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日期: 2022-07-15
浏览次数: 28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2022-07-15  青野龙吟


2022-06-28  来源:   罗敷娟(狄飞惊)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作家


1958年9月的一天上午,安徽省合肥市某处矿石场。

矿场上,一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黄秀英!黄秀英!别干了!赶快回单位!”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扯着嗓子喊。

一位戴着草帽的姑娘,闻声谈起头来:“怎么了?有啥事?”

“我也不知道,单位通知你赶紧回去,你回去不就知道了!”来人说。

黄秀英依依不舍地放下手里的工具,从矿石场赶回了单位——安徽省博物馆。

黄秀英是安徽省博物馆水产馆的讲解员,今年23岁。

这一年正值大炼钢铁,全国上下都在忙着炼钢,博物馆平时根本没人来,所有讲解员都被抽去砸矿石、炼焦炭了,黄秀英就在其中。

一路上,黄秀英想着,到底有啥急事?比炼焦炭还着急?非得让我赶回去?

回到单位,黄秀英才发现不光她自己,所有讲解员都回归了。

博物馆馆长兼书记马数鸣神情严肃,安排了一项任务:“所有人行动起来,把博物馆打扫干净。这几天有重要接待任务,全体工作人员各就各位,不许离开工作岗位。”

会后,黄秀英和同事们一起动手,忙了一整天,终于打扫好了卫生。

虽然领导没说是谁来,大家也都没问,但私下里还是议论起来,肯定是有首长来视察。不过,因为博物馆以前不时有各级领导视察,黄秀英也没太往心里放。

“朱委员长、周总理都来过,还能有比他们更大的官儿?”黄秀英心里嘀咕了一句。

她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一次来博物馆的领导,真比朱委员长、周总理的官儿更大。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大楼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可接下来的几天,没有一个人来博物馆,而黄秀英她们每天都按要求打扫卫生,地面、墙面、玻璃展柜……来回擦了好几遍,干净得像不存在一样。

9月17日一大早,还不到7点,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到了单位。领导再次召集所有解说员开了一个短会,神情严肃地强调了两个要求:

一,所有讲解员在各自岗位等待,做好一切准备,不得随意走动,更不能离开;

二,领导到后,按要求进行解说,不得胡乱打听,随意说话。

气氛之严肃,让黄秀英感到有些紧张,本能地觉得今天要来的肯定是一个大人物。

可是等了整整一个上午,也没见有人来,领导们不敢懈怠,通知所有解说员坚守岗位,没有得到命令,一律不准离开。

等待着,等待着,一直等到下午2点左右,几辆小汽车驶进了博物馆的大门。

当时,黄秀英按捺不住好奇心,“擅自”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跑到走廊处,正好看见汽车停下,一行人纷纷走下汽车,向陈列大楼正门走来。

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身材高大,昂首阔步,赫然是毛主席!

黄秀英有点不敢相信,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千真万确是毛主席无疑,她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只是一个劲地鼓掌。

不光是黄秀英,看到这一幕,博物馆的很多工作人员愣住了,他们只知道有重要领导来视察,根本不知道来人是谁,谁都没想到居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在场的人,只有馆长马数鸣一个人提前知情,而他来到博物馆也不过3个月。

“毛主席好!欢迎毛主席!”

看到毛主席的身影,大家抑制不住兴奋,一边鼓掌,一边欢呼,场面十分热烈。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毛主席一边走,一边向大家挥手致意,毛主席主动向马数鸣走来,握住了他的手。

马数鸣向毛主席简要汇报了安徽省博物馆的情况。

安徽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4月,土建和筹建期间,博物馆筹备处四处从各单位、民间征集文物,同时协调国内其他博物馆,调回在安徽出土的有关文物,付出了巨大心血。

1956年11月,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大楼正式落成,建筑面积达1158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826平方米,设有农业、水产、矿藏、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等21个展馆。

由于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省博物馆的藏品十分丰富,门类非常齐全,当时除了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很多地方都没有如此雄伟的建筑、完整的门类,因此安徽省博物馆建成之后,一下跻身于全国四大标杆博物馆之列。

众所周知,毛主席最喜欢的就是历史文化,即便没有走遍天下,却凭借渊博的知识,对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典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听完马数鸣的介绍,毛主席很高兴,笑着说:“今天我可要大饱眼福,好好看看咯!”

