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一代通儒饶宗颐

日期: 2018-02-09
浏览次数: 37

一代通儒饶宗颐

 

2018-02-09  青野龙吟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华人社会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一代通儒饶宗颐

 

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饶宗颐曾获多项奖誉、荣誉博士及名誉教授衔,包括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特赏、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华人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香港政府大紫荆勋章,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等。

 

 

一代通儒饶宗颐

 

 

饶宗颐先生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学养广博而专精,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还精通梵文。虽至百岁高龄,平日诗词书画音律,仍笔墨挥洒不息。

先生最可贵的,如此高龄,本可闲适,但他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2017年6月27日,他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并与两位老学生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不少人把饶宗颐与王国维及陈寅恪相比,因为他们都是在治学上,既博而又能深,在不少学术领域上,具有很大开创性。但王观堂及陈寅恪两位,都未有如饶宗颐教授之艺术成就。

 

一代通儒饶宗颐

 

所以若以前人相比,饶宗颐应是更近宋代苏轼。东坡居士不仅是文、史、诗、词等等,都能“新天下之目”,他的书法,为宋四大家之首,绘事开文人画之先。而更像饶宗颐的是他的画为其书名所掩,他的书法为其学术上之光芒所掩。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二十多年前,世人罕有知其精湛书画,近四分之一世纪来,世人多知其书而不知其绘画成就,一点不逊于书法,且有过之。笔者近三十年来,一直有机会亲睹他在绘事的发展,故敢肯定言,他是在近代画史中,一定会占有卓越位置。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可见他的诗词所曾获很高评价。

 

 

 

一代通儒饶宗颐

 

 

饶先生早早预言,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并提出建立“新经学”。他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但物质生活过于丰富,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新经学”中的“经”是经典的意思。饶宗颐认为,重温国学经典,有助于巩固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重新树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达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饶先生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的持续性文化,从没有间断过和转换过。”东方文化是世界人类文化的重要一环,源远流长、不可或缺。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东学西渐”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古代就有。我们影响过欧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他说:“外国汉学家对我们的传统,兴趣大着呢!”最近的趋势是汉学全球化,我们的学者,应持平地、谦虚地、自信地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我一直说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东西,中华文化从上古至今就是如此。现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华人,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传播得更好。”

 

 

一代通儒饶宗颐

 

 

传播好,自身要先精通。中国的传统学问重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要求学者做通人。饶先生尤其强调,做学问首先不要自我设限,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可先从一个小范围内的方面做起。“如我年轻时先做方志学和地方史,以家乡潮州为研究对象。从考古一直到文学、戏曲、陶瓷等都做,特别注重不同领域间的关联性问题,这样慢慢就越做越通了。”

现代人忙于交际应酬,如何寻求内心的充实与平静,饶宗颐有独特的治身之道。“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饶宗颐先生的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竞逐英姿。饶宗颐先生常在躺椅上看着,当休闲节目。他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看书、做研究,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用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当我闭眼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几万年、几千里之外,此时我同天地融为一体,我已敲开了庄子的门。” 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一代通儒饶宗颐

 

饶宗颐先生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他说,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