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日期: 2022-03-04
浏览次数: 30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2022-03-04   青野龙吟


《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


《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


《人世间》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2019年7月,《人世间》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同年8月16日,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内容简介


《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周父是根红苗正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长女为追求“诗人”的爱情,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小儿子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


作者将从共乐区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嵌入到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动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他们中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了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努力打拼辛劳谋生,其性格命运虽各有不同,但始终恪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伦理道德,做一个好人是他们的信念或者说信仰。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2022-03-04 来源:读书名场面


“觉得苦吗?嚼嚼自己咽了。”这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中,演员雷佳音饰演的周秉昆的一句台词,道尽人生百味。


作为成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小城工人,他与生活在家乡这个小社会的亲友,和与时代步伐紧紧相扣的几代人共同构成了人世间最平凡也最不俗的人物群像。


2月10日,凤凰网读书和《人世间》原著作者、作家梁晓声做了一场直播。


这位古稀之年的长辈,以“我想把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的拳拳之心写下这个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家族故事,自与同为东北籍的导演李路畅谈、一拍即合后,又给予了这部改编剧作最大的包容和身体力行的支持。


这些天,他也每晚坐在电视前,与全国观众一起追剧。


在这场对话中,他从父亲参与“大三线”建设说起,念及哥哥的病、弟弟和与工友们的情谊、自己如何在艰难条件下求学、找工作、养家糊口,从当知青时弄丢的几本书到“上山下乡”时的每月工资等种种细节,无一不是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一辈子的生活缩影,而这也将是我们理解剧中角色、理解自己的父辈和祖辈的重要索引。


今天我们摘录部分文字,重温那日在直播间里,作者梁晓声带给我们的思考。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一、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记录那些留在城市普通劳动家庭的青年

想必很多读者都有疑惑,就是作者为什么会写《人世间》这样一本书。


梁晓声老师说:“我的父亲是“大三线”建设工人,从50年代中期就离开家了,每隔几年才回一次,后来他探家的时候,我又下乡了,不能回家。实际上我曾经是一个和父亲见面次数很少的少年,写这本书是想弥补感情上的缺失,尤其是父亲去世后,我总觉得要用文字致敬一下他们那一代工人。


“还有一种情愫是,后来我和大弟弟都下乡了,家里只有母亲、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小弟弟。我的哥哥患有精神病,所以小弟弟承担的家庭重担可能比我和大弟弟在下乡的边疆承担的更重一些。这些留在城市普通劳动家庭的青年,在我们的文学、戏剧、影视剧画廊中几乎是缺失的,他们被表现得非常少,是沉默的一代,那么我就为他们写本书吧。”


“还有一点,原著中写到共乐区,也就是光字片,光字片是一个当年脏乱差的街区,仅在哈尔滨市这样的街区就大约有十几个,那么这些街区的这些普通家庭,我觉得我作为作家,有责任为他们做一种时代的记录。虽然街区是脏乱差的,居住的环境是逼仄的、狭小的,但是那些父母们依旧培养出来了优秀的、品性良好的一代青年,小说最初的名字是《共乐区的儿女们》,意思其实就非常明确了。”


“还有就是回望我走过的路,我觉得有那么多好人帮助过我,就像原著中的周秉昆,遇到了很多好人。所以我也要把自己对这些与我有缘、于我有恩的好人的感恩记录下来。我看生活恐怕还是好人多,这是我对生活本质的一种坚信。”


(就像)剧中秉昆和他的工友——“六小君子”之间的关系,就是我的小弟弟和他当年的工友们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维持多久呢?从那个年代一直维系到现在。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去年,我痛失了三位亲人,小弟弟去世,他的爱人去世,他的爱人是兵团战士,是北大荒知青,我的三弟妹去世,她也是北大荒知青。我的小弟弟去世之后,他当年的朋友依然和我们家、我小弟弟的儿女有联系,我也给他们回过短信,说小弟虽然走了,你们依然是二哥(指自己)的朋友,依然是梁家的朋友,你们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另外,我和我中学时期的那些同学们的友谊,也是维系到今天的。”


“可能是特殊年代(的关系),大家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院、一条街、一个厂,关系就始终维持着。今天大家的工作变动大,在一个单位几年,可能就要走人,对吧?”


