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玉山 •考古中国
2020-11-13 青野龙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考古中国系列将为大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长江流域古代文明遗址开始,从国宝档案继续。

大禹治水玉山
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3万多件玉雕作品中,有一件我国现存最大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更是达到了玉器制作的顶峰,被誉为中国的'玉中之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清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

为什么“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世界玉石之最?
《大禹治水图玉山》能够完成,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心力。这件玉器由一整块和田玉雕刻而成,和田玉是中国极为珍贵的玉种,而这样大的一块和田美玉,其价值几何,可想而知。玉石极重,运输成了一大难题。为了将这块玉石从新疆运到扬州,花费了将近4年的时间。雕刻又花了8年。前前后后,这件玉器从选材到完工,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与此同时,花费的金钱更是不计其数。
玉器的雕刻,最考验玉匠的功力。玉匠必须根据玉石的形状和纹理,构思整体效果和细节。《大禹治水图玉山》参考清宫收藏的一张《大禹治水图》,在玉山之上,雕刻悬崖峭壁、飞流瀑布、花木古松和成群的劳动者,场面紧张热烈,体现着先民们开山治水的信心。
乾隆皇帝参与了玉器制作的整个过程:玉匠凿玉前,乾隆皇帝要亲自过目每一张图纸;玉器完工后,乾隆皇帝给它亲笔题字。
玉器完工之时,乾隆皇帝已经因在位年数的缘故退位。在他当太上皇的三年时间里,《大禹治水图玉山》被放在乐寿堂,与乾隆皇帝相互陪伴。
我们从镌刻在玉山上的乾隆《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文中可以知道,玉山的原材料采自我国自古以来以产玉著称的新疆和田地区的密勒塔山。密勒塔山玉久负盛名,西晋、东汉史书中就有述及,至清代形成规模化开采,有时多达二三千人同时作业。采玉的劳动者,冒着凛烈的寒风,爬越险峻的冰山,在空气稀薄的情况下,挖山掘洞从岩石中开采玉料。开采固然不易,运输更是困难,一块重达万斤以上的玉料,由遥远的新疆密勒塔山是怎样经过千山万水运至北京的呢?据相关文献记载,运输这块大玉料,需要制作轴长约十一、二米的特大专车,前用一百多匹马拉,后由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逢山凿岩开路,见水导河架桥,遇上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冰面上拽运。万里之遥,历经三年才从和田运至北京。
从清宫造办处的档案材料可以知道,《大禹治水图》玉山,原名为《大禹开山图》玉山,是由当时两淮盐政所管辖的扬州工匠负责雕刻完成的。玉山制做的过程是这样的:玉料从新疆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决定用清宫内藏《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先由清宫造办处画工根据稿本设计出图样,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共画四张,先依据图样制成蜡样发往扬州,后因扬州天气炎热,怕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刻成木样。一切就绪后,才正式在玉料上依照木样大小和纸样所贴深浅尺寸、数目,打取钻心、雕刻光细。
玉雕完成运回北京后,乾隆又命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永泰将他亲笔题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及诗镌刻在玉山的背面,将他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和《八微耄念之宝》篆刻在玉山前后适当位置。最后一切完工后,终将《大禹治水图》玉山安设在故宫乐寿堂。

“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玉器,高224厘米,宽96厘米,整块玉材原重10700公斤,根据宋人画稿由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从造型上看,整个玉山以天然玉石为基本造型,匠师们随形施技,采用浮雕、凸雕、深雕等技法表现山峰、峭壁、树木、山石和栈道等,用立雕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多种姿态动作。玉石有天然的纹理和色泽,用得巧妙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古代玉器碾琢中所说的“巧色”,大禹治水图玉山就充分利用了材料众多的纹理和多变的色彩,表现嶙峋的巨石、参差的树木和大小远近的不同景物,获得了绘画难以呈现的效果。乾隆在玉山背面的题字上告诫子孙,若以此玉器展现圣贤宏伟业绩尚可,若仅仅为了观赏,万不可再做。
那么这么大的玉料是怎么雕刻的呢?据现代有经验的琢玉技师对实物观察认为,当时琢磨玉山时,为了方便上下和前后左右同时多人制作,定要沿玉山周围搭一棚架,棚架上还要有可供上下左右活动升降的构造。现玉山上深进的山洞,镂雕的树木枝干叶脉等处,均留下许多大小不同口径的圆形琢痕,可知当时玉山的制作,除用传统的琢玉铊子外,还有大小口径的管钻。不论铊子和管钻,除手工转动使用外,都离不开能使其旋转的器械,并且要用水掺金刚沙来配合。制做这件大型玉山,除前述的棚架和可以活动的“踏跺”一类设备外,还要用金刚石特制的“刻玉刀”在玉石上刻字。
《大禹治水图》玉山所用的工时和造价,已无精确资料可查。估计,玉料在山上开采约二至三年,由山上运到北京要三至五年,在造办处打糙坯要二至三年,制作用去整八年,全部加在一起少则十四、五年,多则要十八、九年。

大禹治水玉山 赏析
'玉禹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配,更显得雍容华贵,互映生辉。'玉禹山'卓立如峰,峭壁峥嵘,瀑布急涌,古木参天,聚集着凿山导水的劳动大军,玉师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玉禹山'工程浩大,费时费工。玉样从新疆运到北京历时三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六年时间琢成,玉山运达北京后,择地安放,刻字钤印,又用两年功夫,颇费周折,才大功告成。
'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的正面钤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方还有长篇御制诗及注文,可见他对此作品何等骄傲,何等珍视,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总结。
'玉禹山'永远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和国之瑰宝。
整块玉石被通体雕刻成山峰状,重峦叠嶂,流水飞瀑。在悬崖峭壁间,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治水大军,他们或开山凿石,或抬土运石,在治水人群中,我们看到了指挥者大禹的身影。大玉雕生动传神,完美再现了大禹率领民众开山泄洪的宏大场面。那么它的制作者是谁呢?这还要从《大禹治水图》说起。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

大禹治水的故事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水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的伟大功绩,大禹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改造山河的气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玉山即取材于此,并依照清宫所藏的宋代《大禹治水图》临仿而成。玉山是由乾隆皇帝亲自筹划雕琢而成的,前后共耗费了十年时间。“大禹治水”玉山的雕成,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艺术世界中的无价之宝。