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端智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2019-9-24 青野华本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并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执行。提出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的高端智库,并提出八个标准。
中国智库建设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跟不上、不适应。为此,《意见》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是一种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中国智库建设的目标是: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首批入选的机构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共10家。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编译局、新华社、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
第二类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的专业性智库,共12家。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
第三类是依托大型国有企业,只有1家,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第四类是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共2家,分别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名单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2005年,为了适应日趋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顺应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深度融合的历史趋势,回应金融日趋工程化、全球化的新挑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起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这是中国国内社会科学界第一个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界的国家级实验室。其后,中国社科院又陆续设立了十余家以政策研究为导向的智库型研究机构,主要包括:“财富管理研究中心”(2005)、“支付清算研究中心”(2005)、“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2005)、“中国金融政策研究中心”(2009)、“产业金融研究基地”(2010)、“融资租赁研究基地”(2010)、“中小银行研究基地”(201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监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2010)、“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2011)、“投融资研究中心”(2011)等。2015年6月,中国社科院院务会批准上述11家新型智库型研究机构整合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15年11月10日,实验室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确定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之一。

主要研究领域
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如下五个方向:
货币金融政策
主要涵盖:宏观金融研究;系统性与区域性金融风险评估与预警;货币金融政策评估及政策建议;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研究;国外货币政策动态跟踪分析;中国支付清算系统跟踪分析和评估等。
金融改革与发展
主要涵盖:中国资本市场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投融资理论与实践;政策性金融理论、方法和组织体系研究;中国金融改革评估;全球金融发展与改革动态跟踪分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政策;中国地方金融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等。
金融创新与监管
主要涵盖:中国金融产品发展和风险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及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财产品评价、设计和技术培训;金融监管的全球进展与国际经验;中国金融法律和监管环境跟踪评估及改革建议。
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
主要涵盖: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世界主要国家资产负债表比较研究;中国城市和地区金融生态评价。
全球治理与政策协调
主要涵盖: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全球资本流动与汇率动态;全球大宗产品市场研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议题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研究。
在上述各领域,实验室均已有丰硕成果,其中,《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报告》(年报)、《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年报)、《财富管理论坛》(月报)、《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年报)、《产业金融评论》(季报)、《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年报)、《中国金融监管报告》(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报告》(年报)等定期报告,在监管当局和业界已产生较大影响。

研究支撑条件
实验室建有金融大数据平台。此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中国社科院的文献数据(主要是指“皮书”、期刊论文、时评资讯等文本和多媒体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基础数据(主要指国家、社会的公开数据)和定制化数据(主要指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研究、收集、生产及共享的数据)等,并通过互联网爬虫进一步抓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的最新的数据,同时通过数据抽取技术整合商业数据库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清洗、分类、融合,实现国际、国内金融领域数据的全面覆盖,支持海量金融数据的查询、共享、综合利用和深度分析。

成果转化载体
按传播方式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渠道主要有如下四种。
专门渠道
充分利用中国社科院《要报》平台、国家智库的专送渠道,以及其他特殊渠道,向中央传送不宜公开的研究成果。
人际渠道
选择金融和经济政策制定部门的中高层领导、金融和经济业界领袖、金融和经济理论界知名专家教授和国外有关重要人物,以发送电子邮件、定期寄送研究报告等方式,传播实验室各类成果。
组织渠道
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大型公开会议(论坛)、各种特定目的会议、成果发布会、沙龙、讲座、读书会等,传播研究成果。
大众渠道
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与重要媒体密切合作,建立广泛、快捷、互动、全球化的一站式大众传播网络和媒体超市,同时,重视利用工作论文、政策分析、专著等传统渠道,向国内外传播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