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之南·浩瀚洞庭
2017-11-01 青野星汉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 );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一,名称由来
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二,位置境域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包括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洞庭湖南近湘阴县、益阳市,北抵华容县、安乡县、南县,东滨岳阳市、汨罗市,西至澧县。在北纬27°39′~29°51′;东经111°19′~113°34′之间。
洞庭湖大致可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另有资料指为四部分,还有一部分为大通湖)。
东洞庭湖
东洞庭湖位于华容县墨山铺、注滋口,汨罗市磊山,益阳市大通湖农场之间。滨湖的有岳阳市区(岳阳楼区、君山区)、华容县、钱粮湖农场、君山农场、建新农场、岳阳县,湖泊面积1327.8平方公里,(包括漉湖与湘江洪道)。1988年,东洞庭湖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洞庭湖-岳阳楼风景名胜区”。
南洞庭湖
南洞庭湖跨岳阳市境与益阳市之间,指赤山与磊石山以南诸湖泊,岳阳市境滨湖的有湘阴县、屈原管理区,湖泊面积920平方公里,界于东、西洞庭湖之间,主要有东南湖、万子湖和横岭湖。横岭湖位于湖南湘阴县北部,由大大小小24个常年性湖泊和3大片季节性洲土组成。
西洞庭湖
西洞庭湖,在益阳市、常德市境,指赤山湖以西诸湖泊,到20世纪仅存七里湖和目平湖(有资料显示还有半边湖、大连湖),湖泊面积443.9平方公里。 有澧水流经西北,沅水流经西南,松滋河、虎渡河及藕池河西支诸水自北注入,现有通外江湖的河湖面积约520平方公里,环湖的汉寿县、安乡县、鼎城区、澧县、津市市、桃源县、临澧县、武陵区的平原区称为西洞庭湖区,有吴淞高程51米以下的平原河湖面积6285平方公里。西洞庭湖早期系赤沙湖的一部分。经历代治理,西洞庭湖区的天然湖泊面积已缩减至520平方公里,能与东、南洞庭湖通流的湖泊,仅剩余目平湖、七里湖。
目平湖 ,东临赤山,南抵汉寿、沅江山丘,北联澧水尾闾和松虎洪道尾闾,西达西湖大堤。总面积350平方公里。目平湖因相传范蠡曾隐居赤山,曾称蠡湖。后人以其湖面广阔,"举目无际",改名目平湖,是西洞庭湖残存的最大湖泊,调蓄容积约21亿立方米。[12] 总面积350平方公里,调蓄容积21亿立方米。松滋、虎渡河分泄江水泥沙含量大,北部淤积严重。1949~1988年,目平湖已平均淤高2米以上,32~33米高程的淤洲已达9万亩左右。当水位下降至31米时,沅澧水已不能通流,行人可从西湖垸涉湖上赤山。
珊泊湖,南靠省道1804线,西连澧水,距安乡县城8公里,是属半封闭型调蓄湖泊。面积约1700公顷,现有水面22300亩,是湖南省第二大湖泊。湖面水域宽阔,碧波万顷,水质清新,风景秀丽,且水位稳定,光照充足,水质硬度、碱度适宜,底层有机物质丰富,有利于氧化还原和物质循环,有利于水中资源生长,宜养、宜捕,为我国人工养殖高产天然湖泊之一。盛产青、草、鳊、鲫、鲢、鲤、鳜等优质鱼类和鳖、龟、鳝、珍珠等特种水产,可年产鲜鱼2000吨,鱼苗80吨,珍珠1.2吨。
津市西湖,位于津市市区以南约25公里处,原是西洞庭湖的一部分,因筑堤分割而形成,包括彼此相连的毛里湖、西湖、杨坝当、哑河等,水面面积约40平方公里,5.71万亩,其中毛里湖33000亩,西湖17000亩,杨坝当3000亩,哑河4000亩,平均水深3.12米,湖岸长约220公里,是省内第二大内陆淡水养殖湖泊。该湖山水相连,风光秀丽,湖面大,附近无污染,水质清洁,深度适中,水位较稳定,水草及饵料资源丰富,属半封闭型水体,有一定的微流水,自然产鱼力强,为典型的营养型湖泊,素有"黄金水面"之美誉。湖内现有上乘鱼类品种75种,以鲢、鳙、青、草、鲤、鳊鱼为主,尤其是国内外市场紧俏的名贵水产如水鱼、鳜鱼、乌鳢、银鱼资源甚为丰富,年产鲜鱼600余吨。[12]
七里湖,位于津市小渡口以下至石龟山,南抵嘉山,北临松澧大垸。总面积94平方公里。七里湖承纳澧水及松滋河西支来水,泥沙含量较大,湖床淤积十分迅速。1952年实测,湖底平均高程27.2米;1983年实测,平均淤高4.5米,最大淤高7.5米。调蓄容积由10亿立方米减至不足3亿立方米。为改善七里湖泄洪状况,澧县、津市曾数次疏治,但仍难挽救七里湖的渐次消亡。
大通湖
大通湖在湖南省南县的青树嘴镇东,接沅江市界,亦洞庭之一隅也。是组成洞庭湖的四个较大的湖泊之一,其面积12.4万亩,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
三,水文特征
洞庭湖自古为五湖之首,是中国水量最大的通江湖泊,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至1949年,减至4350平方公里;至1983年,据湖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量算测绘的 《洞庭湖高程、面积、容积曲线图》计算,已减至2691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3] );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 )。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面积多于鄱阳湖近400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1998年洪水期间,以城陵矶(莲花塘)实际水位35米,洞庭湖容积则多达228.77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230亿立方米。河道容积50亿立方米;年均入湖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在岳阳水位(黄海基面)33.50米时,湖泊容积167亿立方米,湖体水域面积2691平方公里,洪道面积1300平方公里,总计3991平方公里。)。它的具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无论是调蓄面积还是调蓄水量,仍然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是国内第一大淡水湖。1978年后,有人称它为国内第二大淡水湖,值得商榷。
