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这些都不是真的我
2019-4-15 青野龙吟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网络上
经常可以喝到很多“丰子恺先生”这样的 “人参汤”: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 ”
“无愧于天, 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以上这些话都是谁说的?丰子恺先生?大错特错了!丰子恺先生的家人查遍了《丰子恺文集》以及其他一些作品,根本没有找到这些文字,应该说这些都是“伪丰子恺语录”,如果丰子恺先生还在世的话定会哭笑不得。丰子恺先生确实有不少各方面的论点,包括艺术、音乐、文学、儿童、诗词、人生哲理等,但是他的文字旗帜鲜明,观点明确,叙述简朴,有条有理。没有花哨噱头,没有哗众取宠,更重要是思想性也更加明确。
“伪丰子恺语录”成为微信朋友圈里的“爆款”,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想要从丰子恺先生身上学到智慧,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我们并没有了解真正的丰子恺。
巴金说“我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郁达夫点评丰子恺的散文说道: “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赵景深在《丰子恺和他的小说文》中说:“他只是平易的写去,自然就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

《丰子恺话人生》
丰子恺∣著 丰一吟∣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1月推出
1898年,浙江省石门县上唯一一个姓丰的人家生下来了他家的第七个孩子,也是惟一的男孩。父母视他为宝贝,为他起乳名为“慈玉”,本名叫“丰润”,之后也曾以 “丰仁”、“丰子顗(yǐ)”为名,最终改名为“丰子恺”,即安乐之意。

儿时漫漫 童趣满满
儿时欢乐的日子大多是与小伙伴一起度过的。丰子恺的儿时,有两个亲爱的伙伴。乐生和王囡囡,他们两个的年龄都比他大。乐生是家里染坊店里的学徒,小丰子恺称他为“五哥哥”。
在丰子恺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为了打送客人,家里人都在做米粉包子,气氛温暖欢快,他把包子和米饭拿出去和五哥哥共玩。在相互追赶游戏之时摔倒在门槛上,额上就留下了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伤疤,相面先生对他说这是破相,这是他的缺陷,但是他却美其名曰“梦痕”,以此纪念他美丽的儿童时代。他说“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是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
另一个小伙伴王囡囡是小丰子恺的邻居,名叫王复生。王囡囡教小丰子恺钓鱼,送了他一个钓鱼竿,他们俩一起去钓鱼,留下很多童年美好回忆。抗日战争前一两年,王囡囡去看望回到故乡的丰子恺,称呼他为“子恺先生”(他本来是叫丰子恺为“慈弟”的),丰子恺后来回忆到王囡囡,他说王囡囡很像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
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所谓“社会”里的虚伪矜忿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
——“漫画创作二十年”
《丰子恺话人生》第7卷第113页

(丰子恺绘儿童漫画《折得荷花浑忘却》)
两位尊师 春风化雨
之后,丰子恺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时国内有名的师范学堂求学之时遇到了改变他人生的两位尊师。为他一生的学习与经历奠定了基础。他对人生的一些独到的思想是对自己尊师思想的传承。
第一位就是音乐绘画课的先生李叔同,李叔同上课发现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课的,他下课一定将其留下进行交流与劝导,李叔同对待学生温和而严厉的态度,让丰子恺很是敬畏。丰子恺说:“凡先生喜欢的,我都喜欢”,问他原因,他答道:“大约我的气质与李先生气质有一些相似”。李叔同先生对他的教育让他坚定了要“一生奉献给艺术”的信念。

