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日期: 2020-07-14
浏览次数: 85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2020-7-14   青野龙吟


无论是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还是中国其他一些文化形态,都跟儒家这一套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其中虽然也涉及到道家和佛教,但儒家可能是最主要的一部分。而在西方,基督教就是独此一家。它不存在像中国还有儒释道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手遮天,一统天下。所以要想了解西方哲学,以及西方其他的一些文化形态,就必须了解基督教文化。基督教自公元1世纪产生以后,特别是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以后,一直到今天,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圣土。西方文化从此以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是生长在这片土壤上。


西方文化的发展演进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并且与罗马文化和日耳曼蛮族文化有着极其复杂的互动交融关系。在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作为西欧唯一的宗教信仰和绝对的意识形态,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塑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培养了西方人的心理习惯,又衍生出各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罪恶和导致了巨大的精神苦恼。后来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了自由精神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方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时至今日,基督教仍然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现代西方人所共同拥有的主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已经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深深地渗透于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意识之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不可能了解西方文化。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希伯来文化;二是希腊文明。它从希伯来义化得到了一个信仰的上帝,从而继承了犹太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普遍主义传统;又从希腊文明得到了一种理性逻辑的求知工具,从而继承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认知普遍主义。  


从历史来看,基督教文化是指希伯来文化吸收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圣经是基督教义化的最好体现。所谓基督教文化包括:圣经,圣徒的言论及宗教会议的决议所组成的教义以及人们对教义的阐释;教会的组织机构及神职人员的活动和对他人的影响;人们的基督教意识指的是对基督教的信仰,对艺术及哲学和历史的描述和批判。帝国后期,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基督教以统治工具的形式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圣经》的最终形成,不仅标志了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正式确立,更为基督教文化的传增添了极大的动力。目前,《圣经》已经成为世界上翻译文字种类最多的一本书,《圣经》的最终形成,不仅标志了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正式确立,更为基督教文化的传增添了极大的动力。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义化”,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目前基督教乃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义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耶稣简介


耶稣,又称基督。“耶稣”是希伯来文的音译,意思是“神的救恩”“基督”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救世主”。


据《圣经》记载,耶稣是亚伯拉罕(犹太人始祖)的后裔,古希伯来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大卫的子孙。他的父亲是木匠约瑟,母亲玛利亚的贞洁的,是受圣灵怀孕,她将生下一个儿子,代表上帝为人族赎罪。一般认为,耶稣大约在公元前7年到公无前4年间生于罗马帝国大属国犹太人伯利恒。耶稣从小跟着父亲学木工手艺。30岁左右开始传教。他宣称天国将近,我们应当悔改,信他的可以得救,不信他的将被定罪。由于他在传教的同时施行许多“神迹”如:给人驱鬼治病;使瞎子复明:跛子复走路;甚至使死人复活;用五个饼,两条鱼让五千人吃饱等。因此,很快得到了“驱魔者”的称号,提高了传教的使命和权利,并派到各地去传教。


耶稣的传教活动,受到犹太人教上层势均力敌的嫉恨。在提庇皇帝时代(公元14——37年),由于门徒犹太人出卖耶稣,被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以谋叛的罪名,判处极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人们发现耶稣的墓门自动打开,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原来他已经复活。再过40天,他应上帝之召,升天了。


基督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产生于亚洲西部地区,奉耶稣为救世主。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11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又陆续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的新派,合称为新教。我国所称基督教,多指新教。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的宗教主张


基督教文化的这种扩张性鼓励人们从事探险活动,不断地去探索、认识未知世界,培育出大批的探险家,即使是在人类已经基本了解这个世界后,最积极、怀有最大热情去探索外层空间的,仍然是原基督教文化圈内的国家。基督教原来只局限于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很快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信徒最多、影响最广泛的宗教,拉丁字母也随之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基督教文化对现代世界文化的影响最大,不仅影响哲学、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到科学发现,很难说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猜想没有受到创造论的影响。


基督教主张“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坚持精神和物质世界服从上帝,客观上形成了对世俗王权的制约。因此基督教世界的王权都没有发展成为东方君主那样具有几乎无限大的权力。这是基督教世界率先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