上游水系
湘江,为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的“四水”之一,发源于广西省临桂县海洋坪龙门界。由长沙市望城县乔口入境内湘阴县沙田乡观音阁,经铁角嘴、窑头山、躲风亭、樟树港、弯河至濠河口,在濠河口分东、西两支。东支绕城西垸东面,经老闸口、三汉河、城关镇、黄猫滩、老鼠夹至芦林潭;西支绕城西垸西面,经东港、刘家坝、新泉寺、魏家湾至临资口与资水汇合,再经沅潭、杨雀潭、万家台、蛇口子至芦林潭,与东支汇合,至增挡进入岳阳县境,入洞庭湖。流经境内长108.8公里,其中濠河口以上干流16.6公里,东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芦林潭以下干流34.5公里。
沅江,又称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中国贵州省、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干流全长1033公里(一说1133公里 、1022公里 ),流域面积8.916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落差1462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170立方米每秒。流域则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属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
澧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两省边境,地理位置在北纬29°30′~30°12′,东经109°30′~112°之间。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径流模数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涨落迅速而闻名。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三源于桑植县打谷泉与桥子湾的小茅岩汇合后东流。沿途接纳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县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15736平方公里。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径流总量(三江口站)131.2亿立方米。
资水,湖南“四水”之一。湘阴县境有干流和东支(旧谓“茈水”,1952年整理水道后称“东支”)。于流自益阳市入湘阴县毛角口,沿南湖、洞庭区西面,经泉水村、黄口潭、赛头口、易婆塘至杨柳潭注入南洞庭湖;东支自毛角口向东,沿新泉区西面,经焦潭湾、西林港、南湖洲、关公潭、白马寺、和平闸至临资口注入湘江。湘阴段长57.4公里,其中干流21.4公里,东支36公里。
汨罗江,是洞庭湖水系中仅次于湘、资、沅、澧的第五大水系。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修水县境),流经修水县、平江县、汨罗市,于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流域总面积554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汨罗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属洞庭湖湖汊,后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围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汨罗江尾闾已围挽大小堤垸33处。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库436座。1958年冬,对尾闾地区的河道进行整治,过去迂回曲折的汨罗江尾闾得以流畅。
新墙河,属洞庭湖水系,古称“微水”,后以南岸下游新墙镇得名。源出平江县板江乡宝贝岭,至筻口与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的游港汇合,流经岳阳县新墙、荣家湾至君港入洞庭湖。主河道东西长62公里,流域南北宽53公里,流经平江、临湘、岳阳3县(市)50个乡镇、460个村。流域面积2370平方公里,干流长108公里,平均坡降0.718%:常年平均流量为每秒52.6立方米。三港嘴以下,河湖相连,夏涨冬落,变化较大。
四,地形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洞庭湖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体呈近似“U”字形。
山脉
龙山,岳阳市南湖南岸山脉,长约4公里,自东向西沿湖延伸,形似巨龙。山脊怪石嶙峋,山麓丘岗起伏,滨湖草地斑斓。
甑荜山,岳阳市南郊湖滨群山,主峰海拔110米,群峰耸翠,山上有八仙台等古迹,山麓黄沙湾一带素称“小北戴河”风光。
螺丝山南湖北港湾,形似螺壳,面积约1公顷。
