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旅游 Case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日期: 2018-11-03
浏览次数: 34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2018-11-3 青野星汉

 

假设你是搭乘飞机从高空上降临到伊斯法罕,那一定是你的损失,因为无论如何你也不会感受得到,古波斯与波斯本土的差异。也不会感受到,奔驰在谷地与沙漠之间的巨大落差,是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我们抵达的时候,时值7月流火,我们无法在这个国家租到一辆车来自驾,所以只能租上一辆私家车和司机一路开往伊斯法罕。初到伊斯法罕,这座伊朗第二大的城市,主干道上树木林立,车辆熙熙攘攘却也井然有序。


车子开至南部的城郊,我们才意识到属于德黑兰特有的混乱和喧闹逐渐在淡化,满街遍布的银行、金店、换币店、水烟店、饮食店等,一个个被我们甩在了身后,有一点逃离德黑兰的意境。德黑兰的一切,变成一抹带着似圆顶清真寺尖角的云,飘在了西面。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在开往伊斯法罕的数百公里路上,充满了空旷、无尽、荒芜。路边没有商店,也没有了嘈杂的人群,一路上除了偶尔看到一片石油钻井以外,只能望见干涸的戈壁。当我们的司机扭出他的收音机里的那些波斯音乐的时候,我才逐渐意识到,我正在前往一片极为古老的土地。这片土地向历史的长河伸展着,带着空茫无际,仿佛我是这空茫的一部分。带着属于外国旅人的盲目自大来到曾经属于波斯古国的土地,对着这片土地上几千年的历史完全不着要领。我开始责问自己,你对波斯历史了解多少呢?你能说得上也就是斯巴达和薛西斯,那么之后的诸多个朝代呢?阿黑美尼德王朝、赛琉古王朝、安息国、萨珊王朝等他们谁比罗马和拜占庭更为强大?而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古波斯这片土地开始信仰伊斯兰呢?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带着这些似解非解的疑问,我们的司机稍作休息,停下了车。我走出车外,四周的风景并不是缺少色彩。路边有悲伤的石头和无人认领的垃圾,躺在马路上的属于汽车的某个残骸像个被抛弃的婴儿尸体;远处有牧羊人的背影,戈壁植被倔强的生长,仿佛像枯萎了波斯文明。不远方有崎岖的山脉,山脊赤裸而陡峭,无法让人欢快。被我踩断了的枯枝,伴随着“咔咔”的声音发出属于大地的气味,这里就像一片历史空荡荡的候客厅。我等在这里,等时间为我去开启在伊斯法罕存在过的古波斯。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抵达伊斯法罕时,窗外陆续出现典型的伊朗建筑——泥土房子,这是一种用泥土和麦秆混合之后,抹上墙体风干而成的建筑。这原始而古老的建筑,一瞬间给我一种奇异的感觉。我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孔雀帝国、居鲁士大帝、色诺芬、希罗多德、拜火教、查拉图斯特拉、哈菲茨、鲁米等古波斯遗留给外界的名词。此时此刻,行人越来越多,路边再现各种商店,由谈话声叫卖声汽车鸣笛声等组合的交响曲进入了高音部,交通越来越拥挤。空气中,传来尖锐而冗长的穆斯林叫拜声,这是伊斯兰的礼拜前的宣礼声,这身音响彻全城,震耳欲聋,延绵不绝萦绕在人的耳边。一瞬间,我感觉到我的全身毛孔张开了,精神振奋,我感觉自己被这难以形容的叫拜声,一时震撼到了,但又无法言喻这种盲目的震撼。我仰头望过去,远处的某个清真寺的塔尖带着璀璨刺目的蓝色在夕阳的光辉下,孤傲地指向天空。这片风景,正是伊斯法罕的前奏。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漫游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


