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崆峒山·修道至境

日期: 2017-10-19
浏览次数: 34

崆峒山·修道至境

2017-05-20  青野龙吟

人生到了一定年龄,都想悟道得道,道法自然又玄妙无穷至于太极,何以得道成仙,去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城郊,东距长安三百余公里,望断八百里秦川,西接兰州,南依关山,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要塞。 “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

崆峒山最高处二千一百多米,覆盖八十三平方公里,山上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葱郁,林海浩瀚,烟笼雾锁,高峡平湖,水天一色,远望有如缥缈仙境,近观又有漓江神韵,北方山势之雄伟南方景色之秀丽集于一身;

自秦汉以来历代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古塔鸣钟,遍布诸峰,除了著名的崆峒十二景,还有凝重典雅的九宫八台十二院,诗词华章,碑碣铭文,组成一幅幅人文景观;崆峒山地质属于中国最为古老的丹霞地貌,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5A级风景区,成为了国家名片,外国游人最想去的名山之一。

崆峒山,空者通也,据传位于北斗星下方,系六盘山支脉,元始天尊徒弟,广成子修身炼丹之地,黄帝统一中原部落后,带领群臣来崆峒山,向广成子询问治国养生之道,第一次被数落一顿而回。

三月后又来,广成子见其诚惶诚恐,告之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天性人也,人性机也,盗机而发,天下定矣;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食其时,百骸理;苦莫于多愿,病莫于无常,幽莫于贪鄙,孤莫于自恃;有过不知者蔽,令与心乖者废,好辱众人者殃;福在积善,祸在积恶,安在得人,危在失士,上无常操,下多疑心......非人勿传,非真勿授”,说完乘鹤而去。

黄帝闻之而乐,遂茅塞顿开,环顾天下,如梦似幻,北面而望,看见羲皇演绎八卦,制作埙瑟,教民渔猎;南面而望朦胧灯下自己正与岐伯讨论养生内经;东望看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旌旗猎猎前往崆峒山而来;再看西面六盘山上,炮声隆隆,红旗漫卷,骤然歌声震动天地,似从天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定睛细看正是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战士欢呼,毛泽东站在山巅对天地咏唱。

黄帝慨然谓群臣曰:此神人也,五千年后之苍茫宇宙必属于此人,吾勿忧矣!话毕乘龙而去。

《崆峒山》

崆峒山(kōng tóng shān)道教圣地,距离甘肃省平凉市区12公里,东至西安市300多公里。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山的广成子,因此被称为道家第一山。崆峒山所在的大区域有伏羲故里平凉市静宁县成纪文化城,可见该区域历史上很知名,是中国人文发源地之一。

崆峒山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总体规划面积为83.6平方公里。是六盘山的支脉,属于上三迭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地理位置: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古代黄帝问道广成子处

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自然环境:

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地质特征:

崆峒山位于平凉城西12公里处,它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总体规划面积为83.6平方公里。崆峒山是六盘山的支脉,属于上三迭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

丹霞是一个很美丽的名字。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中世纪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中,使今日崆峒山及东北、西南一带产

 中沉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胶结成紫红色砾石,称为崆峒山砾岩。到了侏罗纪初期,这个区域又受到地质运动的作用,地壳上升,产生许多新的沟谷和山峰,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种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崆峒山的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并且它还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

历史文化:

生了一个山间盆地,雨水不断冲刷的黏土、砂石积聚到盆地

崆峒山,教圣地,距离平凉市区15公里。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山的广成子,因此被称为道家第一山。崆峒山所在的大区域有伏羲故里平凉市静宁县成纪文化城,可见该区域历史上很知名,是中国人文发源地之一。

崆峒山,道教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四十二处建筑群。

 

崆峒山其以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220)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

贞观二十年(646)十月,唐太宗李世民来陇山视察马政。《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

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公里。作为13个朝代王都的古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人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

有关诗歌词

苏幕遮·崆峒山(词/贵谷子)
  东西安,着平凉,丝绸之路,关中要塞上。
  西经奇观第一山,古朴峻险,崆峒天下秀。
  文人诗,墨客画,古往今来,千古盛华夏。
  幽峙嶙峋修仙地,居隐道场,清澈紫霄宫。

山名由来: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

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

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

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三种说法,不无道理。

据《尔雅》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说,崆峒山应当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个区域,这就难怪历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

景点简介:

崆峒十二景

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

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

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

 

三教禅林:在望驾坪,地势平坦,环境幽寂。1939年,山东人刘紫阳出资,其弟子刘园阳主持,修建大殿三楹,后由静禅、润明二僧主持,又称居士林。

问道宫:也叫轩辕谷,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幽寂,身居殿内,听不到泾水涛声。相传这里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唐代这里已有建筑,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明朝宣德、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成为一组庞大建筑群。明人唐龙《问道宫》诗云: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

