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智库专家共商如何实现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19-12-16 青野华本

“2019年上海国际智库高峰论坛”5日在上海举行,国际知名智库专家围绕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出谋划策。
本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中国区副总裁许季刚说,改革开放40年来,长三角区域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创新力和对外吸引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的价值和影响力直接拉动了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联动发展。
“长三角的一体化并不是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众望所归的制度创新。”许季刚表示,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上的推陈出新,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治理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即如何能够进一步优化本地区资源要素,特别是提升技术的流动性,通过合理配置让科技与产业之间发生有效互动,最终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超级产业集群战略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许季刚称,超级产业集群可以表现为科研与产业资源所组成的跨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可以表现为多个同时具有科研产业资源所组成的集群联合体。他建议长三角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分三步走,即建标杆、塑共识;补要素、建架构;创龙头、树品牌,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
毕马威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刘明认为,长三角区域历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从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挂牌,到2017年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浙江自贸试验区,再到2019年8月江苏自贸区成立,自贸区的内核外延在此得到了深化与拓展。
刘明提出,长三角区域的自贸区已经跨过“成立”“深化”两个里程碑,下一步的关键将在于“联动”,依靠沪浙苏三地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机制探索方面的先天优势,主动突破限制区域协同发展的瓶颈,以自贸区的联动发展推动高端要素的跨区流动,放大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更高质量发展。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朱晖说,新的长三角国家发展战略以“一体化”“高质量”和“深度开放”为关键词,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一年多来,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但应正视,要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依然面临体制机制、产业规划、人才流动这三大关键挑战,这些领域还有很多工作可以进一步突破和探索。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张帆指出,纵观全球城市群演进历程,产业发展才是区域协同的第一驱动力。长三角地区当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以及供需错配,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的“再平衡”将成为捕捉区域发展红利、占据突破性先机的关键。
“2019年上海国际智库高峰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毕马威中国合作,联合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成员单位共同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世界银行、波士顿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等国际知名智库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机构负责人、企业代表、部分国家驻沪总领事馆官员、科研院所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成立 致力打造区域性一流智库
中国银行12日宣布成立香港金融研究院,致力打造区域性一流智库,为中国银行决策和国家政策建言献策。
中国银行副行长吴富林出席揭牌仪式时表示,中国银行(香港)(下称中银香港)是中国银行全球化运营的“桥头堡”,香港金融研究院的设立是母行坚持高点定位、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银香港现有研究力量的整体优势,立足香港、面向东南亚市场、放眼全球,做深做透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粤港澳大湾区等领域研究的战略举措。
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高迎欣在现场说,香港金融研究院是中国银行目前在境外设立的首家研究院,未来,研究院将加强与中国银行全球研究资源的共享及联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香港政商学界逾100名嘉宾出席了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揭牌仪式。

经济日报:加快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目前,在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交流中,选才用才的视野亟待开阔,加快政智人才的交流对缓解智库人才短缺、优化政智人才结构、构建良好人才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政智人才互动交流具有多方利好。一是具备条件的体制内官员到智库交流,将有效增强智库产品与决策实践的黏度,提高咨政文本的实操性与落地性。二是通过交流搭建知识与权力的桥梁,从而实现从建议者到决策者的身份转换,变“出招、解惑和指路”为“决策、宣传和执行”,将有效发挥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先导性作用,切实增强党政机关决策的科学性战略性长远性,有利于将思想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三是不同的平台决定相应的角色定位、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身份转换将有效转变对经验惯例的过分依赖,赋予传统方法以新的思考,有助于更新工作理念、推动工作创新。
当前,政智人才交流面临身份转换的体制障碍,挂职制度缺乏科学设计,角色转换互致水土不服等三大瓶颈,政智人才加快交流亟需三大突破。
首先,加大双向交流任职力度。探索打破行政与事业之间的身份鸿沟,完善公职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支持党政部门通过特聘、兼职、公开招聘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拔、引进、培养优秀智库人才,适当吸纳社会智库人才到党政部门任职,打通智库人才进党政机关的渠道。提拔优秀党政官员到智库担任管理者、访问学者、荣誉研究员等职务。探索良性交流机制,优秀智库人员到党政机关单位交流后,对于表现优异、实绩突出的人才可提拔到智库发挥作用。

其次,完善双向挂职锻炼制度。参照日本“派出研究员”制度,党政机关、大学、企业、研究所向智库机构派出研究员,工作2至3年,工资由原单位发,到期回原单位工作。出台挂职锻炼实施办法和具体细则,对挂职锻炼的选拔标准、工作目标、人员分类、管理措施、期限名额等予以明确规定。进一步厘清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挂职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逐步总结政智人才挂职锻炼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操作层面的有效经验,适时推出相关政策法规,约束挂职干部规范履职,实现挂职锻炼成效的最大化。适当放宽党政干部担任智库顾问、理事的限制,赋予柔性挂职必要空间,鼓励党政干部参加智库课题研究、智库成果评审与修订。
再次,建立双向人才评价机制。对于交流人员,要制定严格的考核聘任与评价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晋升、转岗、续聘或者解聘。在挂职人员的管理上,应变“单项考核”为“多维评价”,建立挂职人员以接收单位考核为主,派出单位联系管理机制,派驻双方单位定期交换意见,政府和智库机构互认评价结果。在挂职人员的使用上,应坚持挂职锻炼与交流任职相结合,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本人愿意的,可由组织决定交流任职;对表现优秀的业务型干部及时列入后备干部库,以政智人员的良性互动,实现党政部门与智库机构之间智力、人才资源的有机融合,营造活力迸发、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