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旅游 Case

雨从青野上山来

日期: 2017-10-30
浏览次数: 48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毛泽东

2017-10-19  青野星汉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周世钊是湖南宁乡人,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曾加入新民学会。解放后与毛泽东信件来往颇多,并有诗词唱和。周世钊当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
   1955
6月,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工作,周世钊陪同游览长沙岳麓山,写了一首《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随信件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信件后于104日回信,信中就附有这首和周世钊的七律诗。《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政治抒情诗,该诗通过对春游长沙情景的回顾与追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表现了诗人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宽阔胸怀。

注释

⑴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暂徘徊:即短暂流连。暂,指畅游湘江的时间短暂。

⑵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⑶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

⑷上山来:指山的顶峰。

⑸尊前:即宴席上。尊,同,酒杯。

⑹域外鸡虫事可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缚鸡行》的诗句。鸡虫,指某个大国(应该是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⑺韶(sháo)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

⑻卅()年:即三十年。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赫曦()台: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白话译文

刚刚畅游了碧波荡漾的湘江,又踏上了峰峦层叠的岳麓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风从绿色的橘子洲兴起,吹拂着湘江之水,掀起层层波浪;雨从绿油油的原野上直向山上扑来。老友相会,举杯畅饮,谈笑之间,更觉友情依旧;世界上有些人为一己私利,就如鸡虫一般争斗不已,实在可悲。不要叹息青春年华容易消逝,三十年后我又回到了赫曦台。 

创作背景

1955年,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19556月,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 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陪同毛泽东游览长沙岳麓山,写了一首《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随信件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信件后于1955104日回信,信中就附有这首和周世钊的七律诗。这首诗也是为了鼓励农村运动而作。 

赏析

文学赏析

首联: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此处春江,非常美丽,生机盎然。诗人喜游泳,故地重游,能跃入湘江,再显当年的豪情,再享欢乐,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字,上接游湘江,下连登岳麓,还含久别岳麓今又来之意。而一个字,则使诗人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望眼开指诗人登上重重叠叠的岳麓山,登高远望,俯览湘江从衡岳而来,直奔洞庭而去的壮观,眼界开阔,心旷神怡。

颔联: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绿洲青野,通过"四个动词,把登高望远、极目所见的原野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两句诗也可看作诗人对当时全国形势的形象概括。1955年是形势发展喜人的一年,朝鲜战争早已结束,第一个五年计划已进入第三年,国家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就,而诗人尤为关心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发展迅速。这样的形势下,诗人故地重游,眼见满目春色,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舒畅,情绪兴奋而高昂,使所写的景色呈现出明快的格调。 

颈联: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人依旧,诗人与周世钊是同学、朋友,依然意气相投,性格相合,还与过去一样,足见两人友谊深厚。 

尾联: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回想三十年前都是风华正茂、正当同学少年,莫叹二字,体现诗人乐观、高昂的情绪,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韶华易逝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诗人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仍到,与前这种乐观高昂、奋斗不息的精神,与前面描绘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浑然一体。 

此诗上半首写景,格调明快,用春江绿洲青野等描绘了诗人久别的故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下半首写情,平易、亲切,感情真挚。情随景至,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名家点评

周振甫:这首诗景中含义,意景结合,用词精炼,供人回味无穷。 

公木:这是一首酬和诗,从结构上说,对仗工整。一般读来,极其平顺。诗人与周世钊可谓深交。

何永康:诗人呼吸到了一种朦胧无边、充满生机的青春气息,并很好地表达了

赫曦台:

简介

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门前。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岳麓山顶建有赫曦台。王守仁题诗: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后来逐渐荒废。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保留至今。台的左右壁上有寿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寿字写得 龙飞凤舞,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罗典重赴鹿呜(清代考举人,主考举行宴会称鹿鸣宴,六十年后,举行纪念,称重赴鹿鸣),有一远方来的道人,用竹帚蘸黄泥水写的,后由罗典另写字,置于左壁。台后即古桃李坪,五百天桃源出于此。


地理位置

赫曦台位于岳麓山禹王碑下偏北方向的山谷中间。 赫曦台景区位于岳麓山风景区东北部,森林覆盖率90%,是一处难得的生态绿地。原址为岳麓山顶,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来建造了赫曦台,清朝时期被毁。重建于岳麓书院台前,称为赫曦台

历史

1167(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后废。

1528(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复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废。1790(清乾隆五十年),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 1821(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1868(同治七年),巡抚刘昆重修时,台前更置石柱一对,坪铺麻石,增建围墙。