聚仙桥:在崆峒前山麓泾河河谷中,原有一巨石横跨泾河两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拦,喷珠溅玉,景色壮观,是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桥虹跨。明人罗潮《仙桥虹跨》诗云:仙桥飞渡壑,横亘长虹卧,来往闲游者,不信天边过。”1980年,修建崆峒水库,聚仙桥被淹没。1986年在坝前600米处重修。

望驾山:崆峒山东峰,前临平()()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泾河相会,海拔1926米。望驾山突兀耸立,气势雄伟,站立峰顶,泾河川和平凉城尽收眼底。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飘渺,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峰顶原有怀旷亭,今已不存。

广成丹穴: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罗潮《广成丹穴》诗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

荣誉殊荣:

 1986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758日,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2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7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是甘肃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89日,太统——崆峒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旅游攻略:

最适合旅游季节:夏、秋,温度适宜。但要注意防晒。沿途推荐游览天水市伏羲庙、麦积山石窟、秦安县的凤山景区和兴国寺

[交通指南]

从西安至平凉的班车每天有4班次以上,从兰州到平凉每天有6辆左右,火车也可到达。到平凉后,在盘旋路乘13路公交车可直达崆峒山客运中心,然后自己登山上去,也可乘坐专门上山的车(每人20元),也可在前山弹筝湖坝岸乘坐缆车(每人50元)上山。从市区打车去景区费用也不超过30元。

[景区天气]

平凉市区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夏季最热为7月份,历史最高温42。冬季最冷为12月份~1月份,最低温零下20,降雨量较甘肃西部多。

旺季十月:

2015928日,金风送爽、秋高云淡,在缥缈的云海映衬下崆峒山宛如一幅自然天成的五彩画,八方游客云集崆峒山上,或欣赏灵山秀水,或体味道教文化,或观看文艺演出,或感受秋之美景,共同度过了传统的中秋佳节,使节日的崆峒山呈现出繁荣、祥和的火爆场面。

 

《历史典故》:

黄帝问道广成子

 “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这是悬挂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一副书联。寥寥十字,却含容着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后乘龙上天的动人神话故事。

典故原文

二郎神加高崆峒山

远古仙人广成赵时春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还不够高,不足以隔断尘嚣,影响修炼。玉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无穷,往来如飞,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最后挑来的两块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丢在山下,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二郎石。崆峒山加到多高呢?看看岩壁上镌刻的俯瞰五岳四个大字,就不必说了。

广成子与赤松子

从此以后,崆峒山大变样,摩天压地,群峰如林,穴洞星罗棋布,奇石到处可见,整日白云缭绕,紫气蒸腾。广成子居于混元洞,感到寂寞时,便邀仙友赤松子前来谈仙论道,下棋消遣。广成子驾下玄鹤,朝夕闻道,也变成一名仙童,随侍左右。仙师对弈,神乎其神,都不动手,棋子却一来一往,随二位仙师之心而动。至今山上还有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旁边有一株伞形古松,弯身而立,名曰观棋松。传说这里就是广成子和赤松子下过棋的地方。

黄帝求道

山有仙则名。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拜师问道。这黄帝也是个非凡人物,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又因居轩辕之丘,用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生而能言,不但聪明睿智,而且谦恭好学,不耻下问,为寻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时即立志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天下贤能之士。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来岁,做国君也二十多年了,不免摆起威仪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

一日,过了泾河,车仗停在山下。可是崆峒山层峦叠嶂,岩崖危峻,却无路可上。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不见一点动静,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说: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这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说心不诚、志不坚呢!”女节接着说:我们歌舞起来,仙师也许会下顾。黄帝点头同意,于是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边舞边唱,声振山谷。

广成子讲授治国

这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用鸟语向广成子说:禀仙师,轩辕氏,在山下。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说: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拂尘,一只丹顶鹤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广成子在云端出现,黄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 ?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怅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话,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黄帝治国

黄帝毕竟悟性高,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造宫室、舟船、弓箭,创天文、历法、书契,等等。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黄帝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一部医书《内经》。后来在阪泉战胜炎帝,在涿鹿擒杀蚩尤,统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显赫彪炳。

 

 

黄帝第二次求道

黄帝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想念广成子。他一百岁时,悄悄离开轩辕之丘,单独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说: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才这样指点的。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还能看到这种石子,人们把它叫做血儿石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黄帝见到广成子,稽首再拜,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这天,从轩辕之丘赶来接驾的群臣,已登上峡口山头,等候黄帝出来。这座山后来就叫望驾山

黄帝修道

黄帝回去后,居于荆山极高处之昆台上,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做鼎湖

 

李白在《飞龙引》诗中赞道:黄帝铸鼎于荆山骑龙飞上太清家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上一篇:无下一篇:出关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