。从《巴黎气候协定》《伊核协议》《中导条约》,到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朗普“退群”成瘾,使得既有国际机制遭到破坏,同盟关系严重受损,权力政治大行其道,国际关系重返以邻为壑的丛林时代。尽管拜登上台伊始就签署行政命令,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但信任的修复绝非一日之功。
最后,特朗普将中美战略竞争推向了新冷战的边缘。特朗普上台之前,中美关系表现为经济上竞合,政治与战略上竞争。特朗普任内大兴对华贸易战、科技战,与之同时,制裁大棒挥舞不断,对台军售有增无减,导致中美关系降到历史最低点。与以往相比,中美在台湾、南海等传统议题上的对抗毫无改善,在技术交流、人员往来等领域出现脱钩趋势,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有所松动,这些都是两国领导人不得不面临的严峻现实。

总体来说,特朗普走了,但“特朗普主义”犹在,这些“政治遗产”将继续对今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中美关系产生影响。比如,最近有消息称,英国首相约翰逊准备在G7集团的基础上邀请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构建一个由所谓民主国家组成的D-10反华联盟。
在此形势下,中国的国际交往面临挑战,但同时也有不少破局机会。首先,西方各国利益繁复、分歧不少,即便是在遏制中国这一议题上,同样各怀鬼胎。此外,中国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好联合国、G20、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平台,在气候变化、绿色经济、数字经济、防止核扩散等中西方利益聚合点上,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用低政治领域的合作为高政治领域的竞争和对抗降温祛火。
白宫易主并不意味着“特朗普主义”的终结,只有各国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抓住契机加强合作,才能化对抗为竞争、以合作引导竞争,推动中美关系和世界政治彻底走出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