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日期: 2021-03-22
浏览次数: 27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2021-03-22  青野龙吟


2021-03-20  新华社客户端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在历史留给我们的诸多谜题中

它可能是最难解的一个


中国西南,成都平原平坦而肥沃

这里有一个并不大的县级市——广汉

由西北到东南

鸭子河静静流淌过这座小城

河水看似波澜不惊

却从未停止向前

就在河的南岸

地上,是如今的树木、飞鸟、人烟

是平淡而熟悉

地下,则是曾经的生活、劳作、祭祀

是令人惊叹的不可思议


它就是那个震撼世界的谜

它是三星堆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与它们相对时

很多人都会心生恍惚:

面前的种种

究竟是我们自己的历历过往

还是浩瀚宇宙中另一颗星球投下的影子


的确

它们实在和我们太不一样了

青铜铸就的这些人像

有着突出的眼睛,薄薄的嘴唇

无论是圆顶、平顶还是佩戴金面

看起来都真的仿佛是 “外星人”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它们的面目如此

身形又是什么样子?

高达2.62米的青铜大立人

给出了一种答案的可能

它典重庄严的形象

似乎是一个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在这里

“大”从来不是一种想象

青铜面具宽可达1.38米

青铜神树更高达3.95米

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

“小”也能被处理得如此游刃有余

直径仅2.3厘米的金杖上

鸟飞鱼游,宛然在目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打开泥土的瞬间

见证时光倒流

这些被深深埋藏起来的秘密重见天日

是在1929年



故事的开始很偶然

那一年

一个名叫燕道诚的农民去淘沟

锄头下去

却意外发现了一坑玉石器

其后的发掘断断续续

真正石破天惊、轰动世界的时刻

出现在1986年

酷热的夏天里

两大祭祀坑相继出土了

青铜面具、青铜立人、金杖等国宝级文物

这是真正的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我们熟悉的“三星堆”这个称呼

因地形得名

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

和遗址北面新月状的月亮湾台地

形成了“三星伴月”景观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三星堆遗址

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

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

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

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

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古蜀先民上千年间的生活点滴

在光阴的变换中

铺陈成了大地里错落的印记

昔日的一切恢弘与微末

都成为了它迷人魅力的一部分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在形容这种独特的美时

我们的语言可能是匮乏的

光怪陆离、奇异诡谲……

比起这样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词语的分量似乎都轻了

没有相关文献记载

目前也没有发现任何文字

我们还不知道那些人像的身份

也还不知道很多器物的用途

但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足以让我们心醉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被誉为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三星堆遗址

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

最神秘的那颗星辰

因为好奇

我们对于神秘的探寻从未止步

但更有一些其他的力量促使我们前行

那是超越语言文字的一种传递

是发源于血脉的遥相呼应:

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他们曾经活过、创造过

我们正在传承、延续、发展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

  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2020年

  考古工作者

  重启对三星堆遗址的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

  新发现6个坑

  这一次

  三星堆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就在今天

  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揭晓

  让我们拭目以待!



黄金面具、青铜神树、“方向盘”和大批象牙?3千多年前的真相令人吃惊



 2021-03-22 中原商报社官方帐号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文 | 河西


时隔35年,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再次备受瞩目。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挖掘成果,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1929年,当地农民燕道诚淘沟时偶然发现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保管。经过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馆长戴谦和鉴定,戴谦和认定其为至少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遗物。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1934年,时任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在广汉县长罗雨苍的邀请之下,组织了一支考古队,带着审批手续来到广汉,开始了在三星堆的首次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600多件,包括石璧、石环、石斧、绿松石、料珠和陶器等,葛维汉大胆推测,器物的年代上限为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段),下限大约为公元前1100年(距今约3100年),一时引起轰动,但因战乱,三星堆挖掘工作只能暂时停止。


1963年,由冯汉骥领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再次发掘了三星堆遗址的月亮湾等地点,展现了三星堆遗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当时,冯汉骥教授曾认识到,三星堆“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


古蜀国,一个尘封在历史中的名字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李白在他著名的《蜀道难》中曾描述过古蜀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蜀人大致是商代到战国后期,主要活动在四川盆地的西部,但在势力全盛时,也曾到达陕西南部和云南北部的某些地区。蜀人传说中的领袖有蚕丛、柏灌、鱼凫等人,最初活动在川西岷山一带,以后才逐渐迁徙到成都平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曾经有蜀的记载,武王伐纣时,有蜀人参加。春秋中期,蜀人由杜宇氏统治,建立蜀国,都于郫(今郫县)。春秋后期到战国,开明氏取代杜宇氏为蜀王,原来定居广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战国前期迁到成都。疆域北至汉中,南到今青神,西达天全、芦山,东抵涪水。居川西平原,从事农业。在此时期中,蜀曾不断与秦、巴作战。


蜀的国名与开国国王蚕丛这个名字,都表明其与养蚕有关。蜀地很可能是中国最早开始养蚕的地方。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的《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全书共12卷,其中一卷是《蜀志》,记述蜀国的历史。按照《华阳国志》的记载,中国“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居然是黄帝之子与蜀山氏之女的孩子:“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说四川是天府之国,就是这么来的。