始建于17世纪的萨法维王朝,曾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广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旅。广场的四周建筑也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西面是阿里卡普宫、南面是伊玛目清真寺,东面是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北面是巴扎。游客可以搭乘马车环广场一周,体验当年波斯君王视察臣民的感觉。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落入蓝色清真寺的尖顶的时候,宣礼的叫拜声并再度的响切全城,这一切就如何一百年前,五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的情景一般无二,只要晨曦初露,叫拜声就必然响起。我一边吃着典型的伊朗人早餐——红茶、奶酪、煮鸡蛋、烤饼面包和各种果酱,一边翻阅着一本有关于波斯城市地名来源的书。原来,“伊斯法罕”在古波斯语的发音是“斯帕罕”,其直译的意思是“军队”。在古代,这里曾是军队与商旅的集结的地方,由此而得名。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伊斯法罕地处伊朗的中部,位于举世闻名的扎格罗斯山脉和库赫鲁山脉的,是伊朗南北来往的必经之路,交通地位显著。同时,它是伊朗的第三大城市,属伊斯法罕省的省会。作为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建于公元前4、5世纪的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后来多次成为历史上王朝首都。作为沙漠谷地城市的伊斯法罕,它的风景相对优美。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它曾拥有过一千多座宫殿,来往于此的欧洲各国君王、达官显贵显然是络绎不绝;交通上的便利,让这里成为东西方商贸,乃至丝绸之路的集中地。历史上,著名的“波斯商人”在这里建造过无数丝绸之路客栈,因此,又被称为“丝路之都”。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的伊斯法罕,街道两旁商铺遍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的伊斯法罕在历史的车轮中富甲一方。难怪,16世纪法国诗人雷尼尔来到伊斯法罕,曾给予它“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誉。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回味着它的历史,我们开始走入伊斯法罕市中心,来到了伊斯法罕人为之骄傲的伊玛目广场(imam square)。1979年,伊玛目广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慕名而来的旅客并开始密集的散落在广场上。和大多数广场相似,伊玛目的广场呈长方形,和波斯建筑相似;它的设计以平行对等作为首要,长度为560米,宽度为165米,是仅次于中国的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整个广场在合适的比例下,显得异常的庄严与壮观,仿佛象征着波斯民族辉煌昔日的璀璨文明。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它由萨法维王朝国王阿拔斯一世(Abbas I),于1598年开始修建,最初只是一座皇家用途的广场,主要用于阅兵、庆典、观赏马球、行刑等。如今这座广场,新建了大型喷泉水池和绿地,成了伊斯法罕市民休憩的好场所,夜晚的时候,伊斯法罕的当地居民,聚集在此或喝茶或聊天或野餐,人民热爱在广场上乘凉与打发闲暇时间。广场的周围,坐落排列着宏伟精美的古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这些古代建筑群,有伊玛目清真寺(Imam Mosque)又称国王清真寺、伊斯法罕大巴扎、谢赫·鲁特福拉清真寺、阿里普卡宫殿(Ali Qapu Palace)、星期五清真寺等。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广场的四周都是回廊,回廊内遍布排列着有各式各样的店铺,香料店、地毯店、水烟店、手工艺店铺等,它们像士兵一样,无比整齐的排列在建筑的边缘。和这些店铺相连接的,是属于伊斯法罕的大巴扎(The Great Bazar),巴扎是集市的意思。这个巴扎的设计是沿着广场的一侧,假设跟着线路走上一圈,你可以看到尚存的古代皇家集市的各色店铺,古波斯传统的手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走在其中,你会听到丁丁当当打铁的声音,你以为历史辗转,你回到那个你想象中的古波斯朝代。循声而去,那是一家传说延续了千年的铺子,上了年纪的手工艺匠人穿着当代的服饰,用着现代繁复的工具,将一张铁皮或者是铜皮反复敲打,一幅幅图案精美的古波斯手工艺品出现在眼前。铁器、铜器、漆器、瓷器等都在这里诞生,他们有的是现场制作,有的来自于伊朗的其他城市,从早到晚,喧闹声永不止息,精力无限。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我在广场的茶馆中,学着伊朗人,席地而坐在古波斯精美的地毯上,看着眼前的精美的古建筑,这生气腾腾的广场和喧闹迷人的大集市,一切景象似乎和历史上的昨天相差无几。阿巴斯的历史已经作古远去,十几个世纪的灼热岁月,没有将伊斯法罕繁华时期的艺术成就洗涤褪色,它依然在此熠熠生辉,仿佛从未间断。千千万万的旅者,慕名而来,激动的被伊斯法罕的独特和神秘倾倒。英国著名旅行家罗伯特·拜伦,在他的《穿行内陆亚洲》一书中提到伊斯法罕表示:它偷走了我的心。


