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魏源的富国强军梦·《海国图志》

日期: 2018-06-12
浏览次数: 70

魏源的富国强军梦·《海国图志》

 

2018-6-12 青野龙吟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一、人物生平

 

魏源求学


嘉庆十二年,少年魏源离开了苦读多年的家塾,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邵阳县城爱莲书院求学。


相传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即在此种莲,他的传世名篇《爱莲说》就在此完成。其中名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即为爱莲书院起名之滥觞。爱莲书院的读书生活给魏源留下绮丽的回忆,他在《答友人书院读书之邀》一诗中吟道:“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


“岁时,参加县考,”前三名魏源、何上咸、石昌化,联名如贯珠。而何最少,世称“三神童”。县试之后,补县学弟子员。参加府试,考取案首。此时的湖南学政是李宗瀚,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他是藏书家、金石家和书法家。这位博学多才的学政看中了年轻有为的魏源,对魏源爱护有加。三年县学使魏源知识面拓宽,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开馆授徒


嘉庆十五年(1810年),魏源回到故乡,开馆授徒。因为他课教得好,“名闻益广,学徒踵至”。“腹内孕乾坤”的魏源并不满足乡间塾师的平静生活,他于嘉庆十八年(拔贡是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清代规定,到一定年限,由各省学政在生员中考试选拔优秀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每府学各名,县州学年)来到省城长沙,进著名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名。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当京官,知县或教职。


魏源在岳麓书院的时间不长,但在学习期间,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如汤金钊,袁名曜,李克钿,何庆元等。这些名士对他一生的事业和成就都起过重大的作用。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汤金钊。汤金钊在主持湖南拔贡期间,办事认真,正直无私,录士极严。他在视察岳麓书院时,对岳麓书院办学方针及教学方法进行充分调查,对其严格办学十分满意。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岳麓书院读书


岳麓书院的读书生活对魏源一生影响至大。在以后长期的幕僚生活和著述工作中,魏源同也是岳麓书院毕业的著名人物贺长龄、陶澍有了超乎常人之间的交往和情谊。在岳麓书院读书之余,漫步爱晚亭,留连岳麓山,曾赋诗抒情:“日尽月野白,余晖在山顶。流水如有情,徘徊上襟领。野服欺松风,幽寻自人境。是时月未上,万象互光景。危云天际峰,斜霓天南影。天高人独立,溪急野逾静。冰鳞空水明,归翼凉烟引。咏归谢童冠,意行无远近。”


魏源自注作《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魏源集》),这首诗是魏源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游爱晚亭,览岳麓寺,有感而发。他一心攻读,积极储备,但读书时的心境是恬淡平静的。岳麓书院的短促的岁月给魏源的一生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使他终生难以忘怀。可以说,这就是魏源的岳麓书院情结。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名师好友


在学生中,汤金钊尤其喜爱才具独特的魏源。魏源同汤金钊前辈有过较频繁的交往,从汤身上学到不少知识。汤金钊与湖南巡抚广厚主持湖南拔贡,魏源被选中。


魏源到北京后,本应及时拜见选取他的老师汤金钊。但是,不善钻营且只知苦读的魏源,却一头扎进古书堆中,汤金钊感到奇怪,以为他病了,便亲自去拜访魏源。汤金钊礼贤下士,爱才若渴,跃然纸上。从中也可见,此对忘年交情谊之笃。


袁名曜,湖南宁乡人。他是魏源就读岳麓书院时的山长。他治学严谨,办学认真,为文高远,谈锋甚健。据《宁乡县志》载:“其为文意格高浑,不落恒蹊,穿穴经史,自达其所见。”“足迹遍天下,尤留心舆图厄塞,河渠险隘,古今沿革。”这位山长对青年魏源有较大影响。


