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荣誉·茅盾文学奖
2018-1-15 青野龙吟
1981年4月,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一、评选标准
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二、评选范围
1、茅盾文学奖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
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均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

三、近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录介绍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
贾平凹 《秦腔》
《秦腔》是贾平凹1983年的散文作品。文中不但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出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

周大新 《湖光山色》
《湖光山色》描写了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录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动作的崭新思考,表现了一颗高贵灵魂在乡村剧变背景下的惊悸和固守。

麦家 《暗算》
《暗算》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麦家的小说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佛一种被痛楚浸满的精灵,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
张炜 《你在高原》
自然,这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它计有十部,四百五十万言。虽然每一部皆可独立成书,但它仍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在这些故事的躯体上,跳动着同一颗心脏,有着同一副神经网络和血脉循环系统。

刘醒龙 《天行者》
《天行者》由三部分构成:《凤凰琴》、《雪笛》、《天行者》。围绕着界岭小学几位民办老师的转正问题,三个部分以递进的方式,渐次打开了万站长、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明爱芬等人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为了转正,曾经是界岭小学民办教师的万站长,利用一些潜规则成功地当上了公办教师,不料却从此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了转正,明爱芬因寒冬涉河而瘫痪在床,当她拿到转正表格时,终溘然长逝;为了转正,蓝飞、张英才因自己的自私行为而饱受内心的折磨;为了转正,邓有米差点锒铛入狱;为了转正,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等人曾各怀心思,最终又相互抚慰、相互支撑……

莫言 《蛙》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09年,《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毕飞宇 《推拿》
这部近十八万字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这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版为全社会更好地了解盲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一个范本。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5)
格非 《江南三部曲》
格非三部曲是作者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系列作品的三部曲。前两部,《人面桃花》写的是民国初年的知识人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山河入梦》写的是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社会实践,而《春尽江南》则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

王蒙 《这边风景》
小说以19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四清"运动背景下,讲述了伊犁地区跃进公社爱国大队发生的一件粮食盗窃案,进而暴露出农村的阶级斗争以及"苏联修正主义代理人"煽动裹挟数万边民外逃等政治斗争的叙述,但却格外地突兀、不自然和空洞、虚假,充满了生编硬造的痕迹,很难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小说主人公伊力哈穆进入到日常生产生活的境遇时,现实中的血肉丰满,魅力四射;当阶级斗争的政治生活境遇时,却让人感到干瘪、缺乏灵气和精魂。他能深入底层生活,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一颗平等尊重的心态去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民族之间的水乳交融之情。作品中的政治生活叙事完全游离于农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之外,成为一种外来的东西;犹如一首优美歌曲的旋律中,突然切入了一段噪音,格外刺耳。

李佩甫 《生命册》
《生命册》中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是残缺的,或是精神的残缺,或是生理的残缺。骆驼身有残疾,虫嫂是身体上的侏儒,春才因身体苦闷而自宫,这都是身体的残缺。《生命册》写出了生命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一种生命的流逝感和生命莫测的慨叹。

金宇澄 《繁花》(王家卫导演改编成电影)
金宇澄的《繁花》像是打开了一幅上海的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的不同这是时间长河,是涓涓溪水。我只能缓缓地展开长卷,在一堆一堆的人群里不急不慢地查找着沪生阿宝小毛梅瑞康总陶陶芳妹白萍汪小姐兰兰银凤小毛娘的人生漂浮踪迹。就像张择端笔下绘了北宋汴京当时各色人物牛骡驴车轿船房屋桥梁等各有特色一样,金宇澄笔下写尽了上海改革开放前后这五十多年来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的生活状况和变迁。

苏童 《黄雀记》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四、外界评价
茅盾文学奖是体制内最主流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但是从前6届的获奖作品和作家情况看,这个崇高的奖项也摆脱不了鸡肋的属性。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样的问题--几个评委,带着凝固的评判标准,去给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后排位。当文学一旦异化为某种裁判的形式,文学立体复杂的审美空间就被忽略,而成为一种让"作家"成名的工具。
茅盾文学奖一直因为"曲高"而太过"和寡",纵观茅盾文学奖所有的获奖作品,大多都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民族性的等,即多为现实主义文学,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首次被获准资格入围的网络小说,最后也是全军覆没。很多人说,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从评委到作品,都有脱离"群众"的嫌疑。因此茅盾文学奖存在着评委看不全,群众全不看的弊端,茅盾文学奖虽然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群众一直只是看客。而对于文学奖本身,在经历了多年的历练,也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模式,作品来源单一,获奖作品模式单一,不够民主等现象都让茅盾文学奖变得神秘莫测。

茅盾文学奖既想要保证体制内的传统价值取向不改,又想向新的读者诉求做出妥协,就难免呈现出一些矛盾性。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不会偏爱年轻人、不会向网络文学折服那样,茅盾文学奖也不会放弃传统价值这个根本。因为体制内的文学向来都有一种精英和经典的固执,不愿向多流变的文学低头。不过,在矛盾中行进的茅盾文学奖,还是让人读出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