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20-11-30 青野龙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考古中国系列将为大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长江流域古代文明遗址、国宝档案、国家级博物馆开始,从现下的考古学界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建院伊始组建的研究所之一,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基本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应用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方法,并结合古代文献,揭示史前及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内涵、特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同时,开展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历任所长为郑振铎(1950年)、尹达(1959年)、夏鼐(1962年)、王仲殊(1982年)、徐苹芳(1988年)、任式楠(1992年)、刘庆柱(1998年)、王巍(2006年)。
建所之初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原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的一部分成员,以及新增加的几位年轻学者。至1958年发展至300余人,1985年为200余人。现有人员131人,其中研究员36人,副研究员41人;75人有博士学位,26人有硕士学位。
70年来,考古研究所先后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00多个市、县开展田野考古工作。1977年以前,为开拓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建立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承担着全国各地的学术性考古发掘与研究任务,发掘了陕西西安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湖北京山屈家岭、青海乐都柳湾、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扶风与岐山周原、陕西西安丰镐、河南洛阳东周城、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河北满城汉墓、河北临漳曹魏邺城、河南洛阳汉魏故城、陕西西安隋大兴唐长安城、河南隋唐洛阳城、江苏唐宋扬州城、北京元大都、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陵陵园、北京明定陵等一大批能够充分说明距今7000年至元明时期历史文化面貌的重要遗址及陵墓。同时还为各地培养了大批考古发掘、研究人员,曾与中央文化部共同支持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又于1952~1955年与文化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4期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培训考古工作人员369人。

1977年以来,围绕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与发展、中国史前史的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封建帝国的形成与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田野工作,在大规模的考古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近200处涉及中国历史重大课题的大遗址和都城址,以及大型墓葬与王陵,进行持续的大规模发掘,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历年来取得的丰富收获在已经建立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中居于显著位置。1994年以来,还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瑞典、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考古研究部门和高校合作开展中国田野考古工作。2000、2002年又派遣考古发掘队前往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参加田野考古工作。与20多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接待外国学者来访千余人次,派出百余人次赴国外讲学、考察。用发掘出土的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特征、工艺技术与科学水平的精美文物,支援国家博物馆及有关地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参加我国在欧、美、日本举办的大型文物展览;并以本所的发掘研究成果,先后在日本单独举办了“中国王朝的诞生展”、“兴盛的汉王朝文物展”、“遣唐史所见中国文化展”等专题文物展览。
在夏鼐的倡导与影响下,考古研究所历来注重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图书资料基础建设和学术刊物与专刊的编辑出版。1959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中国考古文博界第一个常量分析化学实验室,目前在中国科技考古领域中已具备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较先进的仪器设备、较全面的研究手段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整体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95年组建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又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所藏各种图书24万册,形成我国考古学图书品类齐全的考古学文献资料中心。主办的《考古学报》、《考古》等期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自2000年创办的《中国考古学》(英文版)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种英文考古杂志。编辑出版各种专刊近200种,其中近百种是本所的研究成果,数十种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考古研究所正在致力于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学术研究中心、科技考古实验研究中心、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中国考古学对外学术交流中心的作用,努力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阔、研究手段先进、学术成果丰硕、学术人才众多的国际著名的考古学研究机构。
考古研究所现在下设的业务机构有: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国外考古研究室、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考古编辑室(考古杂志社)。另在西安设有研究室,在洛阳和安阳设有工作站。主管的非实体研究中心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公共考古中心等,挂靠的学术团体有中国考古学会。
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1985
年设立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用于奖励对中国考古学作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境内的中国籍学者,以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事业的发展。该奖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负责管理,聘请所内外专家组成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和颁奖。

机构设置
史前考古研究室
考古研究所三个传统研究室之一。1978年以来先后由安志敏、谢端琚、杨虎、吴耀利任主任。2004年列为院重点学科。现有人员16名,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4人,4人有博士学位、4人有硕士学位。
研究领域是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源(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起源),文化的类型、分期、分布及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同时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及与中国史前史有关的学术问题。现下设10个田野工作队。
研究室近期的学术课题是探索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解决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远期课题是中国史前史和文明起源研究。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夏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周文化研究;夏商周时期都城的考察和研究。张长寿、殷玮璋、王巍分别担任过该研究室主任。目前有六个考古工作队,即:二里头队、偃师商城队、安阳队、沣镐队、北京队、山西队。

汉唐考古研究室
探索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研究汉唐历代都城的制度和状况;汉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古代中国与邻国的经济文化关系。近期重点研究方向是汉唐都城城址的研究。
历任汉唐研究室主任的有苏秉琦、徐苹芳、刘观民、刘庆柱、孟凡人等,汉唐考古研究室主要是由西安汉长安城队、洛阳汉魏城队、邺城队、扬州队、西安唐城队、洛阳唐城队、内蒙二队、华南二队组成。
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
2002年成立。是以汉唐考古研究室的新疆队、内蒙古队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先后由孟凡人、王仁湘任主任。2004年列为院重点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1名,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 4人有博士学位、3人有硕士学位。
主要是从事边疆地区的考古研究和与古代宗教相关的考古研究。通过古代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活动的遗迹考察研究,探讨不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了解中原与边疆地区古代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从更广阔的范围探究中国文明形成和演进的过程。西域考古、吐蕃考古、滇和夜郎考古、辽金考古、北方草原考古、边疆地区新石器考古和宗教考古,是正在进行和规划进行的研究课题。
现下设内蒙古队、新疆队、西藏队等田野工作队和佛教艺术考古组。通过新疆、西藏、内蒙古和云南地区考古定点调查发掘,抓住了一些学术热点课题。发掘新疆于田流水墓地,获得早期青铜文化研究的许多重要资料;对南疆北疆古代佛寺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增进了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了解。西藏地区则主要是调查发掘了一些史前遗址,对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早期农牧文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资料;通过吐蕃墓地的发掘和藏王墓保护规划的制定,了解吐蕃时期的埋葬制度以及吐蕃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的情况。云南地区的考古重点是发掘与缅甸接壤的耿马石佛洞遗址,探索古代文化南北交流的轨迹,找到了史前末期黄河与长江文明向东南亚传播的重要线索。内蒙古地区的考古重点是发掘距今7000多年前的兴隆沟聚落遗址,了解当时的环境和经济形态与社会组织结构,并整理兴隆洼遗址资料,探讨北方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北方细石器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也已经启动,了解到一些重要线索,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学科的主要成绩是,在东北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上有突出成绩,新疆早期铜器时代文化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更广泛的关注,西南地区考古研究为了解史前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已经开始证明古代西南文化大通道的形成,应当不晚于5000年前。
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边疆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渊源及相互关系梳理清楚。在建立边疆地区史前文化谱系的过程中,还将注意考察研究古代边疆民族文化在中原文明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多元一体华夏文明的凝聚过程,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