基督教提倡社会要承担关注弱者的责任,并带头付诸于行动,成立了大量孤儿院、养老院、医院、学校。而有些文化则认为这是家庭的责任而不是社会责任。基督教这种强调社会责任的主张,有助于培育基督文化的市民社会,而不是培育像有些文化那样的家族社会。基督教的这种主张也是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


基督教强调夫妻是在上帝面前结合的,在封建社会时代,基督教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实现夫妻对偶制的社会,虽然也存在偷情、卖淫现象,但即使是国王,也从没有纳妾的,甚至几乎没有离婚现象,这在中古时代社会是仅有的。因此,基督教文化特别强调爱情、歌颂爱情,赞美对妇女的礼让和崇敬,哪怕只是形式上的。


基督教对人非常重视,不允许自杀,人文主义首先出现在欧洲并不是偶然的,即使是在封建和奴隶社会,欧洲的文学、艺术描绘的基本都是神和人,把自然放到次要的地位上,认为神和人是主人和管家的关系、人和自然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重视人的职分,歌颂人,积极去探索、了解自然,以便开发和管理自然,更加重视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心理。


基督教文化的扩张在南部遇到伊斯兰文化的阻碍,很长时间内只能局限于欧洲范围内,但自工业革命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殖民扩张,基督教文化绕过伊斯兰教文化的障碍,向全世界迅速传播,目前澳洲、南北美洲、埃塞俄比亚和部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菲律宾和太平洋岛国都已进入基督教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已经渗入到儒教文化圈的国家内。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宗教派别


随着基督教分裂成为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基督教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新教文化地区首先跨入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写有一本著名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专门论述基督教新教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基督教是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名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等。在中国,基督教之词通常是狭义的名称。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有20亿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由于偷吃了伊甸园的禁区果,开始就犯了罪。罪使人失去永恒的生命,并在其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借着耶稣基督的救赎回到上帝的身边,才能胜过罪带来的死亡,得享永生。


主要节日


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等,天主教和东正教还有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命名日等节日。


圣诞节:12月25日。原为罗马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生日;罗马帝国以基督宗教为国教后将此日改为纪念耶稣基督诞辰,但耶稣基督降生的真实日期无人知道。


受难日:复活节前的礼拜五,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


复活节:3月21日到4月25日之间,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礼拜日,纪念耶稣基督复活。


感恩节:(北美洲基督教传统节日,而非普世基督教节日)11月的第四个礼拜四(美国),或10月的第三个礼拜六(加拿大)。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中的习俗


礼拜: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教活动,一般在一周的第七天——主日,即星期天的礼拜堂做礼拜。有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项目。通常有牧师主持的。在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国家里,无论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元首,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信徒都无一例外地按常规到教堂做礼拜。有些西欧国家,每逢星期日上午八九点钟,甚至一般电视节目也停止播放,而专门播放支援教堂做礼拜的活动,以便来不及赴教堂做礼拜的教徒配合。


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一定的宗教习惯和忌讳。如信奉基督教的人一般都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学,故举行活动时尽量避开“13”。星期五是耶稣遇难的日子,信奉基督教的人,每逢此日戒斋一天,不食肉,吃小斋。举行庆祝活动,也应避开星期五。相传耶稣遇难时,被钉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视十字架为圣物。除了在教堂中使用外,也常做成项链悬挂在胸前,或立在死者的墓前,以示人的灵魂与耶稣同在。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生死、嫁、娶,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有牧师主持仪式。天主教出生的婴儿按照教规应进行洗礼,并取教名,人男女监护人教父、教母。教徒死后,需请神父来料理后事。


基督教圣礼:或称“圣事”,是基督教重要的礼仪。基督教认为圣事是耶稣基督亲自定立,并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礼仪,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凡诚心领受者,都能获得。天主教和正教认为“圣事”有七件,即圣洗(洗礼)、坚振、告解、圣体(正教称“圣体血”)、终傅、神品(亦称“受职礼或祝圣神父、主教”)和婚礼。新教一般仅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礼”。


洗礼:洗礼被普世教会视为基督教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是基督教入教仪式,分注水洗礼和浸礼两种。 基督教认为这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号”,使其成为教徒,此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


圣餐礼:或译“主的晚餐”,是被普世教会承认的另一重要圣礼。指耶稣被捕前与门徒最后一次的晚餐。当时他以饼代表自己的身体,以葡萄汁代表自己的血,分给门徒吃,成为历代教会遵守的礼仪。圣餐的主要材料是葡萄汁和无酵饼。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十条诫命