(《丰子恺话人生》内页1)
他(指李叔同)的受人尊敬使人真心地折服,是另有背景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他的人格。他的人格,值得我们崇敬的有两点:第一点是凡事认真,第二点是多才多艺。先讲第一点: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测地不可……
——“为青年说弘一法师”
《丰子恺话人生》第10卷第170页
第二位就是夏丏尊,夏丏尊是丰子恺的国文老师,他的教育像妈妈一样事无巨细,这一点与温和而严厉的像“爸爸式的教育”的李叔同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学生遇到困难都喜欢找夏先生来帮忙,丰子恺也常常找夏先生请教,后来丰子恺常说:“若不是遇到夏先生,就不会学问”。
如若不曾遇见这两位恩师,就不会习得真正的绘画与文学;如若不曾遇见这两位恩师,就不会深切体会护生之心;如若不曾遇见这两位恩师,就不会用一颗童心来体察这个世界。
描绘世界,赤子情怀
丰子恺从小就有艺术天赋,敏于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而且还要试着画出来。每次放学后,就到自家的染坊里拿颜料来画,但是父亲觉得画画没有出息,让他把颜料倒掉。虽然它的“艺术事业”刚开始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他对画画由衷的喜爱让他不断地进步,二十几岁时就开创了独特的笔简意深的“子恺漫画”风格,为世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漫画作品,影响深远。
他不仅是喜爱美术,音乐也使他神往。他小时候十分喜爱看邻人、乡人拉胡琴,他于1914年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之后,就随着李叔同先生开始了系统的学习音乐。上海百年名校复旦大学的校歌就是丰子恺于1925所谱曲的,沿袭至今,复旦学子人人传颂。

(《丰子恺话人生》内页2)
必须是多数人的共感的美,方能成为艺术。同感的人愈多,其艺术愈伟大。
——“艺术的性状”
《丰子恺话人生》第1卷第16页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来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
——“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
《丰子恺话人生》第1卷第19页
丰子恺家中有很多孩子,为他们读书、陪他们游戏对丰子恺而言是顶欢喜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可供孩子们读的书并不多,丰先生就从《史记》《汉书》《虞初新志》《虞初续志》《说苑》等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挑选出一些适合孩子们读的小故事,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白话文的形式将之复述,然后,他用钢笔一字一句地写在他平常爱用的缘缘堂信笺上,简单装订成册,名之为《小故事》,或让大一点的孩子自己阅读,或由他读给小一点的孩子听,在他的爱的教育下,丰家的孩子快乐成长。

《小故事》
丰子恺 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丰子恺以为,有趣味的儿童生活,可以救济大人们苦闷与烦躁的生活。有一次,大女儿阿宝拿了一双软软的新鞋子,并且把自己脚上穿的鞋子脱掉了给凳子穿上了,得意的说:“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母亲看见连声呵斥:“别弄脏了袜子!”,然后母亲把阿宝迅速擒到了椅子上,从椅子上取下了鞋子,而丰子恺认为这是小阿宝的精心“创作”,反倒觉得自己太太毁坏了它。
大人像大人,小孩像小孩,是正点的、自然的状态。像小孩的大人,世间称为“疯子”,即残废者。然则,像大人的小孩,何独不是“疯子”、“残废者”呢?
——“关于儿童教育”
《丰子恺话人生》第7卷第116页
亲自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而硬拉他们到枯燥苦闷的大人的世界里来!
——“关于儿童教育”
《丰子恺话人生》第7卷第116页
生活并不是一直平坦顺遂,丰子恺亦有满腔愤怒、坚决抗击的一面。1937年9月26日,嘉兴已经被日本人炸的不成样子,石门镇到处都在讨论日军的暴行。丰子恺决定以笔为武器,宣传抗日。他在“望江南”一文悲愤写下:“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日本人在杭州湾登陆时,丰子恺画下《漫画日本侵华史》,把自明朝以来的日寇侵华史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
他在家园被毁,颠沛流离的逃难过程中,仍然坚持创作,留下《大树画册》这样的人间瑰宝和大量描绘当时环境的散文随笔。
人生总是人生。人生的幸福可由人自己制造出来。物极必反。人生到了苦点,必定会得福。
——“新年小感”
《丰子恺话人生》第8卷第126页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生机”
《丰子恺话人生》第8卷第143页
精神永存,艺术长青
现在你了解真正的丰子恺了吗?丰子恺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他用一颗赤子之心洒下了无数颗充满了童趣的艺术种子。正如陆游的这句诗所描绘的:“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丰子恺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当一个人,能够越过“山重水复”,穿过“柳暗花明”,历经流年磨砺,尝尽人间沧桑之后,依然拥有着如孩童一般的赤子之心,那么,他内心中所映照出的世界将会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盛无限,刹那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