“因为现在生活形态改变了,这种改变所导致的现象,不仅仅是中国现象,是普遍现象,这实际上是人类步入现代生活之后的代价。”


“但是我个人觉得,当代年轻人要学会抵御孤独的本领,进而达成可以享受孤独的境界。你不必和许多人说过多的应酬话,你也不必参加那么多的活动,你先建立好和自我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和一本书的关系,和电视里播放的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的关系,和你养的宠物小猫、小狗的关系,和一盆花的关系……我个人是很享受这样的状态的。”


“我一直觉得即使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友谊也一点都不难。只要你真心对别人好,任何一个思维正常、心灵正常的人,都立刻会感到你的好感,没有人会因为你主动以温暖之心对待别人,而非要跟你老谋深算一下的。”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二、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这段时间电视剧正在热播,作者和大家一样在追剧,说到表演,作者梁晓声觉得所有演员都很好,雷佳音演得非常好,小秉义、小周蓉、小秉昆这三个孩子的表演也很好。


作者还谈了谈对于另几位演员的看法。


“比如说宋春丽和郝冬梅,母女俩因为从周家回来没照相,吵了一架,这场对手戏里,她们的表演都是一流的。我们看老演员的表演,宋春丽,她没有哭出声,没有泪,但她用表情表演,嘴张开又合上,包括咽喉的蠕动、面部肌肉的反应,我觉得都属于表演艺术家的水平。包括郑母那一跪,我也看得眼泪几乎要流下来,她的年龄比我们还大,在冰天雪地里,跪了不止一次。”


“我内心很感激这些老演员的付出,包括演周母的萨老师、演周父的丁老师。因为我已经先入为主,内心有了我的父亲和母亲以及同学们的父亲和母亲的形象,觉得那一代人是消瘦的。我们也有同样年龄的偏瘦的男演员,但未见得有工人气质,穿上工作服也看不出来有一身力气,我们再看丁老师演的周父,真的是一个有力量、能承担、如山的父亲的形象。”


“我还想说秉昆的那些哥们儿,德宝、肖国庆、孙赶超。我看样片的时候还突然发问,我说他们是演员吗?所有人都愣住了,有一个小伙子怯怯地说,梁老师,他们都是演过大主角和大配角的,我说,我问这话不是否定的意思,我是觉得他们怎么那么像那个年代的年轻工友,一下子使我熟悉起来,想跃入屏幕跟他们喝点酒,听他们侃大山。严格地说,他们(在电视剧里)也都土得掉渣,对吧?”


所以当梁晓声提出“他们是演员吗”这个疑问的时候,其实是对他们表演的一个特别高的评价。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在当天直播间的弹幕上,有人说这部剧最好的一点是拍出了人民性。


梁晓声表示认同,因为:“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他们的历史中都有英雄人物,尤其在国家、民族命运低落的时期,受外力侵略的时期,有那么多优秀的儿女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去抗争,去奋斗,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


“如果把中国历史向前推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牺牲的优秀的中华儿女,一半左右出身于普通劳动者家庭。如果把历史向后延续,我们也可以相信,如果我们的国家又受到外部势力的挑战,也同样会有那么多的好青年为国家继续奋斗,这些人还是有一半左右会产生在普通劳动者家庭。”


“远的不说,再看和平时期的现在,我们优秀的科学家、医生、教师,80后的男孩女孩,在航天、航海、桥梁建设、道路建设,包括青藏公路等等这些宏大事件中可歌可泣的儿女们,绝大多数也生活在普通劳动者家庭。”


“我们从此看到了民间本身就像土壤,哪怕是参天大树,也是从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在直播间里,主持人问梁老师,每个月35块钱,这些钱在当年大概是什么概念?


梁老师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学费是每学期5元钱。但那时我母亲要找街道主任、公社办证明,拿到区里盖章,让我成为一个免费生。我小时候非常不理解,觉得作为父母,怎么5元钱都没有呢?因为开学第一天要收学费,我非得告诉老师,我妈妈在帮我申请免费,这很伤一个小孩子的自尊心。”


 

梁晓声谈《人世间》: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我在中学的时候也是享受助学金的学生,3.5元。当年的哈尔滨市,个人日常生活费用在8元以下,就可以作为困难户,向政府申请补助,给一个人的补助一般是5元、10元,那么像郑家,如果有一个孩子的话是四口人,就可以按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来算,还是可以享受到一些贫困补助的钱的。我当知青时,工资是41元8毛6,如果星期日加班,还要有加班费,我每个月能为家里寄20元,这对于改善一个家庭的经济生活环境还是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的。”


“那种父母连家里纸壳子不舍得扔的情况,是特殊年代在父辈身上遗留的痕迹,包括我身上依然有这种痕迹,今天的包装纸盒,我也不愿扔啊。我现在还是用纸笔写作,原来用稿纸,现在是A4纸,如果上一半写错了,我就用剪刀剪下来,把剩下的一半纸留起来。我舍不得扔掉。它是多么白、质量多么好的一页纸啊,真的不忍心拿它当废纸。我们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品质的一张白纸。”


“(现在)中国人过上好生活应该是从九零年以后开始的,那真是几年一个台阶,大多数人的生活更好了,但是铺张浪费、奢侈现象也很严重,所以看看从前还是有必要的。”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