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日期: 2021-07-11
浏览次数: 28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2021-07-11   青野龙吟


2021-07-10 来源:网易号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鲁迅笔下流淌着的无数文字和韵味,都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关注的热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那个时代就已家喻户晓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与同时代的作家名人相识、相交、相离,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精彩的“章节”。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由甘肃学者薛林荣创作的《鲁迅的饭局》今年出版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薛林荣从鲁迅的饭局中,再现鲁迅那时生活的现场,见证那个时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时刻,让人感受到鲁迅真实而立体的形象,这种日常饭局的书写,独特视角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鲁迅的饭局》出版后,受到鲁迅长孙周令飞的赞赏和推荐。薛林荣去年曾出版《鲁迅草木谱》,从花草树木中,透露了鲁迅的内心密码,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和关注。他创作《鲁迅的饭局》,再次向人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鲁迅小传”。


一、来往皆是鸿儒


“从1912年,至1924年,鲁迅在北京广和居有68次饭局”。在有记载的这68次饭局中,“有鲁迅做东,或朋友做东,或AA制”,“甚醉”者一次,“颇醉”者一次,“小醉”者一次。“鲁迅与许寿裳一起吃饭30次,与钱稻孙吃饭14次,与许铭伯吃饭13次”。


在《鲁迅的饭局》一书中,作者这样写鲁迅“夜饮于广和居”。鲁迅在广和居里吃什么,和谁吃,为何要在广和居吃,作者也都一一探研,向人们展示出当时“北漂”一族鲁迅的生活环境和状况。《鲁迅的饭局》就是这样,把一个个鲁迅生活的现场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鲁迅的口味里系着浓浓的“乡愁”


他喜爱绍兴菜。绍兴的臭豆腐、梅干菜扣肉、绍酒越鸡等,是鲁迅的最爱。“鲁迅先生喜欢吃一点酒,但是不多吃,吃半小碗或一碗。鲁迅先生吃的是中国酒,多半是花雕。”这也印证了著名作家萧红的回忆。


鲁迅喜欢吃油炸的食品,如油炸黄花鱼等。鲁迅也喜欢河南菜,喜欢杭州的“叫花鸡”“西湖醋鱼”,还喜欢“羊羹”之类的零食,但不喜欢北方一些“入口如嚼泥土”的菜。鲁迅有不喜欢吃的东西,比如不喜欢功德林用豆制品制成的足以乱真的素肉、素鸡、素鱼等。鲁迅不喜欢闽式饭馆,说它“肴皆闽式,不甚适口,有所谓红糟者亦不美也”。


鲁迅初到北京时,蹭饭、下馆子多,早期饭友以许寿裳、钱稻孙、齐寿山等为主,等到全家到北京后,鲁迅家也门庭若市,新文化史上许多知名人物,都与鲁迅有饭局。与鲁迅一起吃饭的人,往来皆是鸿儒。如钱玄同、许寿棠、许钦文、孙伏园、齐寿山、台静农、文尹夫妇(瞿秋白夫妇)、茅盾、郑振铎、邵铭之、萧军、萧红等,这些人都在鲁迅家中吃过饭,与鲁迅关系都不平常。


在薛林荣看来鲁迅的饭局和他的写作息息相关


饭局是文化沙龙。到鲁迅家造访的人很多,饭局加固了他们的友谊。鲁迅在家里治馔请客,是对待请客的最高态度。鲁迅日记中,治馔请客共有34例。其中北京时期仅6例,上海时期达28例。上海时期鲁迅请客,大多数是许广平下厨做饭。鲁迅日记中,多有家中请客的记录。


在鲁迅的饭局上,有争鸣,有和合,有碰撞,也有文学和艺术的谋划。鲁迅是个清醒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笔下呈现的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许多都是以他熟悉的人或事为原始材料的。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二、“饭局”余味无穷


薛林荣在《鲁迅的饭局》一书中,共提到了48场饭局。在这48场饭局中,有饯别蔡元培等名流的,有乡党同席的,有半农等文士邀饮的,也有郁达夫等名人赏饭的,还有与家人共饮或生日祝寿的,各种饭局不一而足。薛林荣告诉记者,他写得比较满意的是3场饭局。


1、1923年5月10日“与二弟小治肴酒共饮三弟”


这是周氏三兄弟“最后的晚餐”,主要探讨鲁迅、周作人的反目。这场饭局读起来令人有“残灯如豆月明时”的感觉。从此,“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两星永不相见。薛林荣称,“周氏兄弟反目,是现代文学三十年最大的隐痛。”


2、1925年6月25日“二许相争的醉宴”


这是按“小鬼”许广平之头以示爱,涉及鲁迅的爱情。这天,鲁迅与许广平、许羡苏、俞芬、王顺亲等在一起吃饭,许广平等人将鲁迅灌醉,鲁迅酒后,按了许广平的头。这天是端午节,是鲁迅感情选择的一个夜晚。这场饭局,对鲁迅一辈子、对中国现代文学都有影响。