步行在商铺街,随处可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是巴扎里的手工匠人在制作手工艺品,商品琳琅满目,很容易挑花眼哦!中午清真寺休息,我们穿过巴扎在一家街边小店吃完午饭前往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初进入,很多都在修复中,破败的迹象随处可见,甚至都看不到华丽的穹顶,直到从东面的门步入清真寺内部广场,才发现这个建筑群的庞大。这里体现了800多年宗教建筑的演变,兼具塞尔柱克、蒙古和萨法维时代的特点。几何造型的马赛克图案,棱角分明的装饰线条,泥砖构成的石柱和穹顶组成了伊朗最具历史内涵的清真寺。


下午五点多再次来到伊玛目广场,厚厚的云层透过一束阳光打在西侧的建筑上,不时有绕广场的马车经过,也有很多当地人家在草坪席地而坐,比中午来时更加的热闹。穿过巴扎去尝了LP上推荐的布丁,再次确认伊朗人好喜欢甜食。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伊斯法罕,独特的清真寺建筑群


该如何去对你描述一座无与伦比的清真寺?又该如何去对你解释,在清真寺硕大空无一物的穹顶下,对这一片空旷的建筑内部发出的惊叹?似乎词汇在这样一片,将力学原理诠释到极致的如同真空的景象中,失去了力量。这样一种将自然发挥到顶点的建筑;这样一种将物理力学体现到完美的建筑;这样一种朴素又无比反复的建筑;应该用哪一个词汇来形容它呢?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我在这样的诘问中,不知不觉的走到伊斯法罕最大的清真寺门口——伊玛目清真寺(Imam Mosque);它又名国王清真寺(Shah Mosque),1979年著名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它被重新命名改成今天的伊玛目清真寺。这的确是一座人类文化的结晶,非常令人惊叹,作为是波斯建筑的典范和世界最美的清真寺之一,它早已被录入世界遗产。站在清真寺的门口,两侧的叫拜塔高高地耸立,指向天空,像两只富有力量和权力的铁拳,让人一瞬间就被其宏伟的气质给征服。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它始建于1612年,直到1638年竣工,建筑外墙大量地运用了七色马赛克蓝色瓷砖,镶嵌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其高高的穹顶在阿拔斯一世统治的最后一年才得以完工。清真寺的正门为传统的伊斯兰建筑的壁竞式,蜂窝状门廊巧妙的拱顶。大门是镀银的,正门高达30米,门上写有许多古波斯诗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用美丽的波斯文纳斯塔利克体书写的。门的外墙上用七彩蓝瓷砖镶嵌出精美的阿拉伯图案和各种几何图形。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读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在建筑该清真寺的初期,为了满足阿巴斯大帝对伊玛目广场长方形的布局构造,而又不和清真寺的礼拜大殿朝向问题相冲突。伊玛目清真寺的建筑师们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最后得出的解决方案是清真寺大门和两旁的宣礼塔朝向正北,清真寺的正殿和另外两座宣礼塔朝向西南伊斯兰圣地麦加,于是,大门与正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45°角,世界上仅此一座清真寺是如此特别的格局。繁复而悦目的蓝色穹顶带出华丽之气,精致的七彩蓝色瓷片呈放射状排列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圆顶,看似简洁的线条,呈完美的弧度伸展在建筑的顶端。一种富丽堂皇、飘然欲飞的气质在蓝色穹顶上徜徉。中心位置上排列的几块黑石, 正是建筑师设计的巧妙之处,半圆的设计就像天然的喇叭, 声音从这里传出去,可以驰骋千里。