艑山,太湖的船和艑山相似,故名艑山。在君山东北七八里处的洞庭湖中,全岛面积3.13公顷左右,海拔44米,好象孤影在雪浪银波里飘浮。《山海经》载:“艑山多篪竹。山上有塔叫哑女塔,传说有一位商人的女儿因遭神鬼之灾而成了哑巴,其父携女四处奔走,一日到此,忽然开口说话,因而建塔酬神。明隆庆《岳州府志》载,艑山“上有神人迹,下有龙窟,旧有洞庭神祠。”清光绪《巴陵县志》和民间传说还称:唐大历五年,杜甫“南征”而返,客死湘江,曾停柩此岛。旧时人们为了纪念杜甫,在山上建有洞庭庙,定期祭祀。惜庙已废毁,只有遗址可认。据地质考察,此山甚古,是在7000万年前燕山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当年洞庭湖区发生洞庭凹陷,而艑山四周断裂,故成为一座小小的残留山,突兀于浩瀚的洞庭湖中。它的地层及其形成,与君山一样。
鹿角山,在岳阳县鹿角镇,历代诗人吟咏甚众。清宣统《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载:鹿角山在县南六十里洞庭湖滨。上下船泊,望此为标识。岳忠武将台在鹿角山右,与湖西石承山遥对,宽平可容千人。忠武讨杨幺登此命将,今道观岭营垒、沟堑遗址犹存。
天井山,位于东洞庭湖西岸,地跨岳阳、华容2县。从西南向东北,由墨山、四照庵、天井山、云雾山、珠目山、狮子山、果子山等山峰组成,长达25公里,主峰四照庵海拔314.8米。明末,岳阳、华容2县在山巅曾各建一座武当庙。峰下有石井,人称龙眼井,又称天井,山以此得名;山腰并列两石洞,人称“仙人洞”。
禹山,位于华容县南,滨临洞庭湖。长2公里、宽1.22公里,主峰海拔157.4米。据清道光《洞庭湖志》载:“(禹山)相传禹治水至此,登其巅”。上有禹王庙,下有后功寺。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毁,砖木被其用以构筑工事。
墨山,位于华容、岳阳2县交界处。长1.4公里,宽0.5公里,平均海拔103米,主峰高195.7米。山石灰黑,故名墨山,又名玄石山。据清任鹗《行舟要览》载,此山曾是洞庭湖旧岸。《太平寰宇记》载:“玄石山,《楚词》云‘驰余车于玄石’,又云“步余马于洞庭,是也”。
桃花山,地跨湖南省华容县、湖北省石首县。相传山中多桃花,春来桃花成霞。以此得名。其山西起桃花山乡臣子山,东北至塔市驿镇马鞍山,山中有人字尖、昂头山、望夫山、雷打岩、龙山岭、七女峰、桃岭尖,山势蜿蜒起伏,连绵34公里,主峰雷打岩海拔379.7米;东部排岭尖,海拔177米,距长江2公里,为“江防要塞”;西部“七女峰”,海拔218米,长约2公里、宽1公里,在抗日战争中曾重创日军,名载史册。山峦总面积38.6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1.8%,植被覆盖率92%,有野生珍稀动物190余种;山水相依,古树林立,景观秀险雄奇,号称“长江岸上一璞玉”。1996年,被华容县定为县级森林公园。
岛屿
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距岳阳城15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君山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这里有中国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云图”、新石器遗址,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见证——斑竹、二妃墓、柳毅井,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宋代农民起义的飞来钟、杨幺寨等。自唐代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墨客骚人都曾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更使君山名声大噪。斑竹就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就产自这里。洞庭湖中最大岛屿,道书列为第十一福地。面积0.96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古迹众多。
青山岛,又名青潭,位于湖南省北部,是南洞庭湖中的一座自然孤岛,距湘阴县城北20公里,属于湘阴县管辖。全岛陆地面积11.2平方公里,内湖6000亩,似一只巨大的龙虾,呈南北丘陵带状布局。南北长约10000m,东西宽约1000m,平均海拔38m,最高处为50m。南为横岭湖,北为上荷叶湖,东为梅子湖和湘江,东岸为屈原农场。位于世界三大鸟类迁徙飞行线的亚太飞行线上,四周有约五百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湖洲、杨柳、芦苇面积约六十万亩,由于洞庭湖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湿地环境。大量北方鸟群迁至洞庭湖越冬,冬春之交成千上万的候鸟在这里繁衍栖息,冬季候鸟迁徙高峰期,鸟类总量可达二十多万只。冬春时节,“鸟飞遮住半边天,鸟落占去半边湖”的场景十分壮观。青山岛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名胜古物颇多。青山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渔业文化遗址多处。“青山天下渔”,有关专家称,青山是我国南方淡水渔业文化的发祥之地,也是现代淡水渔业文化的繁荣之地。据唐《通典》、《刮地载志》、《元和郡图志》及清郭蒿焘编《湘阴县图志》等史料记载,舜帝二妃从帝南巡,后投湖殉帝而去,葬于青山。原建有黄陵二妃墓,唐时称湘灵庙,黄陵二妃墓自古为湘阴县第一胜迹,历代文人墨客如杜甫、李白、韩愈、张说、李贺、刘禹锡、苏东坡、夏元吉等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文。杨幺起义也曾驻扎于此。青山岛是全国仅存的三座渔村之一,也是湖南最后一座渔村。
香炉峰,君山姊妹岛,面积约相当于君山岛百分之一。建有香椿亭。
九龟列岛,南湖南部水域,一字排开9座小岛,酷似9只乌龟,与龙山形成“一龙赶九龟”奇观,是南湖风景区著名景观。
三江口,在城陵矶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有清浊分明的水际奇观“江会”,是古三国及太平天国时期主要战场之一。
五,湖区名胜