第一条诫: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诫:不可拜偶像。


第三条诫:不可妄称耶和华你 神的名。


第四条诫:当守安息日。


第五条诫:当孝敬父母。


第六条诫:不可杀人。


第七条诫:不可奸淫。


第八条诫:不可偷盗。


第九条诫: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诫:不可起贪心。


十二门徒:


西门彼得、安得烈、雅各、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达太、奋锐党的西门、卖主的犹大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以个人,社会个体的生存及发展为目的,被一代又一代地广泛传播。人们通过谚语,童话故事,艺术,大众媒体对各自所属的文化进行习得。基督教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基督教文化更是对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义学艺术,政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义化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最集中的体现。价值观是一套习得的规则,以用来作出决定或解决矛盾。价值观是一种对真,善,美判断的观点。  


对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所强调的内容,大部可以在基督教义化中找到其根源。我们常常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其实,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出于基督教《圣经》中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的第二条“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需要强调的是,往往存在着将个人主义与自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误区,但其实真正的个人主义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主义在西方表现为对个人财富,权利,智慧的尊重。也正是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个体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西方的进步。


对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进步与改变”也可以在基督教的信条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从耶稣为改变整个世界而降生,到他被钉到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再到耶稣基督的再次复活。基督教教义告诫其信奉者的是万物都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进步的。人们所需要坚信和做到的是破除旧的事物的枷锁,不断地向前前行。正如创世纪,复活等等基督教教义和信条所提倡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参加就职竞选时就以“改变”作为自己竞选的口号,提倡只有改变才能为美国带来进步和才能让美国保持先进。他的成功就出自于他对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精准把握。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教皇加冕查理曼大帝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政治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所体现出的文化在西方的政治制度中也有这充分的体现。西方一些国家的立宪政治制度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基督教认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因此每个人的天性中部有神性,天地万物,唯有人具有神的灵明。后来,尽管人因对上帝的叛离而导致了人性与人世的堕落。但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人的神性从未因此消失。这个神性赋予了人作为被创造物固有的尊荣,权利,幸福与慈爱。人生而自由、平等,因为基督教认为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人权是天赋的,作为地上之国的人类世界必须保障这一天赋的人权,并通过立宪表现出来。通过立宪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基于基督教对人类理性坚定不移的信赖。理性是西方宪政国家的基础:正是在每个人理性即自利自保,趋利避害本能指引下,人们才会并能够订立契约组成国家。这也解释了在政治上保护人权的主张。


17、18世纪以来欧美确立的那种自由宪政,从19世纪晚期开始有了变化:由于基督教文化的缘故,福利国家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政策。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所有福利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宪法又有效地辅助了这项政策,这一切所说明的并不是一个巧合。这涉及基督教义化中关于“情”的伦理,人的自爱与博爱,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救赎与行善。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有两条:第一,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第二,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基督教的爱是一种博爱。《圣经》强调对穷人的关心和爱: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基督教对人类命运的普世关怀,不但肯定了个人,即自爱和自我,的价值,而且也肯定了人类有共同的价值,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可以恪守共同的法则,共营社会政治生活。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通俗讲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思想中有着一种人文主义传统,有着贯穿两千年历史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这也是它在创办初期得到广大中下层人民信仰的原因。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古罗马时期税吏在犹太人中最遭厌恶)不也是这样行的吗?”(《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节)


“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圣经.约翰一书》第三章第十一节)


“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圣经.歌罗西书》第三章第十一节)


“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自由。”(《圣经.哥林多后书》第三章第十七节)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圣经.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三十二节)


“你们是重价买来的,不要做人的奴仆。”(《圣经.哥林多前书》第七章第二十三节)


  由这些字句,我们可以对基督教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略窥一斑。它的实质是承认有一位造物者,所有的人都是自它所出,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互友爱。(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经常翻译为“生而平等”的这个短语在许多西方著名法律文献如《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的英文表述是“created equal”,因此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造而平等”)正是这些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正是这种与东方式无情的专制帝国架构——如波斯、亚述、中国等——相抗衡的人文思想,影响了之后西方与东方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使人相信,人人都是由上帝而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与上帝之间无须中介而可直接沟通。(这一点与印度教相比尤为明显。印度人信奉梵天,认为梵天的头造出了婆罗门,梵天的胳膊造出了刹帝利,梵天的腿造出了吠舍,梵天的脚造出了首陀罗。这种思想让明显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到现代还有牢固的基础)这就拒绝了东方式的君主,一种至上、绝对的无限权力。源自希伯莱的这一伟大思想,成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一个长远的精神推动力。


