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心仁厚、白手起家的刘备当初是如何发家的?
2019-4-4 青野龙吟
我们都知道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的后裔,但自己并无家资,他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凭借自己的宅心仁厚、以德待人而落下了美名,之后才有人陆续投奔而来,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之后,才有能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书上轻描淡写了刘备的“发家史”,然而其中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今天让我们了解下刘备是如何发家的呢?(文/历史大吐槽)

刘备一开始只是个卖草鞋的,后来与张飞、关羽结拜为兄弟,这二人武艺高超,为他今后的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刘备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各种轻视与坎坷,好在他的忍耐力比较强,要换成一般人早就放弃了心中的理想。

刘备一开始只是个卖草鞋的,后来与张飞、关羽结拜为兄弟,这二人武艺高超,为他今后的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刘备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各种轻视与坎坷,好在他的忍耐力比较强,要换成一般人早就放弃了心中的理想。

刘备最开始是投奔他的老师卢植去的,在与黄巾军交战时大获全胜,但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任职个县尉,后来张飞打了朝廷中的督邮,三人无奈弃官而逃。之后又立奇功,在公孙瓒的推荐下才任了县令一职,才算是有一个像样点的官职了,但在诸侯中还是籍籍无名。

在曹操发檄文讨伐董卓时,刘备并无资格去响应,在公孙瓒经过刘备的管辖区时,刘备不忘当初的推荐之恩去迎公孙瓒,被邀请一起讨伐董贼,刘备才有了讨伐的资格。当时张飞对刘备的过于宅心仁厚还表示不满,“当时若容我杀了此贼,免有今日之事。”之后发生了关羽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这时的刘备才逐渐走入诸侯们的视线。

原以为刘备会因此而得到重用,但讨伐“联盟”在发展方向面前存在争议,最后四分五裂而去,刘备不得不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县令。但战争并没有停止,各诸侯间的利益分歧不断,昔日的朋友转眼就会成为敌人,那个时期可以说是局面最为复杂的,但刘备仍然秉着宅心仁厚的原则去对待他接触过的每一个人。
刘备先后依靠了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对待每一个诸侯都是仁义之举,尤其陶谦礼让徐州时,那样的一个要地很多人都垂涎欲滴,但刘备仍然拒绝了主掌大权,糜竺曾对陶谦说“府君两番欲让位与刘玄德,时府君尚强健,故玄德不肯受;今病已沉重,正可就此而与之,玄德不肯辞矣。”直到陶谦病死,才不得不占了徐州,而徐州也算是刘备的第一个根据地吧。

之后又陆续得了荆州,这也是刘表给的,由此可见刘备最开始确实是靠“以德服人”行天下,他不但宅心仁厚,并且还十分懂得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可以看出,刘备审时度势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他从来没有发生过站错队的情况,总能在关键时刻出手帮助该帮助的人,这也是后来能有赵云、马超等名将追随的主要原因吧!
看三国的时候,我们曾感觉刘备过于宅心仁厚而显得有点软弱,但其实这正是刘备心机所在的地方,不得罪人,在那个敏感时期,稍有不慎便引来杀身之祸,他的宅心仁厚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举,不知道朋友们认可这样的说法吗?

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