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 1988年8月,“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封山印,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传说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所留。柳毅井,是后人演绎唐人李朝威所写《柳毅传》的故事开凿的。君山上还有一个群山怀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绍兴元年钟相、杨么率农民起义军安营扎寨之处。当年不堪官府压迫的贫苦渔民,在此揭竿而起,设水寨,造战船,出没于八百里洞庭。君山上还留有军师洞、点将台、万人锅等古迹。君山西南岸还有轩辕台(铸鼎台),传说为黄帝铸鼎之处;君山南岸有射蛟台,临湖一突兀巨石,相传汉武帝在此射蛟,为民除害,又传为小后羿在此射蛟;酒香山传说盛产酒香藤,能酿长寿酒,汉代东方朔曾在此偷饮;朗吟亭则因吕洞宾在此吟诗而得名。钓鱼台,君山南岸,龙口西侧,一巨石平台突立湖边,并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梳妆台,君山仙螺峰,几块巨石耸立峰巅,相传君山青螺仙子在此梳妆。
擂鼓台,在城陵矶,相传为楚庄王擂鼓平叛之处。位于岳阳市云溪区永济乡擂鼓台村、长江中下游江畔有座小山,巍峨挺立、气势雄伟,名曰擂鼓台,源于东周列国时期(公元前606年),高35.2米,南北长95米,东南宽90米,为楚庄王平定叛贼斗越椒在此擂鼓督战而得名。该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其相关传奇故事至今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岳阳楼,矗立于岳阳市古西门城头,临洞庭,吞长江,气势雄伟,其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它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其中唯一保持着清代原构的史迹,因其建造年代之早、自然风光之秀、建筑工艺之巧、词章歌赋之佳而闻名,明李东阳《书岳阳楼图后》称:“江汉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它坐东朝西,构造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凝重,楼高19.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整座楼由四根直径46厘米的楠木金柱、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撑,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三层楼中,设置、装饰、图案风格各异,特显风姿。
楼的附近还有鲁肃墓、小乔墓、岳阳文庙及慈氏塔等胜迹。
六,社会经济
洞庭湖平原地区,约5万平方公里,它包括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松滋县、公安县、石首市江南部分,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临湘市、汩罗市、屈原管理区,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桃源县、澧县、安乡县、津市,益阳市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管理区,长沙市望城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长沙县和宁乡县的一部分,株洲市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湘潭市雨湖区、岳塘区。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洞庭湖区是湖南省可持续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板块之一,是湖南水利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将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城市腹地经济支撑试验区和国家大江大湖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区。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洞庭湖地区因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水、土、生物资源条件,成为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发祥地。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发现了炭化稻谷的遗址,经碳十四检测,这些稻谷遗存距今9000~8000年以前,比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还要早1000~2000年。根据孢粉分析,彭头山的水稻与现代水稻的生物学性状已十分接近,表明彭头山出土的水稻已属人工栽培水稻。1993年,在彭头山遗址不远的城头山古城墙遗址下部,又发现了一处距今约7000年,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稻作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城墙时发现城墙的外坡下叠压着早于城墙建筑时代约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巨大濠沟。在濠沟的淤泥中,出土了稻谷、大米、豆类、蔬菜、莲荷等的籽实数十种,还有猪、牛、鹿、象、鱼和螺等动物遗骸20余种。此外还发现手工编织的竹席、芦席的残片,以及距今约6500年的水稻田。这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古稻田实体。在古稻田的表层土壤中,经过检测分析,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稻谷和水稻植株的硅子体。在稻田周围还发现了水沟、水塘和圩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原始水利设施。以上表明,早在8000~7000年前已有先民们在洞庭湖这块沃壤上开始有固定聚落的农业定居生活,创建了以稻作农业为主体的人类早期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而洞庭湖区又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发源地。