当代宪政思想的重要核心,便是限制公权力。而基督教从几个方面确立了这一核心思想的基础。首先,是上述人文主义精神对一种东方式帝国架构的制约。再者,中世纪教会的存在,也是公不可没的。我们现在对于中世纪教会统治大多贬多于褒,然而在中世纪一个强大教权的存在,也给予了王权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正如耶酥所说:“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教权主要作用在精神层面,它对世俗王权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你该管的领域到此为止,决不能染指人的思想和精神。你可以管我做什么,但决不能管我想什么。这也就为人的思想自由和独立人格提供了保障。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对于宪政的第三个影响,在其原罪思想。《圣经》记载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从此人类便具有了原罪。原罪意识宣告了人人都有罪,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是完人。人性是恶的,哪怕是最伟大的人,他依旧带有人性本原的罪恶。因此,治理国家的办法也不再是通过寻找所谓“明君良相清官忠臣”来实现,而是依托于制度,依托于法律。这正是一种从“人治”到“法治”(“rule of law”而非“rule by law”即法制。“法制”是统治者用法律来统治,归根到底还是“人治”,而“法治”则是由法律来治理)的飞跃。即使你是个普天称颂的大好人,因为人性罪恶的问题,你还是有可能蜕变为坏人,于是就需要制度来约束你了。“人治”只能期望好人出现,对待坏人却无能为力。而在“法治”之下,好人尽可以做好事,坏人却休想干坏事。这种性恶论,看似刺伤了人类的自尊,却比温情脉脉的性善论优越得多。只有正视人性中的恶,我们才能尽力去塑造一个真善美的社会。


  再谈谈基督教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科技?这与宗教不是扯不上边甚至势不两立吗?天主教会不是还烧死了布鲁诺吗?是的,当时气焰熏天的教权统治确实对科学的进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它对后来科技的发展的作用却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世纪,修道院的修士始终认为:“劳动就是祈祷。”体力劳动是精神劳动的组成部分。“他们最早将智能和汗水连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们十分有助于技术的进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此之前,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中国人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然而他们都出于各种原因鄙视手工劳作,因此许多发明未能充分发展。而西方则因为重实践、重手工,所以科技不断发展,最终掀起一场技术革命。在这一点上,基督教的修士们是有功劳的。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探索扩张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在西方历次对外探索、扩张的活动,如十字军东征、收复失地运动、新航路开辟、移民北美等活动中,绝大多数领导者、船长、水手、贵族等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推动他们勇敢地向外探险的动力,除了财富,主要是巨大强烈的宗教热情。他们视传播基督教义为己任,以救其他地方的人摆脱异教徒统治为使命。1630年,在前往北美洲的航程中,清教主义的领袖人物温斯罗普引用《圣经》中的典故,作出了这样的预言 :“我们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山颠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在看着我们。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欺骗了上帝,如果上帝不再像今天那样帮助我们,我们将成为世人的笑柄”。基督教这种普救情怀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使西欧日后成为世界中心成为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传教士在世界文化传播中,尤其是传播西欧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他们不遗余力、不惧艰险地远涉万水千山,客观上传播了西欧文化,也将其他民族文化带回欧洲,才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


 

 西方文明史•基督教文化



最后,谈谈基督教在西方伦理道德体系形成中起的作用。在东方,以佛教、印度教为代表的时空观是一种圆周式时空观,相信轮回、转世。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则是一种现世文化。“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都体现了这一点。反观基督教,它是一种直线式时空观,而且特别强调“末日审判”。“头顶三尺有神灵”,基督教在强调世上有鉴察人心的神,且神最终将审判众人的前提下,成为警醒人心、使人向善的重要力量。  


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便一直遥遥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各种思想及理念至今仍以高蹈的气度占据着当代的制高点,基督教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早已渗透至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全球16亿信徒的主流宗教——基督教在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是西方文明的基础。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