李克钿,字冠湖,湖南桂东人;何庆元,字积之,湖南桂阳人。是魏源在岳麓书院时的同窗好友,都是得益于湖湘学派而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和魏源是同科拔贡,成为学术思想上的知交。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世界格局巨大变革中的睡梦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

 

1842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 ,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

 

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并在《默觚》中发挥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屦之而后艰”的主张,实为近代中国改良思想的前驱。对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丰元年(1851),魏源授高邮州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二、魏源的思想成就

 

革新图强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反对侵华


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这种相信熟悉情况的当地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抗敌的积极性来组织反侵略武装力量,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切合于当时敌强我弱,敌寡我众的客观实际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兴办实业


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其中包含了例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凤锯、水锯、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主张以后“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他还倡议“立译馆翻夷书”,并“于闽粤二省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以奖励科学发明。他认为这样做,即可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逐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从而达到“制夷”之目的。他满怀着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满信心,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中国“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中国有着丰富的矿藏和资源,具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他相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产技术,可以逐步做到“不必仰赖于外夷”,指出只要经过努力,若干年后,必然“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中国一定能富强起来,赶上并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推崇民主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说“墨利加北洲(指美国)之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统治下的当时中国,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说是很有胆识的见解。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赋税思想


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指出“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他指责苛重税敛,“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认为重税破坏了纳税人的财产,也就破坏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彼贪人为政也,专脧富民;富民渐罄,复脧中户;中户复然,遂致邑井成墟”,“有因何不种稻稷?秋收不给两忙税,洋银价高漕斛大,纳过官粮余秸秷。”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提出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例如他认为淮盐成本之高是由于细商所支付的浮费和勒索太多。如果废除细商专卖制度允许散商凭票运销,即可大大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这样既可促进食盐销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国家的盐税收入。魏源的这一观点在中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三、魏源的著作

 

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其它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005年,作品结集为20卷《魏源全集》。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全书已达500卷之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应当注意的是,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其中,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20种左右的著作。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因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这样,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海国图志》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海国图志》对中国清后期保守派提倡的洋务运动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洋务运动自1861年底开始,1895年告终,期间,洋务派官员们就是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全国大力开展了一些列复兴清王朝的运动。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海国图志》第五部分介绍了船、枪、炮等先进武器的制造样图、讲述了各种先进仪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这在当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陆续续开始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这些都是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制造技术,从而应用于国内的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制造上面,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我国的军事,并促使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知识传入。  

魏源在编纂《海国图志》之时,翻译了众多外文文献,从而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地球运行规律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关注与学习。

《海国图志》对中国维新运动的影响也具有深刻意义。魏源在提倡“师夷长技”观念之时,已注意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重要作用,这为日后的维新思想提供了重大的启发与鼓舞。

 

《海国图志》是在帮助中国人开民智,开眼看世界。可是由于清朝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能开眼看世界的人并不多,民智开的也不多。魏源写《海国图志》的目的在中国并没有完全达成。

谁能想到“东方不亮西方亮”,《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却让日本人走上了维新之路,终于是为他人作嫁衣。

刚开始《海国图志》传到日本也不是很顺利。这本书中介绍了各种西方的“稀奇古怪”之事,又大力赞赏西方的各种技术,日本幕府认为书中内容会引起日本国民的羡慕,从而不利于幕府的统治。于是《海国图志》在日本被禁了!

但《海国图志》太有趣了,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加上日本人本来就认识很多汉字,所以很多日本贵族捧着《海国图志》中文版也读的津津有味。

不久之后,《海国图志》又从日本贵族圈流行到日本民间,越传越火,幕府根本禁不住!

日本幕府也想通了,既然禁不住就不禁了吧,干脆开放此书。很快,敏锐的日本出版商就出版了日语版的《海国图志》,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用现在的话说是“秒售”,没有买到的人大概会吵着说“饥饿营销”。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有位日本青年对该书仰慕已久,冒着大雨排队购买,书是买到了,人也被淋成了落汤鸡!这位日本青年就是东乡平八郎,后来的日本海军元帅,被日本人称为“军神”,在对马海峡的海战中击败俄国海军,这是他最高光的时刻。

  《海国图志》开了日本人的民智,让全体日本人“开眼看世界”,为十多年后日本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水到渠成之事,当然比自上而下的改革来的容易的多!