《华阳国志》中对蜀国的描写有许多怪异之处,比如,说蜀国的第一位王蚕丛“其目纵”,一说眼睛竖长着,一说是眼睛凸出。三星堆中就出土了这样的面具:青铜纵目面具为三星堆“六大国宝”之一,宽1.38米,高0.645米,眼睛呈柱状向外凸。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充分展开,造型雄奇,威严四仪,为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这样的面具是体现出古人对眼睛的崇拜?这是不是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原型?而在三星堆其它出土的面具中,虽然没有眼球凸出,但眼睛也显得特别大、特别醒目,这样处理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我们注意到最新出土的这件黄金面具,虽然是残件,但可以明显看出,它和之前出土的青铜面具在造型上大同小异,眼睛还是很大。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三星堆遗址年代久远,出土文物器型硕大造型怪异,与中原文明出土文物截然不同,因而引发了众多猜测。他们是外星人?是《山海经》记载的神话传说的原型?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被很多人认为就是《山海经》中的扶桑。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之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5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另外还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被命名为二号神树。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


这两者的关系是说明三星堆中的就是扶桑,还是说《山海经》中记载的确有其事?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实际上,我们如果将“蜀”、蚕丛和扶桑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一个核心是蚕。


蜀的本义就是蚕,蚕丛是蚕,扶桑是一种神桑树,那么大眼青铜面具很可能是古蜀人崇拜的蚕神像,而这一次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也出土了丝绸: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有学者认为三星堆跟西亚早期文明有联系。理由是黄金面具、黄金权杖、青铜神树这些东西跟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有一些相似性。


苏美尔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400年,他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在苏美尔考古发现中,就看到了这棵神树: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三星堆出土的这个“方向盘”,曾经让无数人为之震惊,难道古蜀国真的是外星人?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就在开汽车了?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实际上我们看古埃及的壁画,就会发现和这个“方向盘”造型颇为相似的图案,这个“方向盘”不是真的方向盘,而是太阳。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那么苏美尔、古埃及与古蜀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古蜀国文明有没有受到苏美尔文明的影响?毕竟,现在考古发现证明,马被驯服最早是在西亚完成的,轮子,也是西亚人最早发明然后传入中国的,小麦也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因此在远古时期,一定有一条“远古丝绸之路”,包括将西域的和田玉运入中原,以及沿海地区作为货币的贝壳进入中原,也需要这条“丝绸之路”的运输。

那么在公元前10至30至世纪,可能存在一条南丝绸之路,古蜀国正是通过这条国际贸易线,三星堆古蜀国在以丝绸换来自己所需的包括海贝、象牙、青铜合金原料等大量物资的同时,也较多地接触并吸纳了近东青铜文明中包括青铜雕像、黄金权杖、黄金面具等重要元素,并因此创造出了自己独特而神秘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海贝不在少数。据《三星堆祭祀坑》报告记载,仅二号祭祀坑就出土海贝约4600枚。像这一次三星堆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的象牙,这些象牙是从哪来的?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批象牙很可能是从印度地区引进而来的,其间的交流媒介,正是与象牙一同埋藏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大量贝币。


也就是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早得多。


不过这样一个辉煌的文明,在公元前316年落下了帷幕。这一年,秦惠王在位时的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蜀后,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一百多年。所以蜀人还是越南人的先祖。


现在三星堆发现的6个“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规模在3.5平方米至19平方米之间。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这些出土文物都是珍贵的遗产,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材料,相信一定会对解开三星堆这个世纪之谜产生重要作用。



延伸阅读


考古三星堆90多年,对当下生活有什么意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辛中华


揭秘三星堆考古及文化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1


走进三星堆


@是信:请问三星堆遗址考古至今,到底有没有发现文字记录?在中华文明中是何定位?


辛中华:可以肯定的是,截至目前三星堆遗址尚未发现有文字出土。那么过去我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而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是单极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黄河流域之外的文化并不逊色于中原文化,充分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具体到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它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中的一元!它有自身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与包括中原文化、良渚文化等其它文化产生交流和融合,并最终汇集在一起,形成中华文明。


@fred:请问三星堆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互动是怎样的?三星堆文明何时结束?


辛中华:三星堆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反映了它与周边文化确实存在交流与互动,包括2020年联合遗址发现的商代晚期的龙凤配纹饰器盖和陶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璧、青铜龙虎尊、铜罍和陶盉等,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有很多的相似性,其中应该有比较大的关联度,确切的说是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的影响。三星堆文化中具有良渚文化玉琮风格的因素,显示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而四川盆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更多的处于受众的地位。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玉边璋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出土


确切地说,三星堆文化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并不是结束,也没有终结,只是在这个时期文化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于2020年9月发现的广汉联合遗址中就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向成都十二桥文化过渡、甚至十二桥文化本身早期的因素,说明它仍然在延续和发展。


@Amy512:为什么历经几十年,一个遗址还会继续不断有新发现呢?