正因为洞庭湖区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这里的水土养育了历史时期中华代代儿女。除土著人口外,洞庭湖区又是历代移民的流入地。先秦时代起,巴人东迁、糜人安居,都以湖区为目的地。楚人南迁,经营湖湘,这里成为粮仓。以后历朝历代,只要北方战乱,即伴生大量流民南移。永嘉之乱后,“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湖区成为侨立州郡最多的地区之一,在洞庭湖北部、西北部专门设立南义阳郡、南河东郡,今松滋县就是侨县。新设置的州县,虽说不是侨立州县,但也与安置流民有关,如湘阴县、药山郡、药山县、重华县、玉山县、湘滨县、罗州等。安史之乱后,北方民众逃亡,流向湖南又形成高潮,“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如大诗人杜甫即在这一时期流寓到湖区,最后病死在湘江的小船上。明代重视耕垦,移民大增,但性质有些变化,以经济性移民为主,难民开始减少。时有江西填湖广一说。清代康乾时期,湖区开始大量兴筑堤垸,湖区的人口急剧增加,除一部分外省籍外,湖区移民大多以本省籍为主,为湖区土著称之为“上乡人”,即湘水资水上游地区的意思。洞庭湖能成为历史时期各个朝代移民的重要目的地,表明这一地区具有丰裕的自然条件,人口承载量大,换言之,能解决大量人口膨胀的生计问题。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司马迁、班固均用“稻饭羹鱼”、“虽无千金之家,亦无饥馑之患”来描绘其社会经济生活。在洞庭湖区,河网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生资源极为丰富,成为农业文明时期最为理想的地区之一,稻饭羹鱼也成为鱼米之乡在不同时期的代名词。洞庭湖给予人类以慷慨和丰厚的回报,除养活这一地区的民众外,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输出地。到清乾隆年间,随着洞庭湖区围垦洲土的高潮出现,湖南省的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粮食产量逐步赶上并超过湖北省。在湖南,“止有本省之谷运出,从无别省之米运来”。新出现的民间谚语“湖南熟,天下足”传到皇帝那里,进而取代了“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省成为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成为著名的粮仓。湖南省的这一重要战略地位,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1998年统计资料,洞庭湖区粮食总产量724.25万吨,占湖南省25.71%;棉花14.31万吨,占74.34%;水产品59.34万吨,占50.81%;苎麻3.18万吨,占79.5%;油料48.34万吨,占40.03%。
同时,芦苇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七,湖区物产
洞庭湖自古为淡水鱼著名产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如今湖里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洞庭银鱼,历史上即颇负盛名。据清代《巴陵县志》载:"银鱼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见黑点者佳,以火焙之,胜日干者。他处出面条鱼,长二、三寸至四、五寸则贱物矣。一年冬夏产之,夏水热不如冬美。"据传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后游江南时,均曾品尝过银鱼,评价甚高。银鱼嬉游于清水草滩的缓流之处,它银白透明,呈圆条状,无鳞无刺,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丰富,味极鲜美,向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之珍。每当荷花盛开季节,满湖荷叶衬托着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成为一大旅游项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仅风景佳丽,而且有许多名产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闻名,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君山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它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一雅号--金镶玉。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最后全部坚立杯底,堆绿叠翠,宛如刀枪林立,酷似嫩笋出土,确为"茶中奇观"。入口清香沁人,齿颊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