  而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意义,恐怕这里就毋须我来赘述了。遗憾的是《海国图志》始终没能让全体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我们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挨揍之后才被动“开眼看世界”,但那时毕竟晚了,日本都超过我们了!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而《圣武记》一书中谈到18世纪西北地区穆斯林的反清起义问题。共14卷,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记述清王朝建立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后4卷《武功余记》为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圣武记》揭露了沙俄的侵华野心。《圣武记》主要将史论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体现出纪事本末体学术研究的色彩,在改造纪事本末体上作了初步的尝试。


《圣武记》在编撰上的创新,最主要表现在将史论这种传统体例,同纪事本末体体裁有机地结合。传统的纪事本末体裁由于各条目相对独立,因而读者很难理清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领悟作者表达的历史发展大势的观点。史论由于独特的史例特点,易于彰显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精深思考,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历史观和史书的价值,其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圣武记》的史论形式包括:序论、前 10卷篇末“臣源曰”、后四卷《武事余记》史论专篇。纪事本末体重视序论的作用,并且与“经世”思想紧密结合,《圣武记》可谓第一篇有特色的序论。作者交待撰述背景时说:“晚侨江淮,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及,乃尽发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表明作者是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编撰《圣武记》,作者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下“尽发椟藏”,“排比经纬”,“于是我生以后之数大事,及我生以前数十大事,磊磊乎耳目,磅礴乎胸臆”。魏源论述《圣武记》的撰述目的时说:“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于御侮?斯之谓折中于尊俎。······奚必更问其胜负于疆场矣,记曰:‘物耻则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故帝王处蒙业久安之世,当涣然大号之曰:‘必然以军令饬天下人心,皇然以军事、军实延天下之人材。'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五官强,五兵昌,禁 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


  作者为反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希望通过歌颂清初的“盛世武功”,激发统治者“御侮”的决心,使清王朝成为“军政修”、“官强”、“兵昌”、“令行”、“四夷来王”的强国,以抵制外来民族的侵略。



诗作:《晓窗》《湘江舟行》《三湘棹歌》《寰海十章》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四、后世纪念

 

魏源故里,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故里现存有故居,为清乾隆初年修造,占地面积1710平方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为典型的清代湘西南木瓦结构民居,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两次维修,恢复了原貌,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座西向东,两正两横,独立于绿色田园中间,前临一片平坦的千顷稻浪,院后缓缓流过一湾金水,左临象山,右对狮岭。


魏源故居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相传魏氏九世祖元瑛公至魏源祖父孝立公居所称“垭塘湾公馆”,民国初年改建为宗祠,孝立公另给十个儿子建了十座大体一致的宅院。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字春煦,排行老五,魏源故居就是他及家人所分住的的其中一座。魏源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至他27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才很少回家。1951年土地改革时,这所房子被分给魏源之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几户贫下中农居住。1994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将故居内住户全部迁出,收归国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国家文物局先后三次拨款进行了维修。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五、人物评价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①《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②此二书(《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在今日诚为刍狗,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③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宋恕(启蒙思想家):近人撰外史,如《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四裔年表》等书,题名皆陋。将以尊内,适使外人笑我学者为井蛙,反辱国矣。

 

《魏源传》(夏剑钦)综观魏源一生,他从理学家转而为汉学家,从幕友转而为亲民官,从解经笺诗的通儒转而为关心水利盐漕的实干家,从忧时忧民的学者转而为放眼世界的先驱,都充分显示他是一名真挚的爱国者。他因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时时以湔洗国耻为念,提出“后王师前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