辛中华:您说的一个遗址应该指的是三星堆古城遗址。三星堆文化不是单单一个遗址,在以三星堆古城为中心的方国内留存有大量的遗址和遗址群。仅仅三星堆古城遗址的面积就达12平方公里,作为都城,其中分布有大量的各类遗迹,包括祭祀坑、房屋基址、宫殿遗址、城墙、灰坑、墓葬、窑址等,也包含了金器、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象牙等种类丰富的遗物。

对三星堆古城布局和各类遗存的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毕竟考古不是推土机挖土,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挖宝,而是一个科学、繁重而缓慢的过程,带有学术研究目的考古工作就更为精细和持久。随着国家对大遗址保护设定的条件越来越严苛,工作的精细度会越来越高,时间也会拉得更长。事实上,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对这么大面积的古城而言,还远远不够。


因此,三星堆古城遗址面积的广阔、遗存数量的众多和丰富性以及考古工作的持久性,都决定了不仅过去的几十年内有不断的新发现,而且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还会不断有新的、惊人的发现。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手铲会挖出什么,考古并不神秘,但它随时会给你带来惊喜,也许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Margaret__:如何看待三星堆是外太空文明的说法?


辛中华: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很多一时难以合理解释和理解的遗迹现象和遗物,包括三星堆的祭祀坑和它里面的器物,也许神秘感由此而生,但也仅此而已!任何一件器物,无论是青铜器也好,陶器、石器也罢,它依然是古代人类一手创造和制作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所谓的外星人什么事!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三星堆祭祀坑发掘图


2


考古面面观


@澎湃网友mimYRb:为什么要考古三星堆,这么久远的原始人类史对现在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辛中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之一,无论探索对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仅仅三星堆,其它的古代文化遗存所做的考古工作也是如此。


大者,通过考古的实证,有助于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怎样的文明发展史,这无疑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化归属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民族精神的正能量,毕竟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犹如无根的浮萍。以色列科技如此的发达,为什么一定想要定都古老的耶路撒冷,因为他们认为那里自古以来就是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所在。我们一直在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了解曾经的伟大,反思曾经的失落,怎么复兴过去的荣光?更勿说这还关系到解决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哲学命题。


小者,就如同广汉联合遗址出土的泥塑陶猪和龙凤纹器盖,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引起强烈的共鸣——谁说国人没有原创力?3000多年的我们就能创造出和现在一样的形象,而且和现在人有着同样的审美情趣。还发现3000多年前龙凤纹所赋予的龙凤呈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寓意和现在有共通之处,原来早就根植于我们古老的文明中。这也充分表明,考古并不神秘,看似久远的人类发展史也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也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和欢愉,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


@清风扬:为啥许多古墓都从学校下面挖出来的?


辛中华: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即人们常说的风水,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行为。古代墓葬和早年学校在修建时都比较讲究,会选择所谓风水好的地方,两者的理论有共通之处,所以选择的区域会有一定重合,发生早晚重叠在一起的现象就很正常了。古代人类在修建聚落、定居点、城市等的时候,常常会优先考虑能够获取充足的阳光、适当的风向、足够的水源、丰富的食物等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便捷便利的地方,比如河流交汇处两侧的台地、冲积扇上、群山环绕的平坝、山间盆地、半山台地等,这就是为什么叫“风、水”,因为这些是原始人类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要素。现代社会中很多设施的修建,包括城市建筑的朝向角度、墓地的规划等依然在沿用一些基础理论。事实上风水并不神秘,只是自古以来对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所作努力和经验的一种逐渐的总结和概括,并作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


 

这是震撼世界的谜



2020年,广州广雅中学内现125座古墓


@萬折必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挖别人的坟墓是非常罪过的,而考古常常又不得不挖坟墓,这样做是不是很不厚道呢?


辛中华:这个问题和社会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度有很大关系。诚然,对逝者的敬畏是人性的基质之一,作为考古工作者,最清楚怎样才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式,无论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最好的就是让它保持原状,不去打扰它。


但现代社会有完全做到的可能吗?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人们要改善各种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不是浮于地表,是要落实到地上的,不可避免的要碰到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古作坊古城墙。自古以来就有“要致富,挖古墓”的说法,看似无本万利的利益驱动,盗墓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文物的觊觎和盗掘。面临这种境况,我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无视地走过,任由推土机挖掘机肆意的推毁、碾压成渣,让其没入黄土,或者任由盗墓者疯狂盗掘,盗卖,流失海外,成为少数人橱窗里的藏品甚至我们再花天价重金购回!

第二个选择就是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完成资料和信息的记录,让我们知道先人曾经的历史和创造的文明,并为之自豪,让文物得到科学妥善的保护、修复和展示,让全社会公众都有机会受它的魅力和价值,而不是成为个人家里的摆设!我想这才是对先人最大的尊重和敬畏!


考古虽然冷门,艰苦而平凡,无法与大众所说的很多专业相提并论,但我们尽到了法律和道义赋予的职责和社会责任,理应很坦然!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