总而言之,和所有的阿拉伯艺术一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表现人性,换一种说法则是,人的形象是不可以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中的。这似乎和文学、历史、人类情感毫无关系,因为除去雕刻出来的装饰,和无比反复的几何图像,这里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古老的壁画对你诉说上帝的各种故事,也没有庞然的大佛雕像或坐或卧倒的各种姿态。存在在这里的只有实实在在的由石头、土壤、颜料等物质建筑的穹顶、拱门、柱子和墙壁。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我从一座清真寺走向另外一座清真寺,带着自己对伊斯兰教的一知半解。来到了位于伊玛目广场东侧的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Sheikh Lotfolah Mosque)。这是一座,原先仅限皇室家眷专用的祷告场所,外观依旧是典型的波斯伊万式风格,即三面墙,另外一面完全开放。设计在这个清真寺毫无特殊而言,简简单单倒是显得像个特别的存在,它既无宣礼塔,也没有方形的庭院。但它的内部却极尽奢华,不同于传统的清真寺以蓝色基调,这座清真寺是柠檬黄色,建筑用料和装潢艺术皆属上乘。最妙的是内部瓷砖从墙角到上方的穹顶,由蓝色逐渐过度成金黄色连同粉红色的窗格;透出的光线使得室内像是被施于了魔法般,会随着一天内日照的时间,光线的折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瑰丽色彩,牵引着人的视线,让人迷惑是否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还没有走出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的华丽,两个披着黑色长袍的女人,在我眼前飘过,消失在拐角处,瞬间我回到了现实。广场的对面是阿里卡普宫,位于伊玛目广场西侧,是阿巴斯大帝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也是阿巴斯大帝接见、招待外国使节的地方。我登上了宫殿,总共有六层;二楼的庭台非常开阔,高如桅杆的柱子支撑着屋顶,高台后方是拥挤的楼房和狭小的台阶;庭台上,曾经是阅兵、观看马球的场所;我站在此处,想到我每走过的一处,都有可能会是阿巴斯大帝曾经走过、坐过、躺过之处。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说到阿里卡普宫内部,同样又是繁复到无以复加的精美装饰,唯一不同的是,它的风格是镂空,带着点神秘主义,象征着无限无穷。除去花朵的几何图案,还有色彩华丽的鸟画在天花板上,有些墙上依稀可见画满了人的形象,可惜已经千疮百孔。如今,因为宗教问题(伊斯兰教禁止画人和眼睛,因认为此举有亵渎真神之意。),不是被刮掉了眼睛和面孔,就是失去了头颅。拱窗支撑起来的天台,仿佛凌空而飘的魔毯,无数疑似长颈花瓶、古琴长箫的浮雕壁画,体现了阿巴斯这一代盛世君王奇异不俗的审美情趣。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我走进了广场南部的最后一座清真寺,这是一座大小仅次于伊玛目清真寺的星期五清真寺。我带着被华丽繁冗的色彩弄得有些疲倦的双眼,缓慢的在星期五清真寺的拱门之下迈开步子,打算做最后的告别。可是,我惊讶的发现,这里才是我最为喜爱的地方,每一处都散发着古朴原始之美,狂野粗糙的砖石,递增或递减的做着几何线条交织游戏,带着一种调皮的生动,将我的倦意一扫而去。一瞬间,这里变成了一片净土,没有蓝色主调,没有七彩的瓷砖,更没有瑰丽的花朵枝叶重叠反复。只有石砖,在奇数偶数中反复堆砌,一根根的石柱宛若士兵一般,有规律的散落有致,密密麻麻的像一片森林;头顶则是石砖制成的天幕,跟着石砖的纹路细细的看过去,极简主义在这里化作完美,井然有序的线条,编织成一抹无视物理力学的美景。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更为美妙的是,这一切是如此沉默,寂静在此似乎成为一种语言,我伸出手指拂过这些石砖砌成的立柱,仔细端详,一千年前形成了凹槽,带着一种永恒的痕迹依然存留在此。我默默的走过一根又一根石柱,朝着清真寺内部庭院走去;只见鸽子们从天空飞入,又在光线和阴影中飞进飞出,它们一定想在这片古老中捕捉点什么。此时,我的脑海中跳出古波斯诗人哈菲茨的一首诗:当我今天/穿过这世界的集市/我不想这么快就跨过/神手掌上这一条美丽的掌纹……



世界文化之旅•探寻伊斯兰世界


伊斯法罕简介:


伊斯法罕,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省省会。人口92.7万(1982年),居民中波斯人占总人口87.3%,突厥人占6.2%,卢里人占3%,库尔德人占0.8,此外还居住着少数巴赫蒂亚里人和亚美尼亚人。伊朗第三大城,位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中、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4、5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多次成为王朝首都。为南北来往所必经之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


“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斯帕罕”,意思是“军队”,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


公元11、12世纪塞尔柱帝国时,该城曾为首都。萨法维帝国时期(1501-1736年),该城处于全盛时期,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伊朗有谚语说“伊斯法罕半天下”,反映了该市当时的繁荣景象和深远影响。


历史上,伊斯法罕就与中国有着密切往来,并于1989年5月,与我国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