毛主席首先参观的是历史文物馆,这个馆内陈列着数百件文物。一进历史馆,毛主席的目光就被一件“巨大”的青铜器吸引住了。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这是一座青铜鼎,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名字叫“铸客大鼎”,又名“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属于战国晚期的楚国重器,铸有“安邦”铭文。

解说员给毛主席讲述了这个“镇馆之宝”的故事。

这座楚大鼎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的楚幽王墓,是被当地民众盗挖问世的,当时大多数文物都被古董商人买走了,这尊大鼎因为太重不好搬,才成了“漏网之鱼”,被安徽省立图书馆收藏。

后来,楚大鼎经历了很多曲折,抗战期间为防日寇劫掠,被到处转移藏匿,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它还和其他文物藏在南京市一个沿江的临时仓库。1953年上半年,安徽筹建博物馆,馆长李责刚亲自跑了一趟南京,才把这批文物要回来。

在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楚大鼎的体积是最大的,重量达到400公斤,是当之无愧的“青铜重器”,因此成为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听完这段故事,毛主席感慨不已,还是新中国好,能让这样的国宝得到妥善保存。

毛主席对楚大鼎十分感兴趣,他围着大鼎转了大半圈,还把头伸进去,从鼎沿往腹部里边看,对时任安徽省省长黄岩说:“这个大鼎,里面能煮一头大牛哇!”

毛主席的幽默换来了一片笑声,一旁的摄影记者捕捉到这一幕,拍下了珍贵的瞬间。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在另一展柜,毛主席对一件奇特的文物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件“高颜值”的文物,青铜铸造,一共有两片,合在一起就像两节竹筒,上面布满了金色的篆书,看起来金光耀眼,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

毛主席弯下腰仔细欣赏,好奇地询问,“这是一个什么宝贝?”

解说员告诉毛主席,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的“鄂君启金节”,又称“舟节”、“车节”,是专门颁发给商人的免税通行证,只要出示这个证书,就可以免征关税。

毛主席频频点头,还对照一旁的铭文翻译,和陪同的专家们一起讨论推敲。

接下来,毛主席又看见一件寿县出土的青铜器“爵”,解说员说“这是古人喝酒用的杯子。”

毛主席笑着对身边的张治中说:“我给你这杯子喝酒吧!”

听到毛主席的话,张治中也打趣说:“这么贵重的杯子,我可用不起呀!”

张治中就是安徽寿县人,此次来安徽视察,就是他和罗瑞卿陪同毛主席。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走出历史馆,毛主席又先后参观了其他展馆。

黄秀英一直在水产馆等着,心情别提有多忐忑多紧张,她负责的水产馆正好在博物馆陈列大厅的中间位置,要是毛主席对水产没兴趣,干脆不来水产馆了,自己岂不要错过给毛主席讲解的机会,该有多遗憾啊!

等待的心情是焦虑的,等了一个多小时,水产馆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农业馆的一位姐妹跑过来,一脸兴奋地给黄秀英通风报信。

毛主席来了!黄秀英的心一下子吊到了嗓子眼。

她正在想着怎么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一行人已经来到水产馆。

毛主席一走进展厅,就看见了站立的黄秀英,他主动伸出手,和黄秀英握手。

“毛主席的手好软,好温暖……”黄秀英没想到毛主席这么亲切,一股幸福的暖流流遍了她的全身,多少年过去了,这一幕还铭刻在她的记忆中。

黄秀英激动得不行,甚至忘了解说,站在原地,不知说些什么。

一旁的领导看了正准备提醒,毛主席突然问道:“小鬼,这是什么鱼?”

听到这句话,黄秀英才回过神来,赶紧回答说:“毛主席,这是中华鲟。”

毛主席看的是一只中华鲟的标本。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珍稀鱼类,生活在长江里,个头很大,最大的能长到4、5米,体重达5、6百公斤,是长江里最大的鱼,有“长江鱼王”之称。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这个鱼多重啊?”毛主席打量着中华鲟的标本,继续询问。

“500多斤重。”黄秀英说。

由于心情紧张,原本烂熟于心的解说词硬是想不起来了,黄秀英只好一问一答。

毛主席看出了黄秀英的紧张,突然问了一句:“这鱼吃不吃人?”

话音一落地,黄秀英愣住了,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解说词里没有这一项呀!

看到黄秀英的表情,毛主席哈哈大笑,大家也跟着笑了起来。

黄秀英这才明白,毛主席怎么会不知道中华鲟不可能吃人?他老人家故意这么问,就是为了活跃氛围,让自己不那么紧张。

果然,毛主席逗得大家这么一笑,黄秀英一下子就放松了,她也跟着笑了,开始有条不紊地给毛主席讲解中华鲟的有关知识,听得毛主席频频点头。

接下来,黄秀英还给毛主席讲解了贝类、娃娃鱼等标本,他驻足观赏,听得十分认真。当听说贝类不光肉可以食用,贝壳还能做成扣子时,毛主席满意地笑了。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十几分钟后,黄秀英顺利完成了这次不同寻常的解说任务,在她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毛主席一行人离开了水产馆。

这个时候,黄秀英才发现在刚才紧张的氛围中,自己手心和后背都出汗了,但想想自己和毛主席握过手,她又兴奋地久久不能平静。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离开水产馆后,毛主席又去了其他展馆参观。

参观过程中,毛主席看得很认真,对一些感兴趣的项目看得特别仔细,不懂的地方就询问两句,有时还要求现场演示,不时用他特有的幽默跟大家打趣,氛围很轻松。

当毛主席看到一个木质的车床时,觉得不可思议,就问道:“这只是做做样子吧?能不能真用?持久使用?”