3、1932年10月5日“达夫赏饭”


这场饭局造就了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天,鲁迅的日记记载:“晚达夫、映霞招饮于聚丰园,同席为柳亚子夫妇、达夫之兄嫂、林微音。”当天,“达夫赏饭”之局散席时,郁达夫拿出一幅素绢,请各人题词留念。鲁迅当场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赠郁达夫,并在上角写上“达夫赏饭,闲人打油”8个字。半年之后,鲁迅再将此联“扩”写成《自嘲》七律,并书写给柳亚子。1932年10月12日,鲁迅日记中记有这首全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并记有“‘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这首现代诗坛的杰作,成为代表鲁迅精神话语的一面旗帜。


薛林荣认为,这3场饭局占有资料比较多,他写得比较从容,也比较满意。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鲁迅的饭局“余味”无穷


他不喜欢福建菜,他对住在绍兴会馆附近的闽客没有好感,这与他当时交往的闽客有关。鲁迅到厦门任教,那种冲突更是直接暴露了出来。他写过《“天生蛮性”》杂文,杂文只有三句话:为“江浙人”所不懂的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


这篇杂文发表于1935年4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三期“掂斤簸两”栏,署名越山,无情讽刺辜鸿铭、郑孝胥、林语堂3位“闽客”。这虽是鲁迅的战斗文风,但在鲁迅个人论战史上十分罕见。


薛林荣说:“在写《鲁迅的饭局》这本书时,我力求把鲁迅置于日常视角书写,并对民国文人生活和现代文学思想资源,特别是文学论争史、传播史略作刺探。在写的过程中,梳理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史料,自己认为是花了功夫、用了心的。饭局是这本书的视角,如果能对他人的鲁迅研究有一定启发,使读者有一定收获,就足够了。”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三、让更多人走近鲁迅


“我学的是中文专业,而鲁迅占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把交椅,所以关注和研究鲁迅是我的本业。多年来,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以鲁迅先生为圆心的民国作家身上,他们之间的相识、相交与相离意味深长,其中‘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语)比比皆是,很有意思,每有所得,就写成文章,绝大部分发表在刘仰东先生主编的《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上,日积月累,竟有了4本书的成果。已经出版的有《鲁迅草木谱》《鲁迅的饭局》,即将出版的有《鲁迅的封面》和《鲁迅的门牌号》。因此,要说创作所花的时间,差不多20年写了4本书,4本书基本是同步进行的。”薛林荣这样说起自己为何要写《鲁迅的饭局》这本书和创作过程。


他说,《鲁迅的饭局》的出版过程很坎坷,这本书2017年夏就已经脱稿交付编辑了,也和出版社签了合同。但好事多磨,这本书在同一个出版社就换过两次“东家”,光封面就由不同的团队设计过两次。断续搁置3年后,终由“诗想者”工作室接手出版了。“我也很感谢决定出版拙著的‘诗想者’工作室的诗人刘春先生。”薛林荣说。


鲁迅研究越来越丰富,但从饭局上研究鲁迅,却新鲜别致。虽然许广平很早就写过《鲁迅的香烟》《鲁迅的日常生活》《鲁迅先生的娱乐》等文章,从日常生活中对鲁迅进行另一种研究,但没有形成一定的体量。


研究鲁迅的饭局,会不会让人认为使鲁迅研究陷入庸俗化?薛林荣表示,饭局只是这本书的组织形式,是切入点,所收的内容远远超出了饭局本身。是不是“陷入庸俗化”交给读者去评判。所得所失,尽在书中。他认为,从日常生活的视角研究鲁迅,会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走近鲁迅。


薛林荣谦逊地将自己当成鲁迅研究的票友。他说:“我的这种研究,是鲁迅微观研究,从鲁迅的常识入手,探讨一些我认为有趣的细节。今年,《鲁迅的封面》和《鲁迅的门牌号》也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另有一本《鲁迅的书店》,也已经完稿了。上述作品都是‘存粮’,可以说是在吃老本。近些年工作忙,成果不是很多,等将来条件允许了,再继续做鲁迅研究,这是一生的功课。”


薛林荣说:“鲁迅是20世纪的文章宗主、人格模范、精神灯塔,他的清醒与深刻、勇敢与悲悯都令人钦敬。我的老师雒江生先生是国内著名古文字训诂学专家,他书房中就挂着一幅鲁迅像,因为他的治学深受近代国学正宗章(太炎)黄(侃)学派的影响,而章太炎也是鲁迅的老师。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我用这四本书表达对大先生的钦敬。”


 

 鲁迅的饭局: 隐藏着的半部现代文学史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