建筑特色

赫曦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

关于赫曦台的传说

台上左右壁上分别有"""寿"'二字,各高1.3米,据传1807(嘉庆十二年)罗典重赴鹿鸣宴时,有一道士模样之人来院,言善书能诗,士大见为道士,未予正式接见。不料道人拾一扫帚,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成一个"寿"字,不辞而去。字体如龙蛇盘绕,遒劲有力,传为"仙迹"。后力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字。

现台中置双面屏风一块,一面绘有修复后之岳席书院平面图,另一面录朱熹、张、王守仁、毛泽东之题诗。

人们看到湘江上突然出现彩虹般的仙桥,以为是引渡凡人上升天界的。有一位道士率先踏上"仙桥",但有去无回,葬身蛇腹。当时荆江二州刺使陶侃以他敏锐的观察,"天门"外悬的天灯寒光逼人,疑是妖孽作怪,便一箭射去,顿时天灯熄灭,桥也无影无踪。后来派人按血迹寻找,在抱黄洞内,发现有一大蟒被射死了。从此,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为了感谢陶侃为民除害,将他立足发箭的射台,称为射蟒台。


朱熹(1130-1200年)是一位与长沙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名人,既于宋乾道三年(1167年)自福建武夷山来长沙与张栻(1133——1180年)会讲,逗留两月有余,此前还曾任过潭州南岳庙监;又于绍熙五年(1194年)以荆湖南路转运副使(或曰安抚史)出知潭州,有旨以长沙巨屏,得贤为重。(《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八》)因之,凡属他在长沙的所有行踪,皆为后世所有闻必录。《一统志》载朱子尝改岳麓山顶曰赫曦,亦以名台,便是今岳麓书院大门内有一座赫曦台的最初来历。

赫曦,即乃辉煌明亮的阳光,原本并无典故。屈原《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同曦)兮,忽临睨兮旧乡。就是说在东方初升起的明亮的阳光里,我一下子看到了故乡。《初学记》载晋夏侯湛《大暑赋》云:何太阳之赫曦,乃郁陶以兴热。更是形容这日光是火热的了。

朱熹与张栻其时尚是盛年,两人与随从登上顶峰之后,发现有一平坦处可供小憩,时正艳阳高照,朱熹便称此处为赫曦台并两人联句以纪游踪。传说张栻因之于此建台,恐怕只是今人的一种揣想,实际或只是立了一块碑以纪之,并非建有可称之为榭的建筑物。

可列举的理由不止一条,最主要的一条是:如果由两位大理学家联手在山顶兴建有建筑形态的台,便是千秋名胜,后人的题咏和碑刻必多,历代的州、府、县志以及《岳麓志》、《一统志》和野乘等必然有详尽的记载,为何皆付阙如,现在连原址在何处都不知道?明嘉靖戍子(1528年)的长沙知府孙存也就应该将山上的台重建或重修,而不会在山下去建亭了。实际上孙存所建的亭子,当时亦并未以赫曦台正式命名。现在立于岳麓书院大门内的赫曦台,是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山长欧阳厚均改建的一座真正可供演出的戏台。毛泽东主席于195510月写的《和周世钊同志》诗中的卅年重到赫曦台亦即提此。

如果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罗典初建时算起,这座建筑已经有200余年,无论从历史意义与建筑美学的角度,皆是岳麓书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岳麓书院简介: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1986年湖南大学宣布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5年湖南大学正式恢复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

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千年学脉再次延绵,千年学府再添光辉。

今天的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大学的文史哲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胜地,更是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岳麓山简介

岳麓山风景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海拔300.8米,占地面积35.20平方公里,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位于橘子洲旅游景区内,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岳麓山位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湘江西岸,依江面市,现有麓山、橘子洲、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为世界罕见的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岳麓山因南朝宋时《南岳》中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融中国古文化精华的儒、佛、道为一体,包容了历史上思想巨子、高僧名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景区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新民学会旧址、黄兴墓、蔡锷墓、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等景点。

20121月岳麓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岳衡山简介

 巍巍乎,拔天南万山之势;奕奕兮,冠神州五岳之秀;铨德钧物,度应玑衡。

(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在衡阳市南岳区和衡山、衡阳县境内。衡山的命名,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衡山是上古时期君王唐尧、虞舜巡疆狩猎祭祀社稷,夏禹杀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间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黄帝委任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死后葬于衡山赤帝峰,被当地尊称南岳圣帝。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佛祖释迦牟尼两颗真身舍利子藏于衡山南台寺金刚舍利塔中。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盖峰、岳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主体部分介于北纬27°4′-27°20′,东经112°34′-112°44′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衡山县福田铺乡,南迄衡阳县樟木乡,西起衡阳县界牌镇,东止衡阳市南岳区,长38千米,最宽处17千米,总面积640平方千米。

1982年,衡山风景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20062月,衡山入选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20075月,衡山风景区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78月,衡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