讲解员回答说不是做样子的,立刻演示给他看,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毛主席又看到一个“五龙戏珠”的模型,突发奇想地说:“为什么不可以做成六龙?”

讲解员赶忙做出详细解释,毛主席满意地说:“呃,你们很有研究,一看就是做了很多工夫,知道得那么多。”

听到毛主席的表扬,大家别提多高兴了。

在工业馆,毛主席看到了安徽制造的钢笔等轻型工业产品,得知是从上海钢笔厂学来的技术,高兴地对陪同的领导说:“看来你们有一支侦察队,把别人的好东西都偷来了,你们是存心要抢上海的生意吧?”

看似批评,实则褒扬,听了毛主席的话,大家心里美滋滋的。

不知不觉,3个小时过去了,毛主席居然走遍了安徽省博物馆的全部21个展馆,这在毛主席一生是唯一一次,充分展现了他对安徽省博物馆的厚爱。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在博物馆休息室内,毛主席对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们这个博物馆相当丰富,看不完……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

这一番话既是对安徽省博物馆的肯定,也为新中国博物馆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这是毛主席一生唯一一次对博物馆事业所做的重要指示,虽然简短,却至今仍然铭记在所有安徽博物馆人的记忆中,激励着他们奋勇前进。

下午6点多钟,毛主席一行离开了安徽省博物馆。

毛主席虽然离开了,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个都没有走,他们还徜徉在幸福的海洋里,沉浸在兴奋的情绪中,心情久久难以不能平静。

年轻的讲解员们尤其兴奋,她们之前觉得毛主席可能很严肃,可真正一见面,才感觉他老人家是这么亲切,平易近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这个博物馆,最幸福的人莫过于黄秀英,很多同事得知毛主席和她主动握过手,一个个激动地跑过来拥抱她,和她握手,那种羡慕的眼神,更让黄秀英感到幸福无比。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9月19日,毛主席一行人准备离开合肥,启程前往芜湖。

黄秀英和同事们听说这个消息,一起给毛主席送行。

第二天一大早,她们来到街上,这才发现合肥的大街小巷都是人,金寨路、长江路、胜利路的两边都围满了给毛主席送行的人群。

原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敬慕毛主席、渴望见到毛主席的心理,张治中提议搞了一个“夹道欢送”,罕见地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

按照计划,现场的群众人数为15万,可消息一传出来,大家呼朋唤友,全都走出家门,希望一睹毛主席风采。

这一天,天下着雨,可挡不住人民群众的热情,道路两旁挤满了机关干部、工人、学生,人数已经数不清,大家不怕淋湿了衣服,在雨中伫立,盼望一睹领袖风采。

很快,毛主席乘坐的敞篷车出现了,迎接他的是巨大的欢呼声、鼓掌声。

毛主席也微笑着,他站立在车中,淋着雨,向着大家挥手致意,似乎不愿离去。这一年,毛主席已经60多岁了,却冒雨与群众亲切互动,整整半个多小时。

当汽车从黄秀英的面前经过时,回想起前天和毛主席握手的场景,黄秀英的眼睛湿润了,她拼命挥动着双手,希望毛主席能看见自己。

毛主席越走越远,消失在黄秀英的视线外,可黄秀英却迟迟不肯离去……能为毛主席做讲解,成了她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有趣的是,这段记忆被黄秀英一个人独自珍藏着,其中的细节从未向别人讲起。

直到1978年,安徽省博物馆举行纪念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20周年座谈会,博物馆领导安排工作人员讲述当年给毛主席讲解的故事,很多人才知道黄秀英给主席讲解了水产馆,而她充满感情的回忆,让在场所有人产生了强烈共鸣。

不过,这件事仅限于博物馆内部知晓,社会上很多人并不知情。

时光荏苒,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2013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新安晚报》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看见毛泽东》,在全省寻找曾见证过历史、近距离接触过毛主席的人,请他们口述历史,讲述毛主席和安徽故事。

这天,报社找到了78岁的黄秀英,请他回顾这段珍贵的历史。

55年过去了,年近八旬的黄秀英仍然对那次和毛主席见面记忆犹新,讲述起当年的情景,老人还是很激动,她对记者说:“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能给毛主席做讲解,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一件事!”

直到这个时候,毛主席和安徽博物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才浮出水面。

 

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博物馆,突然问:这条鱼吃不吃人?


2022年,距离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已经过去了64年。

如今,安徽省博物馆早已旧貌换新颜,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光辉的历史,永远铭记着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征程中,继往开来,铿锵前行!

谨以此文,致敬并缅怀人